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量子自殺實驗的哲學探析

量子自殺實驗的哲學探析

原標題:量子自殺實驗的哲學探析


量子自殺實驗的哲學探析


賀天平 馬凱莉 喬笑斐


作者簡介:賀天平(1976- ),男,山西蒲縣人,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區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物理學哲學研究;馬凱莉,山西大學區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喬笑斐(1989- ),男,山西昔陽人,山西大學講師,哲學博士,區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物理學哲學研究。太原 030006


人大複印:《科學技術哲學》2017 年 12 期

原發期刊:《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 20175 期 第 441-446 頁


關鍵詞:量子自殺實驗/ 多世界解釋/ 分支世界/ 主觀概率/ quantum suicide experiment/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branch world/ subjective probability/


摘要:量子自殺實驗是在多世界解釋假設的基礎上導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被認為是對量子多世界解釋和傳統解釋的一個判決性實驗。對於該實驗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如何定義分支、如何定義概率及被實驗者如何選擇自己的立場等三個方面。其中分支問題為多世界解釋本身的問題;後兩個問題爭論的根源在於,沒有意識到多世界解釋中的分支世界並非可能世界,而是必然發生的平行世界,其核心涉及概率的重新定義和意識的同一性問題。該實驗不僅無法驗證多世界解釋,反而暴露了多世界解釋在驗證問題、概率問題、信任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量子自殺實驗(quantum suicide experiment)又被稱做量子俄羅斯輪盤(quantum Russian roulette)或量子永生(quantum immortality),是從量子力學延伸出的一個思想實驗。它從多世界解釋(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的基本假設出發,類比了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的操作過程,對實驗結果進行了重新審視,加深了我們對多世界解釋內涵的理解,對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量子力學的本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量子自殺實驗的基本內容


量子自殺實驗最初是由泰格馬克(Tegmark)[1]提出,他認為理論上講多世界解釋並非是不可驗證的,量子自殺實驗中多世界解釋和哥本哈根解釋會作出不同的預言,從而可以通過該實驗對兩者進行判定。多世界解釋作為量子力學解釋的一種,最初由埃弗雷特(Everett)[2]提出,後來經過德維特(Dewitt)[3]等人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已發展出豐富而完善的體系,成為當下量子哲學中的熱點問題[4-5]。


量子自殺實驗的實驗裝置是在薛定諤貓實驗的基礎上改裝而成。在一個封閉的箱子里,一個自旋粒子與一個宏觀的實驗裝置相連,不同的是,薛定諤貓實驗中連的是一個毒氣瓶子,而量子自殺實驗連的是一個可以連續射擊的量子槍。假設在實驗中量子槍對粒子的自旋疊加態不斷地進行測量,如果自旋向下,則射出一個子彈,發出「砰」的聲響;如果自旋向上,則只會發出一聲「滴答」聲,並不射出子彈。假如我們打開實驗開關,按照經典的量子力學預言,我們將會交替地聽到「砰—滴答—滴答—砰……」一連串無規律的聲音,粒子會隨機坍縮到或上或下的一個狀態,假如一個名叫凱特的志願者自願進入實驗箱,腦袋正對著槍口,隨著「砰」的一聲槍聲,人也會死在裡面。


然而,按照多世界解釋的預言,凱特會一直活著,永遠不會死。因為在多世界解釋看來,處於疊加態的粒子永遠不會坍縮,而是分裂為兩個世界,其中一個世界中粒子自旋向上,另一個世界中粒子自旋向下。在上述實驗中,如果被測粒子是自旋向上的,則量子槍只會發出一聲「滴答」聲,凱特正常地活著;如果被測粒子是自旋向下的,則量子槍會射出子彈,凱特會死掉。但是對於凱特來說這個死亡狀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從意識連續性的角度看,凱特的意識一直都在其中一個分支鏈條中連續地存在,所以在凱特看來自己可以一直活著,沒有死亡威脅。整個過程用公式描述如下:



傳統的量子解釋認為最後的結果為:50%的概率人活,50%的概率人死,最終只有其中一個狀態存在。而多世界解釋則認為:從凱特連續經驗的角度看,死亡狀態不被認知故無意義,應排除,最後結果為100%人活。需要強調的是,量子自殺實驗中預設了兩個重要的前提:前提一,假設多世界所描繪的世界圖景是正確的,測量後世界會按照多世界解釋所描述的分裂為相同的兩個世界;前提二,假設一個人的歷史是按照連續的意識狀態來定義,死亡狀態下意識中斷,不再計入個人的歷史經驗中。

二、量子自殺實驗的三個反駁


量子自殺實驗被提出後,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路易斯(Lewis)[6]指出正統量子解釋50%的存活概率與量子自殺實驗中100%的存活概率並不衝突。這裡的概率是指大量實驗之後得到的統計分布,而不是用數學形式計算得到的量子概率,必須相對於特定的觀測者來談。正統解釋中的概率分布是觀測者在儀器之外,作為記錄者統計得到的;而在量子自殺實驗中,概率是被測者站在儀器之內,作為實驗參與者統計得到的,兩者是在兩種不同的情境下得出的。


帕皮諾(Papineau)[7]對此表示質疑,他認為路易斯論證過程有太多人為的因素,缺乏客觀嚴密的邏輯基礎,因此推不出「永生」的結論。總的來看,對於量子「永生」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上文中提到的兩個前提,在此帕皮諾主要就前提二的理解對路易斯提出質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反駁[8]。


反駁一:依據單個分支的經驗不具有普遍性。在路易斯看來,分支世界中唯一的價值在於可經驗,在死亡分支中,人不可能再有任何經驗,因此沒有任何價值。而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擁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凱特可能是一個父親、兒子、朋友等等。哪怕在死亡分支中的人被突然蒸發,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任何痕迹,也不能抹掉他已經死去的事實,他的家人也會為此承受諸多後果。對凱特來說,一個負責任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應該選擇進入箱子。帕皮諾認為這種極端自私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大部分的人應該會在意自己的死亡所帶來的後果,儘管他自己死後不再有任何意識。


因此,帕皮諾認為應該用一種功利主義的視角來處理這個問題,並不是說凱特進入箱子就一定是壞的,而是說應該對所有可能的結果帶來的收益和損失進行整體的衡量。假如說進入箱子後,一個分支中的收益大於另一個分支死亡帶來的損失,那麼對凱特來說進入箱子就是一個理性的行為。比如我們可以將實驗進行修改,只要凱特可以活著出來,就給他100萬美金。在帕皮諾看來,一個理性的功利主義的凱特會衡量自己生命的價值,如果他的預期價值大於100萬,則不進入,反之,則應該進入。


反駁二:需要客觀概率而非條件概率。帕皮諾認為路易斯關於概率的討論也有很大問題,路易斯的概率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分支視角下得到的,沒有普遍性。路易斯認為:傳統解釋中的50%的存活概率與量子自殺實驗中100%的存活概率並不衝突。這裡談論的概率是相對於特定觀測者的主觀概率,概率通過重複的統計經驗得到,對於箱子外面的觀測者而言,看到存活的概率是50%;而對於凱特來說,他存活的概率是100%。然而在帕皮諾看來,這樣理解概率是有問題的,主觀概率應當建立在客觀概率的基礎之上。那麼,在量子自殺實驗中應該如何用客觀概率來對主觀概率進行約束?帕皮諾認為客觀概率應當關聯於所有的分支,從外在觀測者的視角得出。因為只有外在的觀測者是全域的視角,而內部的被測者只是局域的視角,不具有客觀性。因此,在進入箱子前,凱特通過計算不同的結果之後,預期自己活著的概率應當是50%,而不是100%,路易斯通過限定條件而得到的概率預期是不可取的。


反駁三:分支定義過於模糊。該實驗中對於可能分支中的主觀世界與現實的客觀世界的關聯性界定非常模糊,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在量子自殺實驗中,我們對於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了相對嚴格的限制,我們選擇了一個只有兩種可能的自旋態粒子,從而控制其可能的結果。然而在真實世界中,存在著千千萬萬的粒子,它們都有著自己的自旋態,如果每一個粒子都產生一個分支世界,那麼世界的分支便多到無法統計。在如此龐大的分支世界中,一切可能性都必然在其中一個世界中實現,這種暗示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必然導致嚴重的哲學後果。其二,在數學上,對於一個疊加態有無數種展開方式,選擇不同的基底展開,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是著名的首選基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實在的分支呢?難道就是如路易斯所講的,取決於我們是否經驗?換句話說,意識需要一些首選基,來決定未來哪些元素是可認知的,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只能照亮(意識到)極小的一部分區域。如果這樣的話,那多世界解釋和用意識解釋坍縮的正統解釋又有什麼分別?


三、關於三個反駁的分析和評述


帕皮諾對路易斯的質疑對於我們深入認識量子自殺實驗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但是在筆者看來帕皮諾質疑也有很大的缺陷。他反駁的實際上是路易斯論證的兩個前提,而不是其推理邏輯。反駁一和反駁二實際上在反對前提二,主張從外部視角而非內部的視角討論問題。反駁三實際上在反對前提一,即對多世界解釋本身提出質疑。實際上,整個量子自殺實驗的論證邏輯,必須經過嚴格限定才能最終推出100%存活這一結果,中間任何一個條件有稍微的修正,導出的結論也會不同。帕皮諾質疑兩個前提,試圖修改假設的論證,不光沒有澄清問題,反而使得問題更加撲朔迷離,混亂不堪。下面筆者將對帕皮諾的三個反駁逐一進行評述。


在反駁一中,帕皮諾主張從外部觀測者的角度來進行說明,反對路易斯基於從內部被測者視角的論證。然而事實上,在轉換視角之後必然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似乎帕皮諾一直都在用傳統解釋的觀點來處理問題,而沒有真正進入到該思想實驗內部的論證框架,也沒有真正理解多世界解釋的基本假定。他總是試圖從一個「上帝視角」考慮所有與當下分支無關的其他分支世界,從而破壞了路易斯論證的基本前提。另外,帕皮諾用實用主義的預期來權衡是否進入的論證也是不成立的,在通常的實用主義討論的語境中,都內在地假設真實世界只有一個,我們只是給可能出現的結果分配不同的收益和損失,任何一個結果的出現只是具有可能性。而在多世界解釋中,伴隨著世界的分裂所有的結果都出現了,任何事情不是可能發生,而是必然發生。對於一個必然發生的事情進行功利主義的考量是很愚蠢的,就好像對著一枚已經正面朝上的硬幣打賭說「假如硬幣朝上我就如何」一樣。

在反駁二中,帕皮諾認為應該用客觀概率代替主觀概率,也是不合理的。客觀概率的估計需要考慮所有分支的整體分布情況,將每個分支看做一個可能世界,然後給每個分支賦予一個概率值。實際上,在多世界解釋中所有的分支都必然實現,而非可能性。在量子自殺實驗中,要麼100%人死,要麼100%人活,而不是各50%。多世界解釋中的分支概率客觀是無法歸一化的,但是從單個分支的主觀概率來看歸一化是可能的。在分支中的人可以通過對每一次結果的統計得出自己的主觀概率值。按照帕皮諾的說法,在特定的分支中的人,還要考慮整體分支的客觀概率,這是不可行的。


在反駁三中,帕皮諾確實指出了多世界解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首選基問題;但是,首選基問題是多世界解釋本身的問題,與量子自殺實驗無關,路易斯從一開始就指出他的論證是在兩個前提的基礎上導出的。如果多世界解釋本身就是錯的,那麼由多世界解釋導出的任何推理也都失去了依據,似乎也就沒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了。帕皮諾否定了路易斯論證中預設的兩個前提,進而否定其結論,似乎有些蠻不講理。而且在多世界解釋中,也並沒有試圖用意識來解釋分支的選擇。最新的退相干理論認為,測量系統會和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使得相干態的粒子自發地產生了退相干作用,使得相干態減弱甚至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首選基問題,不需要用意識作用來解決。


更為重要的是,帕皮諾並沒有意識到路易斯刻意安排死亡實驗的真實用意。多世界解釋本身內在蘊含著主體意識的同一性難題,如果不用死亡進行排除便會帶來巨大的混亂。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再對實驗進行一點修改:假設凱特進入箱子後,如果粒子自旋向上,他會獲得100萬美金獎金;如果粒子自旋向下,他會被送到一個酷刑室,承受各種非人的虐待(在此任何人道主義的和道德上的關懷不計人考慮)。如果讓凱特自己選擇,他很可能會像帕皮諾所認為的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考慮,認為自己有50%的概率得到獎金,50%的概率被虐待,他可能會很猶豫,畢竟50%的概率是很大的一個幾率。我們再對實驗進行一個大的修改:假設粒子有10000種可能的狀態,相應地有10000個分支,其中9999個分支中會得到100萬美金,而只有一個分支中會遭受酷刑,那麼凱特會怎麼選擇?顯然,按照帕皮諾的邏輯,凱特大可以放心地進入實驗箱,畢竟1/10000的概率是如此之小,幾乎不可能發生。但是,請注意,這只是經典世界中對概率的認識。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這裡討論的不是可能世界,而是多世界,不論在傳統解釋中看來多麼小的概率,都必然100%地發生。當凱特幻想著自己該怎麼揮霍這一大筆錢時,睜眼一看,會悲慘地發現自己正在被推進酷刑室。從概率的角度看,我們面臨的是無法歸一化的難題,而從主體意識的角度看,我們面臨的是意識主體的同一性難題,而這才是量子自殺實驗所揭示的真正的問題。某個分支中的主觀經驗無法和整體的客觀世界相統一,主體必然會隨著世界的分裂而分裂,在無限的主體經驗世界中我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在現有的多世界解釋的框架下,該問題幾乎是無解的,我們只能是被動地接受這個混亂的現實。


總之,在假定兩個前提的基礎上,路易斯的論證是沒有問題的,理想實驗中的凱特可以一直活著,但是並不代表現實中該實驗也是可行的。跳出理想實驗的框架,從現實世界的角度看,帕皮諾對兩個假設的質疑是有道理的,多世界解釋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


四、量子自殺實驗揭示多世界解釋的內在矛盾


儘管在理想實驗中,在特定的限定條件下,我們可以推出凱特不會死的結論,但是一旦取消限定,回到現實情形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從量子自殺這一匪夷所思的思想實驗中,暴露出了多世界解釋深刻的內在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驗證疑難


最初泰格馬克提出量子自殺實驗,是為了檢驗多世界解釋。因為在此實驗中,正統解釋認為疊加態的波函數會隨機坍縮到其中一個結果,實驗結果是dead or live;而多世界解釋的預言結果則是dead and live。要區分這兩個結果是很困難的,假如沒有死亡消除,凱特進入實驗箱只是客觀地記錄「砰」和「滴答」的出現次數,那麼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序列之後,每個分支中的凱特都會得出和正統解釋一樣的結果,無法驗證多世界解釋的預言。然而,即便引入死亡排除,量子自殺實驗也無法真正驗證多世界解釋。一方面,凱特在實驗箱中經歷了很多次死亡實驗後,活著出來並不能說明多世界解釋是對的。用正統解釋的觀點看,雖然在多次實驗後凱特能存活的概率很小,但是這樣的事也是可能的。作為一個小概率的特殊事件,理論上與正統解釋也是相容的,無法區分兩個解釋。另一方面,由於實驗箱本身是封閉的,哪怕凱特在箱子里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當他最後走出實驗箱,宣稱自己已經驗證了多世界解釋,恐怕也很難說服別人。因為實驗只能在一個單向的分支中驗證,無法重複驗證,假如實驗進行了5次,必須是「」這一分支中的人才能活著作出驗證,而其他5個分支(這個分支估算不能按照無死亡排除的來估算的,因為死亡排除實驗中只有一個連續的分支,死亡的分支中無後續分支)中都看到一個已經死亡的凱特,無法驗證,見圖1。



圖1

分支序列圖


圖1中,代表生存的狀態,代表死亡的狀態。


總之,可以驗證多世界解釋的只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分支,在進行九次實驗後,在一個分支中被驗證的同時,也在n個分支中被證偽。有人主張用人擇原理來進一步解釋,但是我們幾乎不可能處於那個被精心挑選過的分支,也就無法驗證。更致命的是,從整體來看,多世界解釋的驗證度是很低的,而且每進行一次就降低一點,甚至隨著無數次實驗的進行,可以無限低。量子自殺實驗不光沒能驗證多世界解釋,反而證偽了多世界解釋。泰格馬克和路易斯等多世界解釋的支持者,都注意到了凱特想要說服別人是很困難的,但是並沒有注意到該實驗反而證偽了它的前提。


2.概率疑難


量子自殺實驗揭示了多世界解釋另一個致命的難題,即在多世界解釋的框架下,概率該如何理解?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歸一化難題,多世界解釋還面臨著另外兩個關於概率解釋的困難:其一,在科學中,人們用玻恩規則來對量子行為進行預測和描述,玻恩規則下的概率預言的準確性,已經經過了大量的經驗驗證,然而實際中卻很難使玻恩規則與多世界解釋相調和。儘管在路易斯的論證中,通過限定條件和死亡排除,最終可以在某個分支中得到歸一化後的期望分布,但是這種條件化概率處理無法推廣到其他情形,只要對實驗過程稍加改動結果就會顯著不同。跳出量子自殺實驗,從整體來看,薛定諤方程一直在連續地演化,疊加態的元素也不會選擇性地重新分布。條件化操作通過移除部分事實的方式,來獲得重新歸一化後的概率分布,然而,條件化畢竟只是一種主觀選擇下的特殊操作,無法適用於任意情形。多世界解釋作為一種量子力學解釋,需要對量子力學的幾率現象作出普遍的、客觀的說明。其二,在通常的量子概率預言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概率分布,而多世界解釋中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都在不同的分支各自出現,而且這些分支元素都是「實在的」,沒有哪個比別的更加「實在」[9]。埃弗雷特似乎在暗示所有的分支世界都是「平等」的,那麼假如有一個(99%,1%)的分布,難道兩者也是各代表一個分支?難道大概率值和小的概率值沒有什麼分別?那概率的振幅似乎也是不必要的,玻恩規則也就沒有意義了,只需要給出可能的結果就行了,沒必要給出每個結果的概率值。


為了維護多世界解釋,使玻恩規則與多世界解釋相協調,多世界解釋的支持者們做了大量的努力。戴維德·多義奇(David Deutsch)[10]提出了他的「決策論證」(decision-theoretic proof),後來戴維德·華萊士(David Wallace)又進行了大量的修正[11]。他們的論證又啟發西門·桑德爾(Simon Saunder)[12]從操作假設(operational assumptions)出發進行了論證,希拉里·格里弗(Hilary Greave)用貝葉斯主義進行了論證[13]。所謂的決策論證,類似於一個賭博遊戲,通過建立一個預測模型,將概率預測轉化為一個理性決策者的主觀偏好。首先,在一個首選基的作用下,經過線性演化推理,確立一系列可能的結果。其次,在不確定結果的前提下,決策者根據當下掌握的所有證據,對每個結果出現後的收益值進行評估,然後給每個值賦予一個主觀概率。這個主觀概率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證據的積累,可以用貝葉斯公式進行動態地修正。最後,決策者會根據自己通過模型計算得到的概率值,指導自己的行為。行為的內在不確定性不是由預測結果決定,而是由決策者的理性偏好所反映。多數情況下,決策論的概率是和玻恩規則相一致的,極個別情況下會略有不同。就這樣,通過決策論證便將概率重新引入多世界解釋;但是這個貝葉斯主義(或決策論證)下的概率模型是一個普遍的概率解釋,其核心是為了解釋玻恩分布與量子概率之間的關係問題,更多的是一種哲學的解釋,而非形式體系上的解釋。


3.信任疑難


可能在理想實驗的假設下我們很難有直觀的感受,但是如果按照將量子自殺實驗的邏輯,將其推廣到現實世界中,我們就會立即直觀感受到其荒謬之處。量子自殺實驗還有另外一種形式,被稱做量子俄羅斯輪盤。俄羅斯輪盤是一種自殺遊戲,遊戲參與者在一個左輪手槍中放入一顆子彈,然後將彈巢旋轉並用槍口對準自己的頭開槍。如果裝有子彈的那個彈巢正好在槍膛上,則射出子彈,人死;反之,只會發出一聲「咔嚓」聲,人安然無恙。如果將量子自殺實驗的邏輯推廣至此,那麼在開槍後,世界分裂為兩個,一個世界中人被打死,另一個世界中人沒事。那麼,人們大可以放心地開槍,因為總有一個分支中自己會一直活在。照此邏輯,進一步推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一個量子事件,任何一個可能發生的事都全部會在不同的分支發生,那麼一定存在一個分支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我們永遠都死不了(量子永生)。


儘管上文中我們已經論證,在假設多世界解釋正確的前提下,凱特可以不被殺死;然而放到現實情形,恐怕沒有人會願意進入實驗箱,哪怕是那些多世界解釋堅定的支持者。目前,多世界解釋已經成為量子哲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在英國的牛津大學,華萊士等人對多世界解釋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牛津學派」;但是,在科學界對於多世界解釋的質疑也一直沒有停止。儘管在量子引力、量子計算等領域埃弗雷特的思路啟發了很多科學家,但在科學界很少有科學家會將多世界解釋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當一個堅定的多世界解釋支持者,在那裡大談多世界解釋如何優於正統解釋,如何如何合理。我們不用去聽他的長篇大論,直接扔給他一把左輪手槍,然後說:如果堅持自己的信仰,請開槍。在此情形下,恐怕沒有一個人願意冒這樣的風險。一個人的行為和一個人的信仰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我們必須反思,究竟是我們的精神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理論出了問題。總之,一定是在哪裡出了問題,不僅僅是出於形而上學的偏見。正如普特南所言:我不認為多世界解釋的圖景是對的,除了形而上學層面的安慰,我們什麼也得不到[14]。


很多科學理論確實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形而上學的預設,這種預設對進一步發展理論,解釋經驗是必要的[15]。但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多世界解釋預設本體世界的分裂,似乎並沒有澄清矛盾,反而又產生了更多問題。華萊士等人認為應該放棄多世界解釋的本體論預設,回到最初的相對態解釋,方能澄清其解釋的根本內涵,這也是目前多世界解釋發展的基本趨勢。

參考文獻:


[1]Tegmark M.The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any Worlds or Many Words?[J].Fortschritte Der Physik,1998,46:855-862.


[2]Everett H.On the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D].Princeton:Department of Physics,Princeton University,1957.


[3]DeWitt B S,Graham N.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4]喬笑斐,張培富.量子多世界理論的範式轉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5):101-106.


[5]賀天平.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哲學審視[J].中國社會科學,2012(1):48-61.


[6]Lewis P.What Is It Like to Be Schrodinger"s Cat?[J].Analysis,2000,60(1):22-29.


[7]Papineau D.David Lewis and Schrodinger"s Cat[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2004,82(1):153-169.


[8]Papineau D.Why You Don"t Want to Get in the Box with Schrodinger"s Cat[J].Analysis,2003,63:51-58.


[9]DeWitt B.Quantum Mechanics and Reality[J].Physics Today,1970,23:30-35.


[10]Deutsch D.Quantum Theory of Probability and Decision[J].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999,455:3129-3137.


[11]Wallace D.Everett and Structure[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2003,34(1):87-105.


[12]Greaves H.Understanding Deutsch"s Probability in a Deterministic Multiverse[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2004,35(3):423-456.


[13]Greaves H.On the Everettian Epistemic Proble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odern Physics,2007,38(1):120-152.


[14]Putnam H.Realism with a Human Fac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哲學,何以作為生活方式?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