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並不「偉大」的時代

一個並不「偉大」的時代

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

這年農曆三月的一天,天氣乍暖還寒,帝國54歲的皇帝去世了。

京師汴梁全城罷市哀悼,上至官員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自發停止了手頭的事情,街頭巷尾的哭聲數日不絕,就連乞丐和兒童,也在焚燒紙錢痛哭不已。

京城之外,全國上下,一片哀慟。在洛陽,到處瀰漫著焚燒紙錢的煙霧,以致「天日無光」;在偏遠的山溝里,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在哭泣……

消息傳開,就連敵國也為之神傷,「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抓住宋使者的手,嚎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此後遼國歷代皇帝,把仁宗的畫像掛起來,與自己祖宗的畫像一起供奉。

要知道,那個時候沒有強大的宣傳機器,也沒有政府統一組織的下半旗哀悼活動,這些全屬民眾的自發行為。

這個叫趙禎的皇帝,就是宋朝在位最長的宋仁宗,一共幹了42年。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宋仁宗並不出名,就算在宋朝的皇帝中,「存在感」也並不強。

那並不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 01 /

北宋元豐年間,蘇軾被貶到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卑微的職位上,薪俸大幅縮水,生活水平大不如前。

他採取了有計劃節省開支的辦法,每月月初拿出4貫500文錢,分成30分掛到屋樑上,每天取一份即150文使用,這樣下來,能勉強養活全家。

有歷史學家考證,北宋時維持一個人一天生活的最低費用,大約在20文錢左右,而一個打零工的人,靠出賣勞動力,每天平均可以掙到約100文錢。

也就是說,一個人勞動的所得,可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如果多幾個能掙錢的勞動力,生活就能過得頗為滋潤。

在宋朝,成為一個中產的概率,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高。「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

京城之外,其他地方的財富也毫不遜色,蘇轍就曾說過:「惟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由此可見,這真的是一個「藏富於民」的時代。

宋朝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仁宗的時候,農業、手工業濟工商業等都非常發達,在繁榮的經濟基礎上,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

一個時代好不好,不是看它表面有多強大,多麼牛逼哄哄地喊著「雖遠必誅」,關鍵看它社會是不是穩定,人們兜里有沒有錢花,生活過得好不好。

/ 02 /

在我們的印象中,宋朝似乎是個積貧積弱、四處挨打的朝代,這樣一點都沒有「天朝氣象」的時代,老百姓應該是過得很悲慘的。

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發生在仁宗時著名的澶淵之盟,就為宋朝奠定了這樣的一個格局。

事實上,澶淵之盟中對遼國的歲幣支出,對於宋朝來說並不是沉重的負擔,跟戰爭的軍費開支比起來,這筆費用更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最為重要的是,宋仁宗以歲幣的微小代價,換來了宋遼之間百年的和平,讓國家不在戰爭中疲於奔命,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的提升。

對於發動戰爭,宋仁宗非常克制,他說:「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

俗話說,爺們漢唐娘們宋,就是說宋朝偏安一隅沒有血性,但是,如果這種血性是以無數老百姓做炮灰換來的,你還願意不願呢?

穩定的社會和發達的經濟,同時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於仁宗時代。

一個是皇帝英明神武,武力強悍大國崛起,老百姓跟著四處征戰,勒緊腰帶過苦日子。

一個是皇帝低調忍讓,一門心思發展經濟,讓老百姓手頭寬裕都有好日子過。

如果讓你穿越過去,會更願意選擇哪個?

/ 03 /

嘉佑二年(1057年),殿試。

在交上來的試卷中,有個考生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

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主考官看後被嚇壞了,趕緊向仁宗彙報,並認為這名考生無中生有,對皇上惡意誹謗,必須嚴懲不貸!

不料,宋仁宗卻非常淡定:「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這名士子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這位考生就是蘇轍,他不但沒有被「查處」,還與胞兄蘇軾名登同科進士,成為一時之佳話。

看了蘇氏兄弟兩人的策論,宋仁宗欣喜自得之情溢於言表:「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如果換作其他朝代,蘇轍這樣「妄議朝政」,並且矛頭直接對準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被砍頭就算祖墳上冒青煙了,更不要說金榜題名。

/ 04 /

四川有位書生,寫了首詩獻給成都太守,太守一看太坑爹了,因為書生這樣寫:「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

媽蛋,這不是明目張胆地煽動造反嗎?

很快,這位書生被解送京城,人們覺得,朝廷就算不給這個傢伙治個「謀逆」的大罪,「危害國家安全」肯定是怎麼也逃不了的,就等著被「咔擦」吧。

仁宗得知後,笑著對前來報告的人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

於是,書生不但沒被治罪,還得到了司戶參軍的官職。

聯想到歷朝歷代的「文字獄」,再看看仁宗的大度,不禁讓人感慨萬千。在封建帝王中,對天下士子能如此理性和寬容,宋仁宗可以說是第一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論什麼朝代,讀書人總是最關心時事和政治的一群人,也是最容易「妄議朝政」的人。

一個時代好不好,在於知識分子是不是能夠有話直說,「朝政大事」有沒有信心被人「非議」,統治者聽不聽得進所謂的「逆耳忠言」。

有了這樣寬鬆的環境,宋仁宗時代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發展高峰,正如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在「唐宋八大家」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而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這六大家,全部都是活躍在宋仁宗這個時代的人。

/ 05 /

有一次,仁宗想任命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為節度使。

這個決定,遭到了包拯(沒錯,就是那個包公,也是這個朝代的人)的激烈反對,他與七位言官找仁宗理論。

仁宗雖然內心很生氣,但又無可奈何:「節度使這個職位只是個『粗官』,你們就別管了吧!」

沒想到,人家根本就寸步不讓:「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做過節度使,恐怕不能算是『粗官』吧?」

這下仁宗沒轍了,只得做出讓步。回到後宮,仁宗只好把滿腔的悶氣撒在她身上,大吼說:「你只知道要節度使、節度使,卻不知道包拯是御史!」

在仁宗面前,包拯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放肆,屢屢犯顏直諫,甚至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了仁宗的臉上,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接受他的建議,竟不予怪罪。

手握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竟然被臣子「逼」到這種地步,真可以說是「駭人聽聞」了。

「包青天」的事迹路人皆知,大家沒想過的是,如果沒有宋仁宗如此的忍讓和大度,就給包拯一百個腦袋,估計也不夠用,又何來「包青天」的千古盛名?

/ 06 /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規矩,要求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

人們所看到的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宋朝是最為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人士的一個朝代。

而宋仁宗,則把這一點做到了令人稱羨的高度。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是善於納諫的典範,但皇帝再開明也是人,整天對著挑刺的官員也是很不爽的,「殺此田舍漢」,唐太宗就曾好幾次動過幹掉魏徵的念頭。

宋仁宗一直在學習唐太宗納諫,對於包拯和其他官員不斷提出的反對意見,宋仁宗除了在後宮對妃子發發牢騷,卻始終沒想過要殺掉他們。

「台諫之言,豈敢不行」!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歷史上宋仁宗並不是個出名的皇帝,而他那一朝卻出現了無數的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名氣都比他大得多。

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抃、范鎮、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范純仁、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蔡襄、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蘇頌……

這樣一大串的大咖名單,恐怕沒有一個朝代能與之匹敵。

蘇軾就曾說過:「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 07 /

一天,大臣們發現仁宗臉色很不好,身體不舒服,以為老闆是在後宮用力過猛,言官們紛紛委婉進諫,大意是說,後宮美女雖多,但老大你為了江山社稷,可要注意身體啊。

仁宗聽了哭笑不得:「你們都想到那裡去了,我只是昨晚想吃烤羊肉,卻沒有現成的,就被餓到了而已。」

這下該輪到大臣們吃驚了:「為什麼不傳御膳房做呢?」

仁宗嘆口氣:「我想啊,祖宗沒有深夜做烤羊的成法,如果開了這個頭,後代也有樣學樣,深夜不知道要殺多少只羊,勞動多少人呢。於是就作罷了。」

有一個深夜,宮女聽到外頭民間酒樓絲竹歌笑之聲,抱怨說:「外面那麼熱鬧,宮裡反而冷冷清清……」

宋仁宗說:「正因為我這裡冷落,所以外面才能如此快活,如果我這裡熱鬧快活,那他們那裡就該要冷清了。」

作為一國之君,宋仁宗明白,如果不加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激情與慾望,便意味著朝廷的權力將得到擴張;而權力的每一步擴張,則意味著民間社會的權利與活力將一步一步退縮、失守。

/ 08 /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生活簡樸不貪美色的皇帝,卻痴迷於權力,尤其喜歡專斷獨行的專制,如崇禎、雍正等。

宋仁宗卻知道,皇帝的權力如果毫無節制,全國上變成只有一個想法的「大一統」,連個「不」字都聽不到,絕非萬民之福。

有仁宗身邊的嬪妃,服侍多年也沒能晉陞級別,遂向仁宗提出請求。

仁宗說,我說了不算,要主管部門說了才算。眾妃嬪都不信:「皇上說的就是聖旨,誰敢違抗聖旨呢?」

於是,仁宗寫了打招呼的「條子」給她們,沒想到都被退了回來,當著他的面,嬪妃們撕掉「條子」,還邊撕邊說:「原來這個真不管用的。」

在事事講關係的中國,竟然連皇上的「條子」辦事都不好使!這恐怕也只有仁宗才會容忍得下。

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希望自己大權獨攬,所謂「乾綱獨斷」,他們經常繞過宰相領導的政府,直接下發「手詔」、「內降」,直接任命一些官員,指揮政事。

到了朱元璋的時候,更是直接廢除宰相,在明、清兩朝,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宋仁宗也會發出一些「手詔」,但他也知道,這是破壞法制的事情,於是一邊下手詔,一邊給宰相打招呼,凡是我下發的「手詔」,你們如果不能執行,退回來就行了。

根據史書的記載,仁宗的「手詔」經常被政府官員否決,直接駁回,仁宗並不會覺得「沒面子」而處罰這些官員,而是一一接受。

王權不能大過制度,做不到不私發手詔,卻能打招呼「毋輒行」,在那個年代,君主的權力能夠做到自我剋制,是相當了不起的。

/ 09 /

有一個內侍犯了錯誤,宋仁宗想自己來給他審理定罪,「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議法」,這在當時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時,一個叫王贄的言官不識時務出來批評說,司法審判這東西太專業,陛下你又沒讀過法律系,如果判錯的話就不好了。再說,你連這樣撈過界,讓那些科班出身的法官們今後怎麼混啊。

仁宗聽了並不生氣,而是虛心接受了這個建議,將案件都交付司法部門審理。

500多年後的歐洲,也有一個相同的事例。

1608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想親自審理一個案子,遭到大法官柯克的反對,說的理由與王贄幾乎一模一樣,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詹姆士一世聽了非常生氣:正是豈有此理,你眼中還有沒有我這個老大了!

見到國王雷霆震怒,柯克選擇了屈服,忙不迭祈地向詹姆士一世祈求憐憫和寬恕,最後還是被免職。

一樣的事情,兩種不同的結局,再看今日之英國,不禁讓人感慨良多。

清朝末年,改革派主張推行「君主立憲」,最終以失敗告終。

雖說歷史沒有假設,但還是忍不住聯想,如果在宋仁宗時代就有君主立憲的思想,恐怕成功的幾率還會更高一些。

/ 10 /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大帝……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提到傑出的帝王,大家幾乎會不約而同想到這些「成功人士」。

我們想到他們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仰慕他們的開疆擴土、四海賓服,在他們的統治之下,帝國走向強盛之巔。

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些被國人所崇拜的「雄主」的背後,是多少的累累白骨,多少的妻離子散,多少文人和不同思想者的腦袋落地,民眾和整個社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

秦始皇焚書坑儒而天下士人莫敢言,漢武帝窮兵黷武而財政枯竭民不聊生,唐太宗手足相殘血濺玄武門,成吉思汗稱霸歐亞卻屠城無數,康雍乾盛世之下多少文字獄……

宋仁宗,這個時代一點都不「偉大」,卻是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富足、科技文教興盛、帝王專制收斂、春秋以降言論最開放的時代。

他沒有大家眼中的「豐功偉績」,缺乏野心、霸氣和手腕,甚至手下的一批大臣都比他有名得多。

然而,他卻是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皇帝,現代人所重視的經濟、人文、科技等國家軟實力,在他的治下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

就算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表示宋仁宗是自己佩服的三個帝王之一,另外兩個是康熙和唐太宗。

王夫之說,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台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雖然仍是「人治」的時代,但接近現代文明的寬容、審慎、剋制等政治思想已經萌芽。

宋朝雖不是「大國」,但宋朝人卻是最接近現代「大國公民」特徵的人。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長按識別,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典今讀 的精彩文章:

像唐朝人那樣才叫生活,你這頂多叫活著

TAG:古典今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