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絕美奇特 | (一)戰國中山國玉器製造業發展的原因和玉器特點

絕美奇特 | (一)戰國中山國玉器製造業發展的原因和玉器特點

原標題:絕美奇特 | (一)戰國中山國玉器製造業發展的原因和玉器特點


《史記·貨殖列傳》稱中山之地「作巧奸冶」、「多美物」。中山國王及其家族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金銀器,證明所言非虛。《禮記·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於玉比德焉。佩玉制度深入人心,人人以玉為貴。戰國中山國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受到中原玉文化的影響,中山國的制玉業發展迅速,並取得巨大成就,從中山國出土的玉器數量上可見一斑。



龍形青玉佩


中山國戰國早期的墓葬,從出土的青銅器看應屬較高等級的墓葬,但僅出土一些瑪瑙製品和綠松石珠。戰國中期中山古城已經有了大規模的制玉手工業作坊。中山國王墓及其家族墓,出土了玉器達3000件,佔全部出土文物的1/6。玉器數量之多在戰國墓發掘中實數罕見。這批玉器種類齊全,禮儀用玉、裝飾用玉、喪葬用玉應有盡有;製作精細,透雕、浮雕、淺浮雕、陰刻等各種工藝綜合運用;裝飾紋樣繁多,既有中原流行的雲紋、谷紋,又有具有中山國特色的螭紋、斜格紋。這些玉器與中原諸國的玉器相比毫不遜色。


禮儀用玉--- 龍耳谷紋玉系璧



裝飾用玉---四鳳佩



喪葬用玉


一、戰國中山國制玉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應在於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受到中原玉文化和玉工藝的影響。玉器是有著特殊文化內涵的器物,它的器類、形制、裝飾無一不與一定社會的政治、文化緊密聯繫。玉器在中原文化中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商周時代,玉器是為禮制服務的,春秋戰國時期,玉器被儒家賦予了種種道德文化內涵。中山國制玉業發展與中山國的華夏化進程是同步的。中山國戰國早期的墓葬所表現出來的少數民族特徵很明顯,華夏化程度不深,幾乎沒有真正的玉製品。但他們深入燕趙之地,拓地建國,很快便被周圍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征服,到了戰國中期已經基本中原化。 中山國十分推崇儒學,中山三器銘文中大多數是屬於儒家的語言,在當時甚至出現了「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的情形,可見中山國對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深。這樣的文化氛圍自然會成為制玉手工業發展的最強大的動力。中山王墓所出土的精美玉器正是此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此外,中原有悠久的制玉史,到戰國時期已有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掌握了許多先進的制玉工藝。中山國工匠學習了這些工藝,應用到本國玉器製作中去,使中山國制玉業迅速發展起來。



夔龍飾青玉環



中山三器及圓壺拓片


其次,中山國制玉業發展有其客觀有利條件。中山地區乃產玉之地,且各處所產玉石品種豐富。《中國古今玉石產地名錄》中列舉了400餘處古今玉石產地,其中在今河北省境內的有20處,僅中山國境內就有8處,分別是:平山(藍寶石、方解石)、滿城(玉、方解石)、曲陽(漢白玉、曲陽玉)、太行山(玉)、獲鹿(漢白玉、墨玉)、靈壽(剛玉)、正定(解玉砂)、井陘(玉)。中山國冶金業高度發展,對制玉作業也有一定影響。玉的切割需要硬度很大的工具,冶金業可為之提供金屬工具;中山國玉器中大量精美的鏤雕工藝,也與鐵器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豐富多彩的青銅裝飾工藝也可為制玉業所借鑒。



中山國疆域圖



中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鑄鐵大盆



墨書雙龍佩

最後,商品經濟發展對制玉業起了促進作用。商品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原料來源。中山國王墓和家族墓出土的玉器,其材料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地質博物館、北京市玉器廠以及有關單位初步鑒定,均認為其中有新疆產子玉、遼寧岫岩玉、河南南陽地區產的獨山玉及河北張家口北部新河地區瑪瑙。各地的玉材通過貿易成為中山國制玉業的重要原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玉器普及到市庶,從而促進位玉業生產規模擴大。戰國時期「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這些儒家說法被普遍接受,全社會無不以玉為尊,視玉為寶,玉器表現出一定的普及傾向。商品經濟的發展,使過去不鬻於市的珠寶玉器通過市場流通到平民百姓手中。靈壽城址崗北村平民的族葬墓地中就出土有小型的玉璧、玉環。社會需求的增長、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制玉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瑪瑙串珠


二、中山國玉器的特點


中山國的玉器受中原的影響,在器類形制上,與中原諸國無較大差異,但也有獨具特色的地方。


1、玉璧,這是中山王厝墓出土禮玉中比較重要的一種。雖然由於被盜,僅存九件,但也可看出素麵璧、雲紋、谷紋等非出廓璧,這些戰國時玉璧的基本形式在中山國都已存在。透雕螭紋玉璧是中山國很有特色的一件出廓璧。此璧的肉質處鏤雕兩個大小不等的卧蠶紋璦相套,兩璦間有鏤雕的若干條龍連接問一體。其中外璦之處有鏤雕一或兩組雙身龍或蛇。這種形象在戰國玉器中極為罕見。



透雕螭紋玉璧


2、玉佩,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佩,龍形佩居多,龍的形態各異,與中原出土的龍形佩差別不大。戰國時期中原少見虎形佩,中山國出土比較多,有的蜷曲、有的生翼,有的無足無尾。此外,中山國還出土有虺形佩、魚形佩、羊角佩,這些形象的玉佩是中山國特有的,反映出中山國作為戎狄建立的國家所具有的某種文化因素。


虎形佩


3、玉飾片,中山國葬玉中的玉飾片,在數量、種類上都十分豐富,是中山國喪葬用玉的一大特色,這些玉飾片的紋樣有許多獸面形像,或許它與北方文化盛行的銅牌飾有某些聯繫,也可能是中山國人在接受了中原玉文化後,選用的一種特殊紋飾。



獸面玉飾片



花瓣形玉飾片


4、小玉人,中山國出土的10餘件玉質人像,在戰國時期是罕見的。這些玉人,有男有女,有成年人,也有小孩,均著各式花格長裙,束腰窄袖,頭結角髻會或圓髻,拱手或抱手而立。這些人物形象,都應是按照中山國人的穿著打扮進行創作琢制的,為研究當時中山國人的風俗習慣、人物形象及其服飾提供了直觀的感性材料。



小玉人


5、中山國玉器的還有另外一個特點,許多玉器上有墨書文字。內容有的書寫玉器本身的名稱,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資料;有的書寫人物姓名,使後人得以了解器物的流傳經歷,如書有「桓子」的玉器,可能原為中山桓公集藏,後代代相傳,最後埋葬在王厝墓中;有的則寫「集玉」、「集它玉」、「它玉」等字樣,說明是國王到處收集的珍藏。


墨書虎形佩


三、玉雕工藝與時代同步,綜合多種技法


戰國玉器製作工藝特點是鏤雕技術的興起並取得較大成就,中山國玉雕工藝與時代同步,且有許多綜合運用幾種技法的精品出現。中山國鏤雕技術的代表作有鏤雕長條玉飾板、鏤雕四鳳佩、鏤雕夔龍圓形黃玉佩等。鏤雕造型多為瑞禽神獸,且大多對稱布局,其形態雖仍帶有幾分神秘感,但多為攝取自然界多種禽獸的部分特點,加以綜合形成,注重寫實,具有一定的生氣和活力。



鏤雕夔龍圓形黃玉佩


四、裝飾紋樣總體風格與當時列國玉器較為一致。


這些玉器裝飾紋樣中,以谷紋最為顯著,幾乎各類玉器表面都施用。還有雲紋、弦紋、扭絲紋、花瓣紋及各種幾何形紋飾,這些紋飾多與其施用的器形結合在一起,往往是特定的器形採用特定的紋飾。除此之外,中山國玉器具有自己的特色紋飾,如螭紋和斜格紋。



邊框填有斜格紋的透雕飾

中山國玉器中有大量體態各異、造型多樣的螭紋形象出現,這些螭紋的形式主要有回首卷體式、一首雙身螭、雙體纏繞式等。戰國時期青銅器紋飾中蟠螭紋相當盛行,中山國玉器裝飾紋樣中的螭紋或受其影響。中山國墓葬中出土的刻螭紋玉飾板,螭紋形象一首雙身,柿圓形頭,橄欖形眼,兩身分別飾絲束紋、鱗紋。一首雙身造型與侯馬出土的陶范螭紋相類似,頭部造型與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的銅當盧螭紋、陝西博物館戰國秦國金飾螭紋相似。



透雕長條玉飾


繁密的斜格紋是有中山國本民族特色的玉器裝飾紋樣。這種由斜線或直線組成的網狀圖案,經常出現在中山國玉器畫面上,與其他紋樣相配合,起著點綴和填充畫面空白的輔助作用。這些斜格紋,有的出現在獸面的額、臉、鼻處,有的琢制在龍、虎的身軀上,有的則裝飾在畫面的邊框、格欄內,小玉人的衣裙上也刻劃有這種斜格紋飾。這些小玉人的形象應是當時中山國人形象的真實寫照。當時中山國人或許便以這種斜格紋服飾為時尚,斜格紋受到人們的喜愛,從而逐漸被作為一種紋樣應用到玉器裝飾中去。這雖然只是一種推測,但戰國時期各種工藝之間相互影響的範圍很廣,對玉器製造業的這種影響也不是不可能。



穿著飾有斜格紋衣裙的小玉人


本文責編:何會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刻銘還是鑄銘——戰國中山王三器銘文之觀察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