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王光英復原展廳,去觸碰百年前的五大道

走進王光英復原展廳,去觸碰百年前的五大道

五大道的景點總是不少,從著名的慶王府到五大道博物館,各式各樣的小洋樓里,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在民園廣場旁邊,在這座大樓里,一個隱藏在鬧市中的故事,你又是否知道呢?

此樓名為民園大樓,就在民園廣場旁邊,由近代著名的奧地利設計師魯爾夫·蓋苓設計,是近代一處中高檔的公寓式住宅,其內部構造相當於今日的單元樓,不過在那個年代,這種設計可並不多見。

沿著大樓獨特的圍牆走,你會發現一個小門,進去之後是一座展廳:王光英復原展廳。說起王光英,可能很多人更熟悉他的妹妹王光美,但這位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傳奇人物,可以說正是從民園大樓的這間小屋中,開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光輝一生。

王光英與天津

(王光英與夫人)

王光英生於1919年,那一年巴黎和會召開,五四運動發起,沉睡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在救亡圖存的浪潮聲中驟然覺醒。也就是那一年,王光英的父親出使巴黎和會,接到電報說家中誕下一名男嬰,這位身在倫敦的父親不禁觸景生情,為兒子起名為:王光英。

王光英一家於1943年搬到天津,當時民園大樓內正好有一戶德國人著急歸國,遂以很低的價格急售房屋,王光英將此房買下。王光英極為喜愛這套房子,以至於後來打算給他安排新的住處他都謝絕了。王光英於1943 - 1982年居於此處,1983年他調往香港組建光大集團,後又調往北京,便再也沒有回來過天津了。

王光英1943年來到天津後,組建了近代化學廠,名字聽得大氣,其實只是個「小廠子」,生產一些社會上緊俏的產品,比如橡皮膏、橡膠製品等,另還有一種可合成炸藥包導火索的化學品。這些化學品都是天津周圍解放區所需要的。王光英一家人都非常支持革命,他們找來一些印有英文的罐頭,將化學品放入罐頭中,偽裝成進口商品,由王光英騎著自行車將它們送到解放區,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解放區的物資。

傳統文物的百年再現

走進王光英復原展廳,你可能會驚訝於這裡只恢復了兩間房間(客廳與餐廳),但就是在這兩間房內,卻陳列著你所不能想像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很多都有著純正的「歐洲血統」,它們的存在再度印證了五大道地區中西合璧的獨特風貌。

典型德式傢具的餐桌餐椅,是用法國橡木製成的。人性化的兩邊突出部分可以抽出,在上面加墊擋板,便可以增長桌子的長度,以便主人招待賓客使用。

這套瓷器則來自當時德國的巴伐利亞,瓷器底部帶有製作者的名款,立體浮雕的造型在製作中很難成型。瓷器身上的青藍色,同中國青花瓷的顏料如出一轍。從東到西,從西又到東,瓷器之路走了個來回,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好載體。

紅圈處為製造者的名款

這套瓷器的用途也很有意思,它是人們用來喝湯的,而這個杯子再繼續發展,則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馬克杯。

湯罐(湯勺已丟失)

民國時期的備餐台,鑲嵌著來自義大利的大理石,現在在很多西餐廳中還能看到,見到它,我們彷彿是歷史的「考古者」,在進行一場追本溯源的旅程。

台上擺設的調料罐,是按照德國傳統風俗習慣擺設的,中間最大的是糖,除了糖,其他調味品從左到右依次是:咖啡、茶、胡椒及鹽。關於這個擺放順序還有個小故事:起初,工作人員並不知道這些調料罐如何正確擺放,後來有一對德國夫婦來此旅遊,大約是觸景生情,這對夫婦便將正確的擺放方式告訴了工作人員。

象徵身份與地位的壁爐鍾,全世界沒有重複的款式。一百多年了,這座鐘每天只需要簡單擰擰發條,便還能準確運行並報時,好像只有它表面顏色暗淡的鍍金,才能證明「時間」是真實存在的。

這是五大道建房所使用的磚,磚內參有大量的鋼砂和鐵砂,因此硬度和密度比普通的磚要重三到四倍。因為磚的硬度很高,所以如需使用必須定製,否則成型後,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將磚打磨。

也正是得益於這樣高質量的磚的「守護」,在唐山大地震中,五大道的小洋樓基本受損不大,除部分房屋存在開裂情況,整體保存可以說非常完好。

牆的厚度比現在建築的牆厚一倍,質量可見一斑

奧地利橡木製作而成的沙發,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木頭本身會形成一種類似金色的包漿,讓整套沙發愈發散發出迷人的古典氣息。沙發墊以天鵝絨為面,內里填裝的是真正的海綿填充物。將近一個世紀,這套沙發依舊沒有損壞且還保有彈性,使用起來依舊非常舒適。

中國古代是沒有沙發的,但是這種柔軟的西洋傢具,卻深得中國人的喜愛。時至今日,沙發依然是每家每戶的必需品。

這架鋼琴,雖然只是練習琴,卻是整個展廳中最貴重的傢具。因為它是一架手工鋼琴,全世界的手工鋼琴不足兩千台。

琴鍵的材料也非常珍貴,白色為象牙,黑色為牛角。不僅美觀,而且還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鋼琴上原本還有一些徽章和銘文,但是因為年代的久遠,這些物品早已剝落,只剩下一個個證明它們曾經存在的孔洞,訴說著一段我們不能觸摸到的歷史。

遇見歷史的幻想

當陽光緩緩灑入這個房間,我們確信,我們是能在這裡遇見歷史的。

我們彷彿遇見了曾經在這裡生活的王光英一家人,他們坐在沙發上聊天,偶爾會彈琴娛樂。廚房中備好了飯菜,正準備端上餐桌。湯罐里也許會盛上不那麼相稱的西紅柿雞蛋湯,但這家人卻似乎已經適應了用杯子來品嘗它們……

這裡留給了人們一個足夠的幻想空間,而當你推門而出,看到院子中的風光,你大概會覺得,生活在這裡也是件美好的事情。

誰說不是呢?在五大道,這裡住過對社會有貢獻者的人,也許那一棟房子里便住過曾經民國的總統,而在另一棟房子里,理念不同的一家人卻能和諧共處……

(上排兩位曾經的民國總統與

下排七位曾經的民國總理)

人總說在五大道能遇見民國,但民國是什麼樣子,近代是什麼樣子,那時候的五大道又是什麼樣子。當離開時,我走過民園大樓的圍牆邊,從這個特殊構造的圍牆外看不清裡面的一切,我才發覺——原來那段時光就被封存在這裡,你只有真正走進去,才能了解到那段時光的韻味。

編輯整理趙雙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有侵權請告知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游和平 的精彩文章:

TAG:愛游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