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問西東》淚崩,你真的了解只存在了8年的西南聯大嗎?
萬萬沒想到,會被一部「校史片」感動到淚崩——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五日,距拍攝完已5年。「無問西東」一詞來源於清華大學校歌:「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影片講述的,不單單是清華校史,更是對於青春芳華的真實歌頌與無所畏懼的姿態書寫。
淚點,從王力宏的出現開始一觸即發。王力宏飾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就讀於西南聯大,戰火紛飛的生活讓他決定棄筆從戎,加入飛虎隊,最終駕駛飛機撞向敵軍軍艦,戰死沙場。
「奔赴一場劫難,就像去赴一場盛宴。」
影片中師生靜坐聽雨的片段,取材於西南聯大學子們的真實生活。
楊振寧先生曾講道:「那時聯大的教室是鐵皮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叮噹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幾年之後,滿是泥垢……」
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大學聯合建成,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由於長沙連遭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1938年誕生,1946年遷回京津,時達八年。「辦學八年,被惦記了80年。」
「你想知道什麼是聯大嗎?這裡沒有升旗早操,更沒有紀念周訓話,也不像別的大學,進去有一個月新生訓練,灌輸你什麼校史和總裁言論。」
1980年代沈從文出國訪問,外國漢學家問他:「抗戰條件那麼苦,為何西南聯大八年培養的人才,超過了戰前北大、清華、南開30年人才的總和?」沈從文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寫道:「我想,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朧,並不一定是什麼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這兩個條件在我上學的時候恰好同時都有,當時正是戰爭年代,但正因為打仗,所以好像直覺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認為,戰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後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那時候不只我一個人,我相信絕大多數青年都有這種模糊的感覺。人總是靠著希望生活的,這兩個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覺得非常的幸福。」
當飛機撞向敵軍軍艦,沈光耀說出「媽媽,對不起」,讓現場觀影的人們靜默流淚。媽媽,對不起,這就是我的青春,我須聽從我心,無問西東。
「西南聯大」是一代人的青春歲月,是無數人仰止的高峰。擲地有聲,肅然起敬。
時光已逝,斯人漸遠,還好有文字與影像,為我們記錄和表達。這一份關於西南聯大的書單,請一定收藏品讀。從字裡行間,你可以想像那些動蕩卻激情、艱難又幸福的歲月,感受胸懷家國的少年風發意氣,向一代知識分子的豐谷與胸襟致敬,在迷茫中叩問內心,直面世俗。
要知道,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何其幸運啊。
《南渡北歸》
作者: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南渡北歸》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西南聯大行思錄》
作者:張曼菱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張曼菱尋訪西南聯大老校友,目的在於尋訪「西南聯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書用文學化的語言進行紀實性的描述,人物訪談時的講話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為零。在一個個小專題內,可見出西南聯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對國家、民族的赤誠與擔當,更可見出作者對當下文化教育建設的思考與憂慮。從「西南聯大」到今天,歷史的精神就在「行」與「思」之間跳動,對那激情歲月與美好人格的懷念嚮往,躍然紙上。
《聯大長征》
作者:張寄謙 編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九日,由北大、清華、南開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為長久抗戰、保存文化計,西遷雲南。其中,二百餘名師生不畏艱難,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歷時六十八日終於抵達昆明,堪稱我國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長征」。
《上學記》
作者:何兆武 / 文靖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何兆武教授的這部口述,濃縮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它敘述的儘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間他學生時期的陳年往事,卻蘊含著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整個20世紀歷史的反思,對我們重新認識過往、觀察現在以及展望未來都有著重要的啟迪。
這本書同時又是很個性化的,何先生不憚於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忌諱議論先賢的道德文章,既樹立了理性的尊嚴,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無遺。久已厭倦標籤化歷史著作的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豐富、鮮活的歷史體驗,特別是今天「上學者」和「治學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學應該如何上、如何治。——《中華讀書報》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作者:[美] 易社強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美國的易社強(John Israel)教授傾二十年之力寫就,視角獨樹一幟。何炳棣先生稱讚其為「迄今最佳聯大校史」。《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主體共有四部分,並有導言和結語。生動敘述了聯大到昆明之前的經歷,勾畫了聯大與雲南社會以及當時政府之間的關係,對西南聯大自身的歷史、傳統和精神淵源進行探討,淋漓盡致地描摹了聯大教師的風采,詳細生動地再現了聯大在昆明時期的生活。史料紮實,分析精湛,人物躍然紙上。「在敵機轟炸時、在草棚中、在煤油燈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與華北的校園並無二樣。」
《巨流河》
作者:齊邦媛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以逾八十高齡歷時四年寫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縝密通透的筆力,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巨流河》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陽光融成的大海》
作者:馮至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陽光融成的大海》是《舊版書系》叢書之一,由詩人馮至編著。從林場到昆明城來去的路上之所見所悟,竟是與和風麗日下的原野所無關聯的印象,而是生命承受狂風乍起所「凝結成屹然不動的形體」;是在生命的嚴冬將蛻化為蟬蛾之殘殼丟進泥土化做青山的「默默」;走在路上,為紀念踏出這條路的步履,想到的,是不荒蕪這些路;看到久雨後的天晴,母狗銜出小狗感受陽光的「和暖」,則想到這次的經驗,「會融入(它)將來的吠聲」,「深夜吠出光明」。
《未央歌》
作者:鹿橋
出版社:黃山書社
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和昆明的風光民俗為小說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伍寶笙、余孟勤、藺燕梅、童孝賢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內,他們彼此引為至友、畏友,有愛有怨、有笑有淚,並交織發展出一段屬於青春和校園的愛情故事。除這四大主角,作者還寫了一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書中關於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對校園精神的探討,表現了一代年輕學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願你心懷熱愛,保有姿態,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因為我們的生命,有無限可能。


TAG:弘道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