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禪是扶不上牆的爛泥?但若是生在盛世,恐怕是一代仁君

劉禪是扶不上牆的爛泥?但若是生在盛世,恐怕是一代仁君

香茗歷史:專註對野史、正史、歷朝歷代有趣故事的研究,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我們每天在這裡見面!文/香茗歷史【原創首發,禁止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阿斗阿斗」,在後人看來,阿斗是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代名詞。若是一個人說你是阿斗,就表明他認為你是昏庸無能、賢愚不分。

「山冢崒崩陵為谷, 國主猶自宴歌舞。」這句話乃是劉禪在大家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在諸葛亮北伐即將圓滿之時,劉禪聽信讒言,把諸葛亮召回京城;亡國之後,宴客席上,聽聞蜀樂,在座無不零悲慟落淚,唯有他道:「此中樂,不思蜀」。這個劉禪就真的一顆爛泥?難道就是一個不明是非黑白,愚昧的傻子嗎?但我覺得可以此人的形象需要推敲一番。

世人讓劉禪坐實「扶不上的阿斗」也無非是這幾件事:

任用私才,遠君子而親小人。任用宦官黃皓,專秉朝政,一手遮天,許多大臣為了升官發財,紛紛向黃皓靠攏,朝政烏煙瘴氣。聽信小人李嚴,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曹魏得以苟存。

不戰而降。面對鄧艾率領的十萬大軍,劉禪選擇打開城門,獻出玉璽,丟棄祖宗家業。

沒心沒肺。戰敗之後,司馬昭把劉禪帶到洛陽,設宴招待他。但是宴會上的內容確實當時蜀國的一種離別的歌曲,讓諸位蜀國遺老深感悲痛。但唯有劉禪一個人依舊有說有笑,司馬昭覺得和奇怪,便問他,你沒有思念蜀國的滋味嗎?他卻說:「此中樂,不思蜀」。

可是一個被在大家口中稱為弱智兒的劉禪,卻能夠在諸葛亮這位號稱「蜀漢的脊樑」死後,還能坐穩二十九年的江山。試問,這是昏聵之徒能夠乾的了的事情嗎?

阿斗

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西蜀偏安四十年,平庸阿斗任人專。孔明禕琬皆良相,怎說生兒不象賢?」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前提,劉禪是不是千古一帝,跟前面的漢武帝,或者是後面的唐太宗, 宋太祖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的。我們要知道,在皇帝的身邊總都會有一個兩個小人,秦始皇有趙高、李斯,漢武帝有江充、蘇文,宋仁宗有龐太師、夏颯。這些在史冊上都是名聲顯赫的帝君,但他們身邊的小人有何曾少的了?左傳說:「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人本來就是一張白紙,劉禪只是後來誤任宦官,把白紙染黑了罷了。

另一方面,平衡也是帝王之術。諸葛亮是跟隨先帝打天下的頭號人物,文能齊家治國,武能戰不旋踵,在白帝城中的託孤大臣頭號,是一個功高蓋主的人物。

在諸葛亮治國的十一年時間裡面,丞相的權力被無限的放大,而劉禪自己皇帝的權威反而被架空,試問,一個集團,當一個領導的話不管用,手下的人全部聽另外一個人的,那要這個領導有什麼用?這豈不是垮台的徵兆?

劉備貌似意識到了這點,所以,白帝城託孤的第二號人物則是李嚴,李嚴在某種程度上算是諸葛亮的政敵,在北伐的立場上面,李嚴認為勞民傷財,一旦失敗,將動損國家根基。這麼一想,劉備其實並非真的像在《白帝城託孤》中,對諸葛亮展現出真情實意,毫無保留的。

若是讓諸葛亮的北伐成功,凱旋歸來,到時候諸葛派系還有誰可阻擋?那麼司馬家族取代曹魏的結局會不會被落到蜀漢的身上呢?事實上直到諸葛亮被死去,隸屬諸葛亮派系的人,也沒有聽過劉禪遣派,你看姜維,常年屯兵在外,就因為害怕回京之後,兵權被卸。

這麼看來,劉禪並非就是只會聽信小人之言,有可能只是不得已的權衡。

劉禪

不戰而降未必就是膽小懦弱,或者更多的是無奈。 當時姜維率領大軍北伐,京城中沒有重兵把守,被鄧艾偷渡陰平,神兵天降。說實話,姜維在北伐中帶走了大量的精銳之師,當時雖記載蜀漢仍然有號稱十萬大軍,但估計最多就只有兩三萬留在成都,你說,靠這兩三萬的老弱殘兵,如何能抵擋住鍾艾的大部隊?

另外,當時鄧艾用錢財收買了大量的重臣和當地巴蜀本地的貴族,朝中的元老和當地的士族無一不贊成投降的。你說,要是全民眾志成城,一致對外,逆境中達到人和,那尚存一線生機。但在這種情況下,你能保證這些投降派不會成為造反派嗎?若不投降,便是全城哀鴻遍野,死傷無數。若是投降還能避免生靈塗炭。

所以,當時他跟不願意投降的兒子說:「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要憑藉你自己的莽勇,想要讓敵人屠戮全城嗎?」其實對於當時的劉禪來說,更多的是無奈。

對於劉禪來說,最大的一個吐槽點便是「樂不思蜀」。一個王國之君,不思進取也罷,昏庸無能也罷,人家當眾羞辱還能夠如此沒心沒肺!劉禪在洛陽當天的宴席散會之後,他手下的人便跟他說,主公你這樣太失禮了,下次司馬昭問你的時候,你應該說我很傷心,聽到這些音樂想起蜀國的的往事,劉禪允諾了。

第二次,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時,響起上次蜀漢的曲子,司馬昭又問劉禪有什麼感想。劉禪想起當時的話,便回答說我很傷心,想起蜀國了。司馬昭跟眾人便哈哈大笑起來,說怎麼這話像某某說的一樣啊,劉禪聽後手無足措起來。劉禪就難道是傻子了嗎?誰都知道皇帝比安樂公要好上百倍。

劉禪

你們想想,司馬昭是何許人也?凶如狼虎,智如狐狸之徒。在連手下都被司馬昭安排了人在裡頭的時候,裝瘋賣傻不正是明哲保身的絕佳方法嗎?而劉禪的回答正是最聰明,最令司馬昭滿意的答案的答案。

另一方面,若是劉禪無能,司馬昭用得著試探他多次嗎?劉禪比誰都明白,若是學著李煜那套,天天哀嚎呻吟亡國之恨,恐怕早就被司馬昭給斬了。

所以小編認為,劉禪就並非是扶不上牆的爛泥。《三國志.劉禪傳》記載:「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卻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雖然他被後人人詬病成貪生怕死之徒,讓世人所恥笑。但是比起孫皓被賜毒酒而死,他的保存了全城百姓,庇護了子孫後代,使祖墳免受開鑿之災,而且得以善終,這就是大智慧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茗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最後被凌遲處死的人,是慈禧親審,還侮辱皇妃

TAG:香茗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