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乃曾鞏、鄧潤甫的師傅,揭露佛道的危害性,被後人稱作儒宗

此人乃曾鞏、鄧潤甫的師傅,揭露佛道的危害性,被後人稱作儒宗

李覯是我國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也是無神論的支持者,他在哲學、政治、軍事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主張,主張「氣」一元論觀點。

李覯

李覯簡介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撫州資溪縣高阜鎮)人,是中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安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

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李覯

李覯的思想主張

在哲學上持「氣」一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客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第一)。治理國家的基礎,是經濟,是物質財富。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所在,是土地佔有的不合理。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

李覯以他的富國安民,治國救民的政治經濟思想,著重揭露了佛教、道教的危害性,佛教道教的危害很多很大,主要是:培養懶惰,造就罪惡,棄本逐末,崇尚奇貨,浪費財物,耗盡人力。最終使國弱民貧,國亂民禍。

作為後世敬仰的「一時儒宗」,李覯一生以講學為主,曾鞏、鄧潤甫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他教學講究經世致用,不拘於舊禮,後世人對李覯益加仰重。

李覯

李覯怎麼死的

嘉祐四年,令其權同管勾太學。因遷葬祖母,請假還鄉。八月卒於家。

如何評價李覯

李覯一生以教授為業,鄉曲俊異從而師之,東南聞風至者常數千人,同郡曾鞏、邑鄧潤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終生從事理學研究,所學以推明聖經為本,不泥於漢唐諸儒之說,鑒古論今,著書立言,學識淵博,成就顯著。李覯思想進步,針砭時弊,積極主張改革舊制,是「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所著大都是憤吊世故,警憲邦國的政論,被當時譽為「醫國之書」。范仲淹讀其所著,薦於朝,稱其講論六經,辨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子、揚雄之風,並上其所著。在李覯著述中,「《潛書》、《廣潛書》、《禮論》、《周禮致太平論》、《慶曆民言》以及《富國》、《安民》、《強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濟、法制、軍事等主張,《易論》和《明堂定易圖序》(《李覯集》前言)」他的思想觀點得到當時眾多有識之士的贊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影響巨大,震動朝野,成為後來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時光如赤溪長流,風月與青山依舊。然而,往事如煙,物非人杳。風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來慕者如雲。觀景憑弔,睹物思人,扼腕長嘆。騷客詩云:「惟昔有鴻儒,其甫曰泰伯。語言妙天下,酌古漱瓊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蘇黃席。雄辭奮經術,異端拒老釋。構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蕪瀰漫青,溪水迥環赤。風月留光霽,溪山表明德。我行購遺蹤,世遠不可稽。我誦明堂書,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賦詩云「獨抱遺經草滿庭,竹風梧月對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誰向寒溪面客星?」寄託了對先賢的無限追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說今日 的精彩文章:

五代十國後唐名將,為何遭杖斃而死,5個兒子都被殺死,為何原因

TAG:史說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