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狩獵飛禽的?淺談貴族弋射文化和箭鏃發展史
論語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就是孔子釣魚而不用網捕魚,弋射時從不射取休息的飛鳥。後人認為,孔子之所以可以稱為聖人,從漁獵小事中就能看出來。釣魚是逐條獲取,網捕則不分大小一網打盡,孔子釣魚而不網捕,說明不貪,是智者的表現。飛鳥在休息的時候更容易射取,但射獵休息的鳥,是缺乏仁愛之心的人才會做的事情。孔子不網捕,不射宿,同時兼備了仁愛和智慧,因此才被稱為聖人。
周潤髮飾演的孔子
論語中說的弋射是狩獵方式的一種,目標是天上的飛鳥,其箭鏃形制和工作流程都和普通射獵存在明顯區別。在原始社會時期,箭矢的殺傷力不足,飛鳥中箭後經常會帶箭逃走,人們為了提高狩獵的成功率,便在箭上繫繩,久而久之,便演化成後來的弋射。
弋射時,箭矢的末端要綁上長繩,這種繩索被稱為「繳」。繩子的另一端綁在地上的石頭上,石頭被稱為「磻」(唐代李善觀點)。飛鳥出現後,射手朝飛鳥的方向射箭,箭矢將繩子帶起,飛鳥撞上繩子後,會被繩索纏住,無法正常飛行,最終被人類擒獲。也有人認為,繳的末端不需要系在石頭上,而是繫上網,弋射時,主要依靠網來捕鳥而不是繩索。
春秋時期異形青銅箭鏃
繫上繩索或網的箭矢明顯重於普通箭矢,相對普通射獵而言,弋射需要克服更多的重力把箭矢送上天空,因此攻擊範圍明顯較小。弋射目標多為大雁、天鵝、野鴨等雁形目游禽,這類禽鳥的特點是體型較大,有著較長的脖頸,飛行速度較慢,這些特點使得它們相對來說更容易被繩索纏住。
戰國前期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由於不需要直接射殺飛鳥,弋射用的箭鏃就不需要制出鋒刃。西周時期的鏃分八種,其中的「矰矢」和「茀矢」便是用來弋射的鏃。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宴樂文銅壺上有描述弋射場景的花紋,場景中射手使用的箭鏃為圓頭圓柱形狀。這種鏃在墓葬中也時有出土,鏃頭為圓球形或圓柱形,後部有鋌,即「圓身有鋌鏃」。
春秋晚期青銅鏃15件,鎮江市丹徒區北山頂墓出土,居中一枚青銅鏃為南京市六合區和仁墓出土
現存的圓身有鋌鏃數量不多,但製造日期跨度較大,製造於商代、西周早期、西周晚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圓身有鋌鏃均有出土,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東周中原諸侯國的墓葬中常有圓身有鋌鏃出土,但秦國和燕國的墓葬中出土圓身有鋌鏃的數量較少。有人認為圓身有鋌鏃是禮射用鏃,弋射用的鏃是另外一種帶鈕三角翼鏃,這種鏃鏃頭與普通鏃相同,鋌上有可以穿繩的圓鈕,本文不取這種說法。
戰國複合箭鏃
到了東周時期,弋射既是一種生產勞動,也是一種娛樂的方式。當時有不少善於弋射之人,如戰國時期楚國的蒲苴子,曾經一次射下兩隻飛鳥,《說苑·談從》中說,(弋射前)蒲苴在修理自己的繳,野鴨和大雁就開始悲鳴。
徐州博物館漢代鏃
直至漢代,弋射之風較為流行,是貴族常見的娛樂活動。當時有專門負責弋射的職官,稱為「左弋」。到了魏晉時期,弋射便逐漸衰落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18世紀歐洲海軍的風帆戰列艦有多貴?一艘就頂得上30個白金漢宮!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