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宮廷樂隊的演奏場面:鑲嵌畫像紋壺上的美妙世界
文史
01-20
原標題:先秦宮廷樂隊的演奏場面:鑲嵌畫像紋壺上的美妙世界
第三版塊 生活 音 樂
以鐘鼓為代表的各類樂器在古代禮樂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編鐘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重要組成部分,出現於西周早期。鐘體的造型是覆瓦式的扁圓體,打擊中下部的正、側部,可以產生兩個不同頻率的音,所以又被稱為雙音鍾。
鎛出現於商代晚期,是大型的打擊樂器,只能產生一個音頻,在實際使用中與鐘有所區別。建鼓由兩端蒙皮的木腔鼓、木質鼓柱和青銅鼓座構成。可用作宴樂禮儀場合的樂鼓,也可用作戰場上的戰鼓。
鑲嵌畫像紋壺壺身中部一側的宴樂圖展現了戰國時代的奏樂場景:兩人持桴敲鐘,一人持桴打磬,前面一人正在擊鼓,另有一人吹笙、一人吹排簫。
鑲嵌畫像紋壺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前4世紀中葉)
青銅
高34.2厘米,腹徑22.6厘米
蟠龍鼓座
蟠龍紋鎛
楚大師登編鐘(9件)
文字資料編輯自上海博物館網路資料。
圖片為樂藝會圖庫圖片。
請關注樂藝會關於」上博《鴻古餘音:早期中國文明展》「以往以及未來發布其他版塊的內容發布。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