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日印澳軍方代表提「中國威脅」 中國學者當場駁斥

美日印澳軍方代表提「中國威脅」 中國學者當場駁斥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 隆洋 小婷】

「中國是印太地區的一支『破壞性力量』。」

「美日印澳要一起創造環境來『孤立』中國」……

18日,在「印度版香會」瑞辛納對話會上,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為代表的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軍方代表,不出意外地「抱團」發表針對中國的言論。

而令人振奮的是,當天,一位中國學者就在現場,他爭取到難得的發言機會,當場反駁了四國軍方代表。

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告訴觀察者網,他當時在現場回擊,「印太地區」涉及到兩種歷史邏輯,使用西方歷史邏輯,將會挑起亞洲國家間的矛盾和對抗,而亞洲自身的歷史邏輯將會給該地區帶去和平交流。

他反問,「到底是西方軍事對立、對抗衝突的歷史適合『印太地區』,還是自古以來亞洲自身的歷史協調更適合?」

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在會議上發言

中國學者現場反駁四國軍方代表

日前,印度版「香格里拉對話會」——瑞辛納對話會在印度新德里召開,這是印度主要的地緣政治會議,今年是第三屆。

18日,美日印澳軍方代表在參加「如何維護印太地區的海上秩序」的分會上,耗費大量時間「指責」中國,不僅聲稱中國是印太地區一支「破壞性的力量」,還對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指手畫腳,欲「孤立」中國。

隨後,外交學院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當場進行了反駁。

蘇浩教授20日告訴觀察者網,他當時站起來反駁道,所謂的「印太地區」涉及到兩種歷史邏輯。一種是西方的歷史邏輯。西方國家(包括這次會議發言人)多次提出用「勢力均衡」的方式來建構「印太地區」。

這一邏輯最早是在19世紀歐洲形成的,其本質核心就是一種競爭、遏制和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戰爭。

而另一種則是亞洲的歷史邏輯。在「印太地區」的歷史大框架中,自古以來東亞和南亞就是歷史的連接,文明的交流、流動、揉合。包括中國與南亞建立的文化聯繫、國家交流,實際上都是一種和平的文化。

蘇浩表示,亞洲的歷史邏輯並不是帶去戰爭,而是構建和平交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也是一種歷史相互協調合作的傳統。

他反問四國軍方代表,「難道你們只希望用西方的歷史邏輯,來挑起亞洲國家間的矛盾和對抗嗎?」到底是西方軍事對立對抗衝突的歷史適合「印太地區」,還是自古以來亞洲自身的歷史協調更合適?

此外,蘇浩還補充說,古代的亞洲陸地和海洋也是一種相互協調、補充。而如今,「你們到底是希望陸地和海洋是對抗還是協調?」

蘇浩教授在會議現場

許多議題都涉及中國,但卻「不讓中國人發言」

據悉,「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是今年在印度舉辦的瑞辛納對話會的焦點,無論是來自德國等其他國家或是主辦國的學者,大多都從事中國研究。尤其在最後一天,多場會議討論的都涉及到中國。

然而,蘇浩介紹,這樣的討論,卻恰恰「沒有中國的聲音」。

蘇浩告訴觀察者網,今年的瑞辛納對話會十分具有針對性,前兩屆均有中國人做主旨發言,而此次幾乎沒有,僅有兩位中國學者在婦女問題等邊緣議題上做了發言。會議還將「印太地區」作為主要話題,其中有3個會議議題都涉及到「印太」。

蘇浩還回憶起了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會議有許多議題都涉及中國,但是卻不讓中國人發言,沒有中國的聲音。中方學者多次舉手提問,卻被無視」,以致於有與會學者也感到奇怪,怎麼沒有中國人上台發言?

他感嘆,這次的發言也是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機會。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哈里斯 《印度教徒報》截圖

出席人員名單中公開列入民進黨「立委」

同樣參加會議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宗義告訴觀察者網,「瑞辛納對話」安全論壇雖然是學術論壇,但是當天主席台上四國海軍上將全副戎裝坐成一排,只有一位印尼學者,討論的主題始終圍繞中國是長期性威脅、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帶有軍事威脅。

在提問環節,劉宗義是第三個提問者,也是現場唯一把問題問完整的中國學者,他之後的蘇浩在提問時麥克風出現技術性故障。而且劉宗義是在主持人給了他提問機會又受現場暗示反悔的情況下,搶過話筒將問題問完的。

在現場,針對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提出的印太戰略,劉宗義回應道:印太戰略就是一個概念,他根本就不擔心。(I』m not concerned about it.)而且在劉宗義看來,美國、印度和日本對印太戰略的設想並不盡相同。在美國眼中,印太戰略更多具有軍事意味,它的作用就是制衡中國,沒有其他作用了。而印度則希望從中獲得經濟支持,希望美國和日本出錢投資印度,從而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議。但實質上,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和奧巴馬時期的亞太戰略,只是換湯不換藥,甚至是一種退縮。

此外,劉宗義還告訴觀察者網,「瑞辛納對話」去年曾邀請台灣綠營的賴怡忠,但「是悄悄塞到議程中去的」,今年他發現在出席人員名單和議程當中,公開列入了所謂「中華台北」的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和陳唐生。

拉攏印度?印度執政黨卻避用「印太」

對於一向對華並不友好的美軍太平洋司令哈里斯,蘇浩總結了他在瑞辛納會議的「工作重點」。

他說,在第一屆對話會上,哈里斯倡導建構「印太地區」。召開第二屆時,他表示要實現「印太地區」架構。而到了第三屆,哈里斯則勸說各方採取行動,將「印太戰略」落到實處,以應對給地區帶來混亂的中國的挑戰。

除了針對中國外,今年瑞辛納會議的一大明顯特點就是「拉攏印度」。不過,面對美日在「印太」議題上拋出的橄欖枝,印度態度仍有保留。

蘇浩告訴觀察者網,原因有二:第一,印度作為一個比日本更加具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國,若加入「印太戰略」框架,就是降低自身格調,同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一同變成美國的隨從國。第二,印度不願與中國直接公開地對立,即使是矛盾突出,印度也只是把中國當成競爭對手。而一旦加入了這個框架,顯然與中國就要變成結構性的對抗。

蘇浩表示,因為印度在這個問題上遲遲沒有下定決心,美國、日本就公開勸說、引誘印度加入,並給予印度國防安全、軍事支持等承諾。而在某種程度上,印度也把「加入印太框架」一事當成籌碼,既可以用來和美日提要求、博弈等,同時又可以給中國施加壓力。

此外,蘇浩還提到,在他參加的另一個「印太戰略」會議上,美國、日本、歐洲都在大談「印太地區」,但他注意到,印度執政黨人民黨總書記拉姆·馬達夫在做主旨發言時,一次都未使用「印太」(Indo-Pacific)一詞,而是以「印度洋區域」描述印度的區域合作。

蘇浩分析稱,在與印度學者私下交流時獲知,美國所提出的「印太」概念,是以美國太平洋總部的防區範圍劃定的,從東印度洋到西太平洋是其戰略防區。而印方認為,美國的戰略防區跟印度自身的是不一致的。美國「太窄了,印度戰略防區範圍寬」。印度想強調自身的戰略範圍,不想「用美國的」。

美國和日本的防務地理概念和印度本身不一致。印度人民黨主席不斷提indian ocean,而不是印太Indo-Pacific,一方面是想保持距離,另一方面也是突出強調印度自身的戰略範圍。

外媒:舊勢力感到不安

有德媒對此次瑞辛納會議分析稱,因為中國在「印太」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全面崛起,讓舊有勢力感到不安了,於是他們紛紛將矛頭對準中國。

而哈里斯的刺激言語,並不會真正激發中美衝突,但這顯示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不信任,「美國司令讓『印太』衝突升溫。」

針對美日印澳所提出的「中國威脅」等言論,我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19日例行記者會上反駁說,中國一向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陸慷反問到,(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士)「到底擔心的是什麼東西、什麼樣的意圖被破壞掉」。我們也注意到了,「他們這個不安可能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問問他們自己到底不安是什麼。」

「不要隨隨便便地替其他國家說話,這種習慣不是特別好」,陸慷表示,希望大家正視,中國隨著自身發展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的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在國際秩序的問題上,中國主張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貿易代表署:「錯誤地」支持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