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畫中人不再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讓畫中人不再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的心正如大海,

有風暴,有潮漲潮落,

還有無數美麗的珍珠,

在它的深處靜卧。

—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海因里希·海涅)

先給大家分享一首最近讀到的最美的詩,來自茜茜公主最崇拜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今天讀來卻特別有感觸,那些我們淘到的美物就似珍珠,從汪洋里尋找著他們,端看著他們,慢慢的擦亮他們的故事,雖然我這些珍珠都散落在各地,但他們也靜卧在我心中某處~

好啦,不多愁善感了,回歸正題。可能是因為最近買了不少的微型畫,同時也積攢了不少的疑問,所以寫這篇文章總結下經驗~

關於微型畫的介紹,轉載藏友何雲對它的介紹:

微型肖像畫,開始於十六世紀,主要流行於英國和法國的上流社會,並在18世紀中期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並始終保持高度的流行,直至19世紀中期攝影技術的發展和照片的普及。在照相術尚未發明之前,歐洲的貴族們常請畫師替自己或家族畫像,配上小框,掛於牆上或放於鋼琴、書桌、梳妝台上,有的還定製項鏈墜、掛件、絲巾扣、首飾盒,有的並非自己的畫像而是將名畫中人物題材縮微手工畫於各種工藝品上。

微型肖像畫在當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幫助相隔千里的人們互相認識對方(知道對方長什麼樣子)比如一個貴族想要嫁出他的女兒,那麼就會找畫師來給女兒畫微型肖像畫,然後再派人送給遠方的潛在追求者們。此外士兵和水手們會把他們的親人或者愛人的微型畫像隨身攜帶踏上旅程。 妻子可能會保持去世的丈夫的微型畫像,寄託牽掛。

微型畫一般使用水粉,水彩畫於紙、象牙、瓷板、銅胎等材料上,到了第十八世紀,普遍流行用水彩畫在象牙片上。

——何雲

在微型畫最為興盛的19世紀,微型畫逐漸演變成為人們瞻仰聖賢的一種方式:人們將自己崇拜或者喜愛的名人製成畫像隨身攜帶或者置放在家中。我們如今見到的大多數微型畫題材都是如此,那麼這些微型畫中的人物,他們都是誰呢?

A portrait of Ludwig van Beethoven,Joseph Karl Stieler,1820

這幅最經常被臨摹的作品正是由Joseph Karl Stieler繪畫的貝多芬半身像,這幅肖像油畫在中國各中小學的名人牆上都能見到。這幅作品表達的是貝多芬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天才,堅毅,充滿力量。

既然說到貝多芬,不得不提的就是這幅作品的作者:Joseph Karl Stieler(1781-1858),他是巴伐利亞王室的御用宮廷畫師。巴伐利亞國王Maximilian I 和他的長子(之後的巴伐利亞國王)Ludwig I 都做過他的模特。

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36美人畫,經常被微型畫畫師臨摹。不僅是因為Joseph Karl Stieler畫的人美,也因為他在年輕時是一位微型畫畫師,為很多中產階級和貴族繪畫過微型畫作品。

Ludwig I of Bavaria,1826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36美人圖。目前收藏在巴伐利亞寧芬堡宮殿,作品描繪當時巴伐利亞王國的36位美人。

Auguste Hilber,1827,她是一個巴伐利亞皇家會計師的女兒,國王被她的美貌所征服,他為她寫詩,並要求為她畫像。

Cornelia Vetterlein, 1828,她是一位巴伐利亞議員的女兒,她與Franz Ludwig von Kunsberg男爵結婚。與美人畫廊中大多數畫像沒有顯示背景所不同的是,她的畫像顯示了象徵著堅貞的一座城堡。

淘到的一副Cornelia Vetterlein 賽璐璐框母貝鑲嵌象牙微型畫。

Nanette Kaula美人畫廊中唯一的一位猶太女人,她嫁給了一個漢堡的銀行家,她穿著一件深色的天鵝絨禮服,佩戴著頭飾和胸針。

Helene Sedlmayr是一位慕尼黑鞋匠的女兒,在她為路德維希一世的孩子們提供玩具時為國王所知。在她18歲時,國王為她畫了像,她後來嫁給了國王的侍從,一共生了10個孩子。

Isabella,她的父親是一名巴伐利亞將軍,她在22歲時嫁給了一位波蘭伯爵。

Katharina Botsaris,她是一位來自希臘約阿尼納的美人。Katharina的父親是希臘自由戰士Markos Botzaris,他在1820年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喪生。1841年,當希臘國王訪問路德維希一世時,奧托夫婦建議路德維希一世為卡塔琳娜畫像,國王同意了,在畫像中她穿著傳統的希臘服飾。

Lola Montez,1847,她是一位愛爾蘭舞者,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最愛的情婦,國王曾經授予她女伯爵爵位,賜她很多城堡。

淘到的一副Lola Montez 銅框象牙微型畫

除了Joseph Karl Stieler,還有很多大師的作品也經常被畫師們臨摹著:

The Madonna of the Chair,1514-1515,Raphael(拉斐爾)

淘到的一副The Madonna of the Chair的瓷板微型畫。

Sistine Madonna,RAFAEL,1513-1514

這幅作品被臨摹最多的不是聖母瑪利亞,卻是在雲上趴著的兩位萌天使~

Sistine Madonna,RAFAEL,1513-1514

Boy Jesus in the Temple, Heinrich Hofmann, 1881

淘到的一副 Jesus in the Temple的木框瓷板微型畫。

Portrait of a Lady as a Vestal Virgin,Angelica Kauffman,1781

淘到的Portrait of a Lady as a Vestal Virgin銅鎏金框瓷板微型畫。

Madonna of the Streets,Roberto Ferruzzi,1853

淘到的一副Madonna of the Streets的銅框紙面微型畫

這一副是臨摹自G.Richter"s Queen Louise.

Conntes Potocka, Vigée Lebrun, 1780

Portrait of Emperor Napoleon the First in his Office,

Hippolyte (Paul) Delaroche, French, 1797-1856

以上就是常見的微型畫臨摹的人物,以後還會持續更新的~

那我們如何收藏微型畫作品呢?

常見的微型畫畫板一般分為幾種材質:紙面,瓷板,象牙,金屬片,賽璐璐等材料,判斷哪一種材質作為繪畫媒介,需要一定的經驗,比如紙面繪畫顏色覆蓋力很強,瓷板微型畫表面帶有光澤,象牙微型畫通過高光燈可以看到象牙本身自帶的紋路,輕碰金屬微型畫的表面有冰冷的觸感。

無論是哪一種材質的微型畫,判斷價值的標準都是微型畫本身的藝術性。和繪畫一般,應當先從造型,色彩,構圖和節奏來整體分析繪畫,微型畫因為畫幅較小,難以達到像大幅油畫一般的精細細節,但是一位優秀的微型畫畫師也是最懂得取捨,他會捨棄掉一些繁雜的細節,尋找表達最本質的繪畫方式。

在判斷繪畫藝術性之後,微型畫的狀態和框也要作為參考,一副微型畫的畫面是否有斷裂,劃痕,破損,浸水,畫面是否因為收藏環境不佳褪色或發霉等,如果有以上情況,就需要判斷是否有影響到畫面主體,以及瑕疵的程度如何。

微型畫常用的框的材料有象牙,實木,母貝,銅,鐵,錫,和金銀貴金屬,會使用琺琅工藝,掐絲工藝,母貝/木/拼貼工藝,珠寶鑲嵌工藝,鎏金工藝等,優秀的工藝會給微型畫作品增添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以上的判斷都是建立在手繪微型畫的基礎上,但是也有許多近代的微型畫仿製品。

常見的仿製方法有:數碼印刷,數碼印刷後上色,和我們之前在版畫文章中提到的一樣,數碼印刷總是會留下機器的痕迹,通過高倍數放大鏡和高光燈就能判斷。

還有一類半手繪微型畫,雖然不如全手繪微型畫,但是也值得收藏,比如:

絲網印刷後手繪,和在照片上半手繪。在19世紀,有很多微型畫畫師用絲網印刷這種方式來減少重複工作的工作量,先用絲網印刷在材料上印下大概的造型輪廓,在這基礎上進行繪畫。

照片上的半手繪主要是出現在19世紀中後期,照相技術的出現對微型畫行業形成很大的衝擊,但是但是相片卻只有黑白兩色,很多微型畫畫師突發奇想,提供為黑白照片上色的服務,像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值得收藏的。

那接下來就是欣賞我們淘到過的微型畫吧~不要忘記點贊和轉發哦~

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中期的銅框象牙微型畫

19世紀末期的銅框象牙微型畫

19世紀銅框象牙微型畫

20世紀木框銅胎琺琅紙面微型畫,所繪人物: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的象牙微型畫

19世紀中期到後期的14K金框象牙微型畫

19世紀後期KPM Berlin 木框瓷板微型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尋Vintage 的精彩文章:

TAG:墨尋Vint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