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後的第一把火:軟銀要求Uber聚焦歐美市場
摘要:除了在新興市場的業務燒錢太多這個原因之外,軟銀呼籲Uber重點攻堅歐美市場可能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中國的滴滴出行和新加坡的Grab也都是軟銀的「兒子」。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編輯張澄。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成為Uber最大股東之後,軟銀的「第一把火」很快就燒起來了。軟銀呼籲Uber把工作重點放在恢復美國市場份額以及歐洲主要市場的業務增長方面。軟銀董事Rajeev Misra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如果Uber將重心放在發展美國、歐洲、拉美以及澳洲市場,會是一條獲利更快的路徑:
「Uber是一個成長型公司,它多虧少虧個幾億是沒人在意的,(讓其關注歐美等核心市場)不僅僅是減少虧損的問題,而是在於發展上述核心市場的業務將更有前景。」
2017年,Uber虧損規模達到15億美元,但預約收入增長了85%,達到370億美元。
本周四,Uber宣布,以軟銀為首的銀團正式完成收購股權的交易,共計12.5億美元的投資將持有Uber17.5%的股權,其中軟銀持股15%,成為Uber最大股東
作為收購協議的一部分,Rajeev Misra也將加入Uber的董事會。
此外,Rajeev Misra還敦促Uber對旗下外賣業務Uber Eats進行改善和修補,進一步發展這一增長亮點。他還要求Uber進行人力資源補充,以彌補過去一年中Uber高層管理人員不斷流失造成的缺口。
軟銀:「都是兒子,何須相殺」
目前,Uber已經開始撤出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了,2016年就把中國業務出售給了滴滴出行,並將其俄羅斯業務與當地科技公司Yandex做了合併。
但在印度和東南亞,Uber仍然深陷在與當地競爭對手「競賽燒錢」的消耗戰中,「印度版BAT」之一的Ola和新加坡的打車軟體Grab都給Uber帶來了不少壓力。與此同時,Uber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其對手Lyft的市場份額卻在上升。
當然,除了在新興市場的業務燒錢太多這個原因之外,軟銀呼籲Uber重點攻堅歐美市場可能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中國的滴滴出行和新加坡的Grab也都是軟銀的「兒子」。
軟銀在滴滴出行占股20%,在Grab占股30%,如今在Uber也有了15%的股份。至此,軟銀在打車軟體方面的主題投資布局愈發清晰。
而擺在Uber面前的最大難題就是解決財務上的虧損困境,為預定於2019年10月上市的計劃鋪好路。


TAG: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