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吃貨改變世界是真的,這種香料就是證據

吃貨改變世界是真的,這種香料就是證據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401-胡椒世界貿易

作者:小白鯨、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白鷗

胡椒是一種富有魅力的香料。憑藉獨特的香氣和藥用價值,它在人類餐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由於自然條件限制,胡椒的獲取在古代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胡椒的運輸和販賣都是一件高利潤、高風險的生意。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特性,才讓胡椒成為了觀察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窗口。通過小小的胡椒生意,人類的商業足跡也能得到體現。

今天我局就給大家講一講胡椒的故事。

來自熱帶的神奇香料

胡椒為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經濟作物,喜高溫高濕的環境,植後3~4年便有收穫,經濟壽命約20年,每公頃理論產值在10噸左右,是一種重要的熱帶香辛作物。

胡椒證件照

十七世紀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著作《Flora Sinensis》(譯:中國植物志)筆下的胡椒(上)與茯苓樹根(下)。

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海岸馬拉巴爾地區的熱帶雨林,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一帶。這種植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胡椒就已經是當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各種風味的咖喱中都往往混有胡椒粉,增添食物的辛辣感。

今天喀拉拉邦一帶,未成熟的胡椒

目前,全世界共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胡椒,其中數亞洲地區的胡椒栽培面積最大,產量最高,佔全球總產量的80%左右。越南、印尼、印度是主產國,越南更是幾乎包辦了全球胡椒出口市場的一半。另一主產區南美洲的產量僅佔世界總產量的18%。

2005年,世界胡椒總產量為41.52萬噸,世界出口總量約為20.91萬噸,是國際貿易中總量較大的農產品。

13-14年胡椒產量地圖

藍色越深產量越大

誰能想像原產地印度已經是個廢物了

在市場上銷售的各種胡椒中,黑胡椒和白鬍椒占絕大多數,偶見綠胡椒和紅胡椒。其實,這四種商品的原材料都是一樣的,只是加工方式不同。

將未成熟的胡椒果實保留果皮,直接乾燥後即成為黑胡椒,而白鬍椒則是選用成熟的胡椒果實,去皮乾燥後製成的。將成熟的胡椒果實用鹽、醋腌制即得紅胡椒。而用未成熟的胡椒經同法即可製得綠胡椒。

也可再細分為六種

現代醫藥研究表明,胡椒含有胡椒鹼、胡椒脂鹼、胡椒新鹼等多種物質,可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等病症。其果實中含有醯胺類物質,亦具有很好的殺蟲功效。

不過胡椒當中的風味物質和營養物質很容易揮發和氧化,最好吃的胡椒粉還是要現磨。這就是為什麼在上講究的西餐廳桌上,或是西方人的廚房裡,人們常常能看到胡椒研磨器裝著的胡椒粒,而非中國人常用的胡椒粉。當然在這些研磨器出現之前,人們只能用研缽慢慢研磨,效率和樂趣不可和今天同日而語。

研缽

研磨器

「湯里的胡椒確實太多了!」

愛麗絲費勁兒地對自己說,並不停地打著噴嚏。

《愛麗絲夢遊仙境》(1865),第6章:小豬和胡椒

注意廚師左手上的胡椒研磨器。

emmmm

憑藉獨特的味道,胡椒早就被人類發現和使用。據考古發掘,古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就使用了胡椒。公元前4世紀的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就有用胡椒佐食的記載。在古羅馬烹飪書籍《烹飪的藝術(De Re Coquinaria)》中記錄了500多道菜肴,而涉及胡椒的就有480餘種。

歐洲人的寵兒

在古代歐洲,由於不具備現代化的冷藏技術,肉類很難長時間保鮮。人們往往採用腌漬的方法來保存肉類。但這種腌肉往往具有較強的臭味,令人無法享受美味。在氣候不適宜香料生長的歐洲,人們為這個難題傷透了腦筋。

胡椒的使用,在起到開胃作用的同時還能有效的掩蓋這種味道,讓食物變得美味,很快就成為了歐洲的寵兒。

毫無設計感的廣告……

在早期,胡椒主要由阿拉伯商人通過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販到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而後再由此流向全歐。

阿拉伯人把道全截住了

由於產地遙遠,運輸成本高昂,胡椒的價格長期居高不下,造成大量現金流出。在古代歐洲人眼裡,胡椒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甚至是禍國殃民的壞東西。

壞東西!

阿嚏!

古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書中憂心忡忡地質問:「沒有哪一年印度不會讓羅馬帝國流失一千五百萬的塞斯特斯…它唯一合人們意的特點便是那股辛辣味;而為了這點我們就不遠萬里地將它從印度引入!誰是第一個把它當成食品的人?而誰又會只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慾而不惜忍飢挨餓?」

顯然,在老普林尼的觀念里,金錢流向胡椒的購買,降低了羅馬糧食的購買力。貴族吃到辛辣美味肉品的代價,是很多老百姓忍飢挨餓。

但是學者的大聲疾呼並不會影響胡椒的受歡迎。只要貴族市場在,就會有商人想盡辦法提供供給。但供給總嫌不夠,胡椒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甚至成為了硬通貨。

羅馬城被哥特人和匈奴人兩次包圍時,圍城方提出的解圍要求都是一噸胡椒。胡椒換一城人的姓命,其價值可想而知。

到了中世紀,情況仍然沒有變化。一個勃艮第的農奴若想獲得自由,必須向當地的修道院院長繳納1磅胡椒;在15世紀的英國,一磅胡椒的價值與一頭豬相等……

諸如此類的細節不勝枚舉,在一些表現中世紀商業的文藝作品中,人們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邊是金子,胡椒的價值可見一斑。

日本動畫片《狼與香辛料》中

貿易商是用小天平

一顆一顆稱胡椒的

老普林尼的擔心到了這時候終於成真。隨著傳統礦藏的枯竭,歐洲人已沒有足夠的金銀去購買印度來的香料。為了降低成本,打破阿拉伯商人和熱那亞商人的暴利壟斷,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開始探索通往東方的商路,由此開啟了地理大發現時代。

達迦馬駛往印度運回香料

1498年達·伽馬抵達印度之後,對當地商人坦誠:「我們為尋找基督徒與香料而來。」在完成了這次繞過非洲南部抵達印度的首次航行後,大量的葡萄牙人迅速湧入,並通過著名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合法「壟斷」了亞洲至歐洲的新胡椒貿易。

理論上的瓜分世界

似乎也分割了巴西和其他南美國家

但是葡萄牙國小人少,難以長期控制重要的貿易節點,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由此走私了大量香料。而且除了沿非洲的新航線外,亞歷山大港和義大利間的舊有路線依然存在。等到了17世紀,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被荷蘭與英國所取代,荷蘭人成為了歐洲的胡椒大王。

葡萄牙人可以退散了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輸入歐洲胡椒數量增加,價格開始下落。原本是奢侈品的胡椒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歐洲人終於開啟了大規模食用胡椒的歷史。

為歐洲貿易者收穫胡椒的場面

胡椒中國緣

中國,胡椒也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

最早有關胡椒的記錄出自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西晉張華在其著述《博物志》中還記載了一種胡椒酒的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計著中下氣。」

在中醫藥傳統中胡椒也有一席之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翼方》中就記載:「胡椒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藏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當不及蜀椒(即花椒)」。

來一張特寫

有一種PM2.5的感覺

既然胡椒可以用來泡酒、入葯、調味,自然也就受到了中國人的歡迎。不過由於早期本土不能種植,胡椒在中國也曾是奢侈品。唐朝墨吏,宰相元載被朝廷抄家時,家中抄出胡椒八百石,轟動一時。以致數百年後的明朝重臣于謙仍寫出了「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來與同僚互警。

儘管面臨明清海禁的限制,很多商人還是為了豐厚的利潤選擇去南洋的「萬丹王國」(爪哇島西部的一個國家)採購胡椒。由於得不到國家的貨幣支持,他們沒有足夠的制錢,很多商人於是採用私鑄的鉛錢與當地土著進行交易。

私鑄的錢幣

這種錢由銅、鉛浮渣冶煉而成,外形與官錢相似,但價值低。假幣在中國國內並不好用,但憑藉龐大的體量在南洋大行其道。商人們以此為定金向當地人購買胡椒,逐步壟斷了當地的胡椒貿易。

後來葡萄牙人的貿易勢力抵達南洋,採用銀幣來進行貿易,致使萬丹國的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銀幣。不少中國商人看到了機會,運來瓷器、絲綢、鉛錢,然後將大量的銀幣運回國內。另一些有實力和頭腦的商人甚至通過從國內運來大量鉛錢的手段來影響銀幣和鉛錢的匯率,從而大發其財。

可惜胡椒的貿易量太小,對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沒有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來自南洋胡椒貿易的銀幣,救不了陷入白銀危機的大明。

另一方面,明朝中期中國引種胡椒成功,打破了壟斷。此後胡椒的價值逐漸降低,最終變為尋常之物。在假託宋而實寫明的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李瓶兒在嫁給西門慶前有八十斤胡椒,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而這些東西總共賣了三百八十兩白銀。此時的胡椒雖為貴貨,但已不是貴不可見了。

不過由於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不一樣,胡椒在中國仍然不是特別重要的調味料。諸如花椒、辣椒、藤椒等調味品的價值都不輸給胡椒。這種在西方風靡一時的香料,在中國的地位有些尷尬,常常被作為異國情調的代表。

然而!

胡椒對於廣東人民來說

一般是這樣的

因為,

媽媽經常說,胡椒豬肚湯,養胃,多喝點

一部胡椒的使用史,背後卻牽扯了商業、航海、軍事、政治的無數變遷。人類文明史往往如此,看似宏大的歷史往往是由一些小物件勾連起來的。

無論是新航路的開闢,還是朝貢世界裡貨幣的優劣變化,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爭奪胡椒的控制權而產生的。而人們的口舌之欲,正是真正推動著這些進步的幕後推手。正視並設法合理地滿足慾望,才是人類前進的第一步。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內戰已經持續4年,造成饑荒和瘟疫爆發,戰爭仍在持續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