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能逼貪官自動上交30萬兩銀 清官都做不到 和珅真的僅是貪官嗎

能逼貪官自動上交30萬兩銀 清官都做不到 和珅真的僅是貪官嗎

和珅在乾隆朝後期當政20多年,深得乾隆帝的重用和賞識。乾隆帝雖然處處維護和珅,但他畢競是開創了「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而不是一個昏君。所以和珅儘管在當政時期貪污受賄,但不可能一無是處,也絕非不識軍國大事的人;否則,不用等嘉慶,就是乾隆也不答應。

僅存的官方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乾隆朝的數次重大用兵,和珅要麼親臨前線作為督軍,要麼負責整個用兵的後勤供應,即便他不親自參與其中,往往也會給乾隆帝出謀劃策,為軍事勝利作出貢獻。和珅在對內的與各少數民族關係和外交事務的處理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現。

不僅如此,和珅在一些經濟事務上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例如《清史列傳》記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京師米價昂貴,各鋪戶囤積居奇」。競相漲價,市民特別是貧民叫苦連天。和珅了解到這種情況後,就立即奏請乾隆下旨,令各糧商存貨不得超過五十石,否則問罪,市場秩序很快趨於好轉。和珅還主張把查出的六萬多石糧食或減價出售,或設粥廠賑濟百姓,固此曾引起商人和王公大臣的群起反對,據說只有劉墉支持和珅,而京城百姓則拍手稱快,甚至有人稱和珅為「和青天」。

和珅當政的20多年中,為了革除弊政,對清朝前期制定的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更和革新,這是具有積極歷史意義的。在這一點上,和珅可謂是一位軍國大事的謀略家。但不可否認,他的諸多更改大多是為了自已更加專權,這就為清朝由盛而衰奠定了基礎。

和珅在軍機處任職20餘年,利用手中的權力對軍機處做了大量的調整。嘉慶賜死和珅後,雖然有心徹查其黨羽,但終因人數過多,法不責眾,只好作罷。和珅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因為他改變了過去軍機處章京人數均有定額的做法;而是規定,「其挑補俱由軍機大臣自取,並不帶領引見」,這樣一來,軍機處的人事任免權就從皇帝手中轉移到了和珅手中。

從此可以不經過皇帝就決定人選。這就有利於和坤排擠與自已不和的人。和珅利用這一機會將軍機處中絕大部分不依附於他的人撤職或調出,肆意安插黨羽,使偌大的軍機處完全成了和珅的會議室,使他有機會搞「一言堂」。

軍機處

和珅還對傳統的台諫制度做了變更。在中國傳統的官僚體制中,因為制度建設的鬆散和不健全,主要還是由官員進行「人治」。而彈性極大的「人治」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的。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才設立了所謂的「諫官」制度。諫官起源於漢朝的「御史台」,所以又稱「台諫」之官。諫官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監督各級官員的行為和操守,有權直接向皇帝上書報告官員的行為或彈劾官員,而且可以僅憑「風聞」即採取行動,意在引|起皇帝的重視。這一職位大多選用清正耿直之士來擔任。

而和珅以年輕官員辦事不如老年官員持重,多為無稽之談為由,規定諫官只能任用60歲以上的人員。其實他這是一種變相的削權,試想人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紀,既沒有年輕人的銳氣,也早已半截黃土蓋身,離告老還鄉的日子不遠了,誰還肯為了得罪其他官員而毀掉自己的晚年?所以,自從執行這個規定後,台諫官員大多緘口無言,對那些不軌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形同虛設。

在軍事方面,和珅也手握重權,他除了擔任正藍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藍旗的副都統、都統之外,還曾兼任過兵部尚書,掌握過整個國家的兵權。乾隆後期,甘肅農民起義,和珅曾作為欽差大臣前去督軍,後來台灣起義,又是和珅向乾隆舉薦福康安任主帥征討台灣,而且整個用兵的糧餉、後勤也多是由和珅安排的。

和珅在制度上變更最為重要的是議罪銀制度的設立,也就是官員交納銀兩以代罪的制度。這項制度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左右開始設立,一直延續到乾隆逝世才告終止,其間大約經歷了20年。議罪銀由和珅在軍機處內部設立的密記處加以管理,收取的銀兩絕大部分不用歸入國庫。

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要皇帝需要銀兩了,可以很容易地尋找緣由,叫官員出錢。因為議罪銀採取的是「自願」交納的形式,有一些貪贓枉法的官員,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也為了日後減少麻煩,未雨綢繆,常常不等上面降罪就先交上銀兩,而且從重交納,以博取皇上歡心。據記載,僅議罪銀項,乾隆每年的收入就可達30萬兩左右。

和珅在制度上所做的一系列變革,在嘉慶親政後大多被廢除,但是,這些變革畢竟對乾隆統治後期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客觀上造成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官員貪污成性等混亂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祖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美軍記者:一個中國兵打退六次進攻 殲敵逾百 韓軍衝上去時 山頂只有他一人

TAG:祖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