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西方戰略戰術比較

古代中西方戰略戰術比較

世界各國的爭霸戰爭或征服戰爭,都十分注重戰略,使戰略運用趨於成熟。亞述帝國進攻烏拉爾圖時實行先斷其羽翼、再各個擊破的戰略,摩揭陀統一戰爭中運用聯姻結盟的策略,漢尼拔在布匿戰爭中採取爭取盟國、孤立敵人的策略,亞歷山大東征時實施安定後方、穩紮穩打、戰略迂迴的戰略等等,表明各國對戰略的運用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是比較說來,在戰略的制定和運用上,中國較世界其他國家更為成熟。

春秋時代,齊桓公、晉文公採取「尊王攘夷」和軍事威懾的戰略,取得眾多小國的擁護,擴大自己的勢力,成就了一代霸業。特別是戰國時代,七雄並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各國為兼并他國或不被他國吞併,都千方百計地施展外交手腕,頻繁地「連橫」、「合縱」,利用矛盾,壯大自己,孤立敵人,形成「邦無定交、國無定土」的局面。尤其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根據形勢的變化,在不同階段實行不同的策略,使戰略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一部春秋戰國史,就是一部戰略運用史。

從戰術上來看,無論中外,交戰雙方大都是列陣而戰。在地中海地區各國,先後出現過亞述方陣、斯巴達方陣、底比斯方陣、馬其頓方陣、羅馬方陣等多種陣法。以最具代表性的羅馬方陣和中國的「陣」相比較,前者陣型較為固定、呆板,而後者則靈活多變。羅馬方陣稱為三線軍陣,由一線長矛兵中隊、二線主力兵中隊、三線後備兵中隊組成,兩翼各置5個騎兵中隊。中隊是方陣的基本單位。每線由10個中隊構成,每中隊為一小方陣,長矛兵、主力兵每中隊120人,後備兵每中隊60人。整個方陣寬600~800米,縱深約100米。

由於戰術單位小、各中隊前後錯開,間隔一定距離,故較之西方其他方陣,受地形限制較小,機動性較大。中國古代的陣型,各戰鬥隊形以「曲」為基礎構成,每曲200人,大體相當羅馬的中隊。但是,中國陣型中的每列士兵分別配以戈、戟、矛、殳、弓等不同兵器,而羅馬中隊都使用同一武器;特別是每曲的縱橫列數可根據形勢進行多種變化,靈活性強於羅馬中隊。西方其他方陣,更不及中國陣法多變與靈活。中國春秋時代的車陣,戰國時代的步兵陣,都能因敵因地而布成不同的陣型,可謂千變萬化、「兵無常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