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紅木》國標修訂版面世在即,多方爭論不斷,一場20年前的辯論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紅木》國標修訂版面世在即,多方爭論不斷,一場20年前的辯論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昨天,研習君在網上看到一條重磅消息,修訂版《紅木》國標問世了!但是在震驚之餘,在國家官網上並沒有看到新標準的具體信息。

2017年12月2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公布了2017年第32號公告。

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由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的GB/T 18107-2017《紅木》將代替原《紅木》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T 18107-2000),新標準將於2018年7月1日開始執行實施,同期實行的還有GB/T 35475-2017《紅木製品用材規範》。

消息一出,牽動了整個行業所有人的神經,網上流言不斷,猜測紛紛,因為牽涉到整個行業和各方不同的利益,紅木國標從第一次制定開始就伴隨著無數的討論。

在之前幾次的修訂會議中都有不同意見出現:有的認為要擴容,而XX樹種該進國標、有的認為要從傳統和文化來定義紅木,絕不能增加、有人建議不規定樹種只明確到類、還有人表示看到這個國標就煩,應該廢掉……

現在看來廢掉是不太可能了,就看這個修訂案怎麼改了。

那為什麼一個國標的制定會引來如此多的紛爭?這個國標是否是基於傳統,立足現狀,面向未來的?為什麼再次修訂又掀起波瀾?

當我們一起把目光一起投向2000年那場最初的「胡楊之爭」的時候,回顧這個事件的開端,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的答案。

在2000年《紅木》國家標準頒布之前,是從來沒有一個關於紅木的標準概念與範圍的。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江浙滬地區以及北京為主的華北地區對紅木的理解是相互交叉而又差異較大的。

古典紅木傢具專家王秀林(左)、胡德生(中)、楊家駒(右)

文物收藏界及傢具界、木材學家的認識更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導致市場上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給紅木傢具的收藏、鑒定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制定「紅木國家標準」一事也就迫在眉睫了。

1998年4月,原林業部授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制定「紅木國家標準」,主要負責人為楊家駒先生。

《標準》起草小組將草稿以「國家紅木標準」的名稱下發給全國有關專家學者及科研單位廣泛徵求意見,先後在廣州、上海、北京多次召開木材學界、文博收藏界的專家學者研討「紅木」標準。

2000年紅木國家標準分類圖

1999年1月13日在北京長安俱樂部舉行的「紅木標準」徵求意見會,邀請了木材學界、文博界及收藏界的專家,雙方對「紅木」這一稱謂及所涉範圍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會上互不相讓,交鋒激烈。

以楊家駒為首的木材學家及以胡德生先生為代表的古典傢具研究方面的專家首次以口頭及文字的方式將其觀點公諸於世,這就是著名的關於「紅木國家標準」的「胡楊之爭」

1998年9月11日,《建築報》B版刊登《紅木將有國家標準》一文,主要觀點均源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楊家駒先生。

11月18日《中國文物報》發表了古典傢具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胡德生先生的《談談「紅木」名稱問題》的文章,主要是針對楊家駒先生的相關觀點發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將座談會上的交鋒公開化。

12月23日楊家駒先生也在《中國文物報》上回應胡德生先生,發表了《也談「紅木」名稱》一文,將「紅木標準」之爭引入白熱化。

雙方爭論的焦點與主要觀點

楊家駒先生的主要觀點:

. 紅木自鄭和下西洋開始運回中國

A.「紅木是明朝鄭和下西洋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與當地進行易貨貿易,紅木便於此時進入中國」(1998年11月18日《中國文物報》第四版)。

B.「所謂鄭三寶七下西洋,就是說明朝期間,中國與南洋(即東南亞)交往密切,東南亞各國也以貿易與朝貢的形式把紅木運回中國。」

. 「紅木是當前國內紅木傢具用材約定俗成的統稱(每類均有各自的具體名稱: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香枝木類、黑酸枝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

「在商貿活動中沒有統稱是行不通的,在沒有更合適的名稱代替前,採用紅木一名是比較合適的。」並認為,將紫檀等名貴硬木置於紅木統稱之下不會降低其身份。「商業活動中具體指某一紅木製品的用料時,不叫紅木,仍稱紫檀。」

. 「紅木是一個專有和特定的名詞:狹義紅木指紫檀屬和黃檀屬某些樹種的心材;廣義的還包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某些樹種的心材,絕大多數是從東南亞、熱帶非洲和拉丁美洲進口的。」

. 紅木的具體規定:

樹種和類別:(紅木為五屬八類樹種之心材)

5屬——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力木屬。

8類——紫檀木類、花梨木類、香枝木類、黑酸枝木類、紅酸枝木類、烏木類、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

木材結構:甚細至細,平均導管/管孔弦向直徑不大於200μm。

木材密度(重量):含水率12%時氣干密度大於0.76g/cm3。

材色(指心材,不含邊材):指心材經過大氣變深的材色。紫檀木類為紅紫色,花梨木類為紅褐色,香枝木類為紅褐色,黑酸枝木類為黑紫色,紅酸枝木類為紅褐色,烏木類為烏黑色,條紋烏木類和雞翅木類為黑色。

楊家駒(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紅木》國家標準第一起草人)

以上資料主要摘自楊家駒《中國紅木-紅木國家標準簡介及詮釋》(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1版)。

胡德生先生的主要觀點:

. 不同意將紫檀、花梨、烏木、鐵梨木、雞翅木等深色木材統稱為「紅木」。

明至清中期的傢具並無「紅木」概念。明至清前期也沒有紅木傢具。紅木最初專指酸枝木,把所有深色木材籠統稱為紅木的極少。到了五六十年代,江浙一帶成立不少木工坊場,名稱多叫「紅木雕刻」。籠統的「紅木」這個概念便由此產生。「把紅木這個名稱強加給明代傢具和清代傢具,亦是一種極不嚴肅和不負責任的說法。」

. 「紅木」專指酸枝木,不能以點帶面。

「清代中期以前生產的傢具,其優質木材多數為明代所采。這些傢具的用材多數為紫檀、黃花黎、鐵梨、烏木、雞翅木等,但絕對不包括紅木。清代中期以後,以上這些木材來源枯竭,才用質地較次的紅木為代用材。」

胡先生認為紅木傢具「無論從科學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都相差甚遠,屬於沒落時期傢具代表。」「把前述五種名貴木材概括在紅木範疇之內,等於貶低和埋沒了明清優秀傢具的藝術價值。」

. 可用「硬木」統稱高級木材,但不能以點帶面地以「紅木」稱之。

. 紅木不是新紫檀。

胡德生(古傢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以上資料源於1998年11月18日《中國文物報》第4版胡德生《談談「紅木」名稱問題》。

「胡楊之爭」中其他專家的觀點:

. 木材學家多數同意楊家駒先生的觀點。認為「紅木標準」除了照顧到傳統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木材解剖學的原理對各類紅木進行了科學的界定與闡述,可操作性強,不是憑眼或手,不是口口相傳的經驗。

. 文博界的專家除胡德生先生外,在北京的座談會上,也有許多其它看法:

王世襄——「黃銅黃金論」


王世襄(中國古典傢具領域著名的學者、專家,京城第一玩家)

紅木種類很多,有好有壞,以「紅木」做為統稱則掩蓋了木材等級差別。黃銅與黃金都是黃色金屬,能以「黃銅」代替「黃金」嗎?

朱家溍——「包子饅頭說」

朱家溍(文博大家、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紅木標準」以點帶面,以偏帶全。明代史料中有稱「細木」的,包括紫檀、花梨、烏木、鐵力、楠木等木材;清高級木材有統稱硬木的,是當時木匠行和傢具商人通行叫法,包括紫檀、花梨、雞翅木、紅木等。

包子、花捲、饅頭通稱為麵食是可以的,統稱為饅頭就不對了。可用「細木」或「高級硬木」來代替「紅木」名稱。

資料來源:1999年2月28日《中國文物報》第四版朱威、馬哲非《一場紅木標準之爭》。

「胡楊之爭」的結果

2000年5月19日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GB/T18107-2000《紅木Hongmu》國家標準,並於2000年8月1日開始實施。但是「胡楊之爭」對於雙方認識並了解兩個完全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學術範圍顯然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2002年9月當楊先生、胡先生再度聚首時,對當年的激烈交鋒記憶猶新。雙方觀點的融合面大大增加。胡先生在其古典傢具研究的專著與文章中也利用了大量的楊先生的觀點與資料。特別是對於所謂的「大葉紫檀」的認識過程,胡先生採取了科學的態度並及時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當胡先生看到《紅木》國家標準對於黑酸枝類的盧氏黑黃檀的描述及馬達加斯加林業部、法國熱帶木材研究所的第一手資料後,對盧氏黑黃檀及檀香紫檀做了對比研究,果斷地否認了自己關於盧氏黑黃檀就是故宮中明清傢具所用的老紫檀之說。

這種敢於以科學的、負責任的精神得到了很多同行及收藏家的高度讚賞。但仍有一些所謂的名家、專家將盧氏黑黃檀堅稱為「紫檀木」,並在市場上、拍賣會上高價出售。

當然,材質並不是決定傢具價值的唯一因素,但是黃金與黃銅、鑽石與玻璃終究還是不一樣的。

木材學家和文物學家終將是要在妥協中達成統一的。沒有傳統,我們不會理解現在,而沒有現代規範的約束,傢具市場將混亂一團。

修訂版《紅木》國標就要出台了,深深刻在腦海中的5屬8類33種也要退出歷史舞台,關於紅木為未來,您怎麼看呢?

- END -

年輕與對撞

YOUNG&COLLISION

—2018 / 01—

特展主題

年輕與對撞 / 黃花梨紫檀古典傢具特展

特展時間

2018/01/16~2018/03/10

特展地點

江蘇雅然文化藝術中心

(南京市秦淮區江寧路1號)

明清傢具研習社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隨手撿來的石頭這樣玩,真是太有趣了!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