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你走進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之四:紅軍長征北上抗日

帶你走進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之四:紅軍長征北上抗日

帶你走進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之四:紅軍長征北上抗日

常琦彪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我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地窺視整個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向全國發出了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號召,提出停止內戰、建立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廣泛動員和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然而,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頑固堅持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集數十萬大軍,於1933年9月對中央紅軍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的長征和北上戰略轉移。紅七、紅十軍團率先以抗日先遣隊名義北上。此後,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軍團,也相繼撤出鄂豫皖、川陝、湘鄂川黔等根據地,踏上了長征的征途。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為了擺脫困境,實現北上抗日的主張,1934年7月,中共中央命令紅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宣傳抗日主張。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震驚中外的萬里長征。10月至11月間,中央紅軍於贛鄂湘桂邊突破了國民黨軍設置的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走上了北上抗日的艱難歷程。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長江南北的紅軍隊伍和游擊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游擊戰爭。

紅軍長征前形勢:

中央蘇區,亦稱「中央革命根據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贛南和閩西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塊。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

全國共有42個中央蘇區縣:福建省達22個,江西省達13個,廣東省7個。1933年中央蘇區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共設有60個行政縣,其中江西省22個縣,福建省15個縣,閩贛省16個縣,粵贛省7個縣。中央蘇區總人口為435萬,總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蔣介石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對紅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圍剿」。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號召,提出中國工農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同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這是1931年1月,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及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的抗日宣言。

壁式景觀:瑞金大禮堂

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搬遷到瑞金沙洲壩後,為召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在沙洲壩老茶亭村的樹林中,建造一棟規模大,造型美,具有蘇維埃共和國標誌的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大禮堂由「二蘇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錢壯飛擔任圖紙設計,總務廳主任袁福欽組織實施,並在江西和福建各選調了200多名技術人員和建築工人擔任大禮堂的具體施工任務。大禮堂由8月1日動工興建,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經常到工地慰問工人,工人們都說:「這是我們自己選出的代表集會之處,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會按時間、保質量把大禮堂建好。」果然只用了4個月時間,一座宏偉的建築拔地而起,整個外形也非常別緻,從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頂紅軍的八角帽。當時整個建築用了48根木柱,為防止被敵人空軍發現,樹頂上的枝卡都還保留著,是很有創意的。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大禮堂內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補代表83人,旁聽代表1500人左右。在會上,毛澤東致了開幕詞,並作了中央政府兩年來的工作報告,大會討論和通過了「憲法大綱」、「蘇維埃建設」、「紅軍建設」、「經濟建設」等決議案以及關於國徽、國旗、軍旗的決定,選舉毛澤東、項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張聞天等175人為中央執行委員,候補委員36人。

1934年7月,紅七軍團奉命在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的領導下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到閩浙皖贛邊區。這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印發的《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

1934年11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在皖南太平縣境內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並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繼續北上抗日。1935年1月,方誌敏不幸被俘,8月6日在南昌就義。

敵人抓到方誌敏後,千方百計引誘他投降。但嚴刑拷打、威逼利誘都不能讓他屈服,高官厚祿也動搖不了他的革命信念。他知道自己落入敵人之手,就難逃魔掌,為了表明自己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對祖國的熱愛之心,決定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把心裡話寫出來。監獄的條件十分惡劣。他利用敵人叫他寫供狀的紙和筆,全然不顧身上的病痛,盛夏酷暑的囚籠,牢房裡儘是老鼠、臭蟲和虱子的惡劣環境,抒寫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真情。這是方誌敏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和《清貧》。

假若我還能生存,那新生的一天,就要為中國吶喊一天;假若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生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精神的寄託吧!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於中國民族解放奮鬥的愛國志士們在致熱烈的敬禮。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搖擺,那就可視為我在提勁兒唱著革命之歌,鼓勵戰士們前進啦!

——方誌敏

1933年9月,蔣介石在德、意、美等國軍事顧問的參與策划下,採用持久戰和堡壘戰術,調集100萬軍隊,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相繼失陷,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踏上了長征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用文圖說話 的精彩文章:

TAG:用文圖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