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小說:姐姐漣漪

小說:姐姐漣漪

小說:姐姐漣漪

1.

在很久以前,沒有電腦,也沒有智能手機,小孩們的娛樂都是在室外,一頭扎進田野里,河流,空氣都是甜的。

因為小時候不喜歡和女生玩,嫌她們穿裙子,跑得慢還怕臟。所以青梅竹馬就不用提了,連小女孩都不認識幾個,漣漪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

那時候鄰里之間很熟悉,小孩經常串著家的蹭飯,大街上放的還都是張雨生和周華健,村口的牆上用白色的油漆刷著「生男生女都一樣。」

印象中漣漪總是一個人,穿著一件破舊的體恤,經常低著頭,不和別人接觸,也不愛說話。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她總是被外人當成怪人,我清楚記得一個女人和她的孩子說,孩子,記得離她遠一點,這個人有問題。

小孩天真地說,可是,媽媽,我覺得她應該只是很難過。

女人不耐煩地說,你知道個屁。然後拽著小孩走掉了。

後來我才知道,漣漪的爸爸經常喝酒,喝醉了回家就打她,用手,用凳子,把她摔到地上,用手邊一切能用的。

所以漣漪身上經常有很多傷,而且每次漣漪挨打的時候,她的奶奶就站在一旁看著,不阻攔也不說話,只是長長地嘆口氣說,造孽啊。

朋友神秘地和我說,你知道為什麼她爸爸總打她嗎?

我搖搖頭。

朋友說,她出生的時候她媽媽死掉了,她爸說都怨她,是她害死的媽媽。

我吃驚地問,你怎麼知道的?

朋友說,我媽和我說的啊,我媽還說,小姑娘命太苦,要是個男生就好了,至少老人不會看著她挨打無動於衷。

我又一驚,問,為什麼?不是說生男生女都一樣嗎?

朋友問,誰和你說生男生女都一樣的?

我說,外面牆上刷著呢啊。

朋友想了想說,那我也不知道了,反正我媽說多虧我是個男生,不然她現在的日子肯定沒有這麼好過。

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時候,在黃土朝天的鄉下,牆上的白字就像雨後的露水一樣無力。

2.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漣漪的父親又娶回一個女人,女人帶著一個小她兩歲的男孩。婚後漣漪父親喝酒的頻數開始減少,隨之漣漪挨打的次數也就隨之變少,小夥伴們都是開心的。

有次他們三個人出去玩,留下漣漪和奶奶在家,奶奶讓漣漪做午飯,因為她個子還小,爐火又很高,漣漪不小心把熱油撒到了腿上,瞬間起滿了水泡。

漣漪大哭,她奶奶聽見哭聲跑來,看見漣漪被燙到說,快去水管那沖沖啊。

漣漪咬著嘴唇跑去找水管,還盡量壓低著哭聲。漣漪奶奶一邊收拾爛攤子一邊說,生個女娃,還什麼都幹不了,有什麼用?造孽啊。

朋友聽見了在一旁小聲說,這老不死的!

我拍了他一下,然後追到漣漪後面說,光拿涼水沖不行的,還是去看醫生吧。

漣漪含著眼淚搖搖頭。

朋友也追過來,憤憤地說,這樣是不是太過分了?!

漣漪搖搖頭,咬著嘴唇說,不怪他們的,都怪我。

朋友生氣地問,你有什麼錯?

漣漪雙手不停地纏著衣角,委屈地說,沒關係,都是我害死了媽媽,家裡人討厭我是應該的,就連媽媽也該是討厭我吧。

我說,不會的,你別瞎想。

漣漪紅著眼說,會的,爸爸說媽媽走的時候眼睛都沒有閉上,所以會的,肯定會的。

漣漪說著大哭起來,不知道是不是疼的,不停地哭了一個多小時。

我們不知道說什麼,就在原地站了一個多小時。

記憶里的童年啊,是裙擺,是腳踝,是智齒,是六月潮濕的雨。滿地的歡聲笑語,可總有一個黃昏,陽光努力的透過雲層,打亮雨後搖曳的花瓣,打亮她濕漉漉的臉龐。

3.

後來升初中,第二年我就聽說了漣漪退學的消息。漣漪奶奶說,女娃讀那麼多書沒用,有這時間還不如幫家裡掙點錢。

漣漪的爸爸想了下同意了,幫她在縣城找了個服裝加工廠,老闆嫌她太小不敢用,她爸爸就給老闆說好話,最後答應只給一半的工資就可以。

老闆心腸還不錯,知道就算這裡不收她,她還是會被送到別的地方。老闆從來不會讓她加班,所以她到家的時間比弟弟放學的時間晚不了多少。經常是漣漪進門的時候看見奶奶偷偷抱著一個鐵盒子給弟弟拿各種好吃的,奶奶看見她回來,趕緊把盒子收起來然後哄著弟弟去做作業。漣漪會先把今天的工資交到爸爸的手裡,接著轉身去準備晚飯。

有次漣漪回家後父親不在,就把工資隨手放在了桌子上,等漣漪父親回來後發現錢已經不見了,漣漪連解釋都不敢,就被父親一頓打。

當天我們在街上遇到,漣漪臉上紫了一大塊,看見我們後還沒等我們說話,漣漪就趕緊低下頭從身邊走過去了。

路人看見了氣的攥著拳頭說,什麼玩意?借著愛妻子的名義打孩子,要是真的愛,還他媽娶什麼別人!

幾天後漣漪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弟弟被幾個高年級的男生圍著打,漣漪扔下手裡的東西就衝上去護住了弟弟。幾個人看見漣漪,笑著說,原來你是他姐姐啊,在家沒被打夠還要出來挨打嗎?

漣漪咬著最不說話,在幾個男生說話中才知道是因為漣漪弟弟給的保護費不夠,漣漪放在桌子上的錢也是他拿走的。

當天下午回去,漣漪家裡人看見弟弟被打,氣的跳起來要找到幾個男生家裡去,爸爸媽媽奶奶心疼地愛撫著弟弟,沒人注意到一旁去做飯的漣漪,因為護住了弟弟,大多拳腳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後來聊起到這件事,我問漣漪,為什麼家裡人這個樣子,你還要去管他呢?

漣漪愣了一會兒,認真地說,因為,他叫我姐姐。

4.

16歲那年,漣漪偷偷養了一隻小野狗,叫它糖豆。每次漣漪給糖豆送吃的,糖豆都會跳起來舔舔漣漪的臉。

漣漪除了上班掙錢,伺候一家人以外的大多時間都是和糖豆在一起。漣漪經常會對它說,你是這世上唯一喜歡我的吧?

後來相處時間長了,每天到漣漪回家的時間,糖豆就早早地站在路旁的草叢裡等著,看到漣漪後才會搖著尾巴跑出來。

有次突然下雨,那時候的雨來的都很急,還會常常伴隨著很響的雷聲。漣漪想到糖豆還自己在外面,就冒著雨跑到外面去找它,找到它的時候糖豆正躲在草叢裡瑟瑟發抖,嘴上還不停嗚嗚地叫著。

糖豆看見漣漪立刻跑了出來,漣漪不敢把它帶回家,就抱著它在外面放煤的小棚子下過了一整夜。

大雨滂沱中的夜,幾盞燈火,倒映著的水光,老樓舊磚,很多情緒,就自以為是的解開了。

那陣子大概是漣漪笑的最多的,她總對糖豆說,遇見你真好。

原來,只要有想遇見的人,就不會孤單。

5.

漣漪徹底離開家是在19歲的時候,她的爸爸和後媽找到她,那是她爸爸第一次好聲好氣地找她談話。

漣漪爸爸說,你弟弟再過兩年也就到了娶媳婦的時候了,你看咱們家就這麼大點的地方,到時候肯定沒地方住,而且你也到了這個年紀,也該考慮一下嫁人的事情了。

漣漪明白家裡人是要她給弟弟騰地方,只猶豫了一小會兒就說,我明白,我不想嫁人,但我會去城裡工作,很快的。

家裡人聽她這麼說,也就沒再說什麼。漣漪沒什麼捨不得的,沒有親人和朋友,甚至她覺得連媽媽都是討厭她的,在她心裡放不下的也只有糖豆了。

她把糖豆抱到曾經工作的廠子里,又把自己偷偷攢的錢全部交給老闆說,我想麻煩您收留它,只要讓它有個呆的地方就好了,不用被雨淋,不用被車追著跑。

老闆把錢塞回漣漪的手裡說,不用了,正好讓它在廠子里看個門吧。

臨走前和家人最後的一頓飯,漣漪碗里莫名多了半顆雞蛋,她抬頭看了看弟弟,然後偷偷夾到了他的碗里。

在我的意識里,總有一個弱弱小小的姑娘,我問她,為什麼家裡人這個樣子,你還要去管他呢?

女生愣了一會兒,認真地說,因為,他叫我姐姐。

6.

漣漪之後在北京工作了四年,期間沒有回過家,家裡人也從不給她打電話,唯一一次是弟弟結婚,家裡錢不夠,漣漪把手上四萬多全都寄回去了。

16年我倆在北京的一個小餐廳見面,沒了身上的傷痕,加上略微成熟的衣服,我驚奇的發現漣漪竟然還是個很美的姑娘。

我問,最近怎麼樣?

漣漪輕輕一笑說,還好吧。

後來聊到家裡的情況,漣漪說,聽說爸爸和弟弟他們搬到縣城去住了,只有奶奶自己在老家,生病了也沒人管。

我哦了一聲,過了會兒才小心翼翼地說,她以前確實有點太過分了。

漣漪仰起頭,努力地笑著說,不怪她啊,家裡變成這個樣子,其實都怪我,所以我想回去看看她。

我聽了心裡隱隱做痛,走出餐廳的時候,整個世界夜入膏肓。

漣漪回去的時候,奶奶自己躺在床上,衣服也破爛不堪,看到她回來,眼淚開始止不住地往下流。

在鄉下種菜看月亮,那兒的天很藍,水很清,老貓蹲在椅邊,桐花落滿屋頂,我們跳過水坑,繞過山林,像從前一樣。

那幾天漣漪幫奶奶拾掇屋子,還給奶奶買了新衣服。兩人話不多,時間就安靜的流過。等她臨走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哭著不停地說對不起。

奶奶說,小時候爸爸怪你,很多說的是氣話,其實你的名字就聲你媽給起的,她還給你留了很多東西,在老房子里,這麼久肯定都找不到了。

漣漪獃獃地聽著,坐在屋子裡愣了好久,然後跑到老房子里,她翻了好幾個小時,手都被劃破了,最後找到一個小盒子,裡面是媽媽留給她的一封信和一個手鐲。

信上寫著:

我的女兒,歡迎你來到這個婆娑的世界,在這裡你一定會吃很多苦吧。

看完第一句,漣漪已經泣不成聲。

後面說,

你的名字是媽媽給起的,有人說漣漪轉瞬即逝,並不長久。可我覺得在這世間事,哪有那麼多刻骨銘心?我只希望你輕輕淺淺地活著,歡喜也如漣漪,煩惱也如漣漪,輕輕一碰就散了。看開無常,感恩所得,不執念,也就無苦惱。

手鐲是姥姥給媽媽的,媽媽留給你。你要記得,無論你經歷多少艱難,媽媽永遠愛你。

記得很多年前,一個弱小的姑娘站在樹下哭著說,媽媽也一定很討厭我吧。

可信上寫著,媽媽永遠愛你。

7.

以後漣漪的手上永遠都會帶著一個手鐲。

來到這個婆娑的世界,你一定會吃很多苦吧。

難過的時候天空總會下雨,人們拒絕了這種悲哀,便向天空舉起了彩色的盾牌。

清明時候漣漪去給媽媽上墳,那是她第一次去,以前從來都不敢。天空淅淅瀝瀝飄起了小雨,漣漪撐著傘,雨水順著傘滴到水窪里,泛起一層層漣漪。

作者介紹:夏茵丹,青年作家,影視編劇,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得芬 的精彩文章:

TAG:得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