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捕獲量僅為去年1%,日本鰻魚荒背後影響還遠不止此

捕獲量僅為去年1%,日本鰻魚荒背後影響還遠不止此

原題:日本鰻遇史上最嚴重魚荒面臨瀕危!捕獲量僅為去年1%,背後影響還遠不止於此

鰻魚飯肯定是要漲價了。

*海鮮指南獨家約稿,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日本鰻遇嚴重現魚荒,捕獲量僅去年同期1%

近日,聯合早報報道稱,據日媒援多名相關人士消息稱,瀕危物種日本鰻的鰻苗本季遭遇極度嚴重的魚荒,日本國內外的捕獲量只有去年同期的約1%。捕撈將大概持續到4月,但如果照此下去,捕獲量有可能出現史上最低水平。

由於數量短缺,今年夏天鰻魚價格必然會進一步上漲。為進行資源保護,要求在明年的《華盛頓公約》締約國會議上將其列為國際交易限制對象的呼聲或將高漲。

鰻苗主要從每年11月前後到第二年4月左右回遊至日本等海岸。

熟悉鰻魚產業情況的從業人士稱,最先開始進行捕撈的台灣本季的捕獲量也只有去年同期的1%左右。據稱中國大陸也是相同水平。

日本國內相對較早開始捕撈鰻苗的鹿兒島縣稱,從去年12月10日捕撈解禁開始15天內的捕獲量只有0.5公斤,只有去年43.4公斤捕獲量的約1%。宮崎縣雖未公布捕獲量,但該縣水產政策課稱「本季相當糟糕」。相關人士透露當地也只有去年同期的1%左右。

日本政府水產廳稱,2016年的11、12兩個月里約6噸的鰻苗被放進國內的養殖魚池。

1960年前後約有200噸的日本國內鰻苗捕獲量在此後急劇減少,2013年捕撈期為5噸多,為史上最少;之後為每年15噸左右。據稱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河川環境遭到破壞和過度捕撈。

此次日本鰻危機影響會有多大?

近日上了大新聞的日本鰻鱺,就是咱國內說的白鱔,很多人都吃過,這幾年日料風行,在稍微考究點的日料店裡依然不難見到。

儘管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傳統食材,但是實際上從2014年開始,日本鰻鱺就已經登上了IUCN瀕危名單。造成日本鰻鱺走上瀕危道路的原因,想想也就知道了。

這種魚是在海洋中出生,洄遊到淡水河川中成長,快要性成熟的時候再返回海洋繁殖。但是一方面,它的棲息地——東亞各國——是經濟高度活躍的地帶,對河流的開發程度很高,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傳統上就喜歡吃日本鰻鱺,人口又多,消耗量很大。

所以實際上日本鰻鱺的野生種群衰減的很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捉襟見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了。那麼自然的,就會有人想到養殖。很多朋友看來,野生的不夠就養殖,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問題來了:

日本鰻鱺無法人工商業化繁育,養殖需要從野外捕撈幼苗,也就是說,日本鰻鱺的養殖也是完全依賴野生種群的。

日本鰻鱺為什麼不能人工商業化繁育?

要搞清楚為什麼不能人工商業化繁育的問題,恐怕得從日本鰻鱺神秘的生活軌跡說起。

作為東亞地區獨有的淡水鰻鱺物種,從中國、朝鮮半島到日本的大小河流里,都經常能找到日本鰻鱺。很奇怪的是,如此常見的魚,人們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繁殖的,也幾乎分不出公母,我們只知道,秋季會有一些成年鰻鱺會順流而下回到海里,自此就再也不會回來。而到了第二年,就會有小鰻魚出現在河流里。

這個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日本鰻鱺身上,生活在歐洲的歐洲鰻鱺和北美的美洲鰻鱺也會這樣神秘失蹤並神秘的繁殖出下一代,而且和很多洄遊到海里繁殖的生物不同(比如大閘蟹),在河流的入海口和近海,也不能發現繁殖的鰻鱺。

上世紀初的一次意外發現揭開了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的繁殖之謎。學者們發現,這兩種鰻鱺都會跨越大洋來到百慕大附近的馬尾藻海繁殖,而這裡距離歐洲鰻鱺的淡水故鄉相隔超過5000公里!

這次考察自然也啟發了正在苦苦尋找日本鰻鱺繁殖地的亞洲學者,但直到90年之後,日本學者才大概發現了亞洲鰻鱺的繁殖地——馬里亞納海域。而最終到了2005年,在馬里亞納群島南側海域打撈上來幾條剛剛孵化的鰻鱺幼苗,才最終確定了它們繁殖的精確位置。

在這場漫長宏大的繁衍之路上,一定有什麼東西刺激了成年鰻鱺的內分泌調節,繼而導致它性成熟,並出現了性別分化,但這些刺激因子是我們現在依然未能掌握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人工環境下養殖的鰻魚,你就是養到天荒地老,它也不會進入性成熟。

而為了刺激鰻鱺達到成熟,學者們也是用盡了辦法。1934年,就有法國學者使用人類孕婦的尿液來試圖給歐洲鰻鱺催熟;到了60年代,日本學者給雄性鰻鱺(從野外捕捉的雄性)注射了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成功促使它成熟併產生了精子;到了70年代,來自法國和日本的學者分別給雌性(野外捕捉的雌性)注射了鮭魚和鯉魚的腦垂體提取物(SPE),第一次在人工環境下完成了鰻鱺的性成熟。直到今天,要在人工環境下讓鰻鱺性成熟,依然要採用類似的注射方式。

(當然已經改進了很多,比如一開始發現直接注射激素容易導致卵無法受精,卵的質量也很差,就又優化了注射方式,比如加註DHP和維生素C/E,但是原理還是那個原理)

有了精子和卵子,人工授精並成功孵化很快就被實現了,到了1976年的時候,人工孵化的鰻魚苗已經能存活到14天,但也僅此而已。

為什麼呢?

因為日本鰻鱺的魚卵受精孵化之後,生出來的小魚苗和我們印象中那種像蛇的鰻鱺完全不同,它更像一片透明的薄片柳葉,所以這個階段的鰻鱺苗又被叫做柳葉體幼苗。

它長這樣:

鰻鱺的柳葉體階段就長這樣

這個小傢伙不僅長得奇怪,它的習性更奇怪。它有明顯的吻,而且還有幾顆尖牙,顯然不是以濾食為生的。而它的上頜下頜並沒有很強的咬合力,也不能閉合,那麼它也不是靠直接吞咽為生的。後來在野外捕捉的柳葉體鰻苗體內發現了一些很奇怪的物質——海雪。

簡單來說,海雪就是上層浮游生物的殘骸和其他生物的排泄物混合而成的一些有機質為主題的海洋碎屑,從目前來看,柳葉體鰻苗的食物就是它們,而到底是它能消化海雪,還是海雪裡的細菌產生了多糖來餵養柳葉體鰻苗,我們又不是很清楚。所以,人工是可以繁育孵化出柳葉體鰻苗,但是對不起,飯菜不合口,老子分分鐘餓死給你看。

養過金魚和熱帶魚的朋友都知道,幼苗孵化之後,需要一些特殊的食物作為開口食物,比如熱帶魚一般使用豐年蝦卵。為了找到柳葉體鰻苗的開口食物,學者們可算了費勁了心思,嘗試了多種可能,最終在2002年,日本水產養殖研究所的田中秀樹(Hideki TANAKA)發現了一種混合食物可以被柳葉體鰻苗食用,而且吃了之後營養還可以,鰻苗會繼續生長發育,這就是用白斑角鯊的卵黃,混合南極磷蝦和一些維生素,餵給柳葉體鰻苗吃。

剛孵化的白斑角鯊:我招誰惹誰了?

然而問題又來了,由於柳葉體鰻苗的咬合力不行,這些食材必須乾燥粉碎後做成糊糊狀,這樣小鰻苗就可以上去「叼」著吃,但是這種糊糊又會沾到養殖池子里,導致水質惡化,柳葉體鰻苗表示環境不衛生,老子分分鐘死給你看。

田中秀樹他們一開始是通過餵食之後馬上換池子,然後對第一個池子進行全面沖刷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倒也無所謂了,但是還有另一個問題:吃食物的時候,柳葉體鰻苗總是不可避免的要去叼那些粘在池子底或者牆壁上的糊糊,一不小心碰到了上頜或者下巴……哎呀好疼,老子分分鐘畸形給你看。

上下頜畸形的鰻苗

後來他們發現有一種專門培育浮游生物的養殖設備不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設備通過水流沖刷,可以保證食物和魚苗始終懸浮在水流中間,既不會粘在壁上也不會撞上這些大爺,這設備長這樣:

如此看來,柳葉體鰻苗應該可以開心的成長了吧?

哪有那麼簡單!柳葉體只是鰻鱺發育的第一個階段而已,十天之後,鰻鱺就要經歷一次變態,變成依然是透明、但已經身形細長和爸爸媽媽們差不多的玻璃鰻。可想而知,人工環境下的柳葉體鰻苗並不配合,除了零散個體之外,大多數就是不變態。

顯然,在柳葉體像玻璃鰻變態的過程中,肯定也有馬里亞納地區的某種特殊環境對它進行了刺激,然而我們也不知道。後來誤打誤撞發現了一種自然環境下可能並不會存在的現象:把海水鹽度降低50%,並且停止餵食,就可以促使柳葉體變態了。

這一番折騰下來,鰻苗最後慢慢著色(不再透明),這就是人工養殖鰻鱺的時候從野外捕捉的鰻鱺苗——線鰻了。

哇,是不是好棒棒?日本鰻鱺的人工繁育被攻克了哎!

別急,看下賬單吧:魚卵孵化的時候淘汰了一批,柳葉體階段淘汰了一批,變態階段淘汰了一批,最後只有0.01%的鰻苗存活下來,每條活下來的鰻苗成本價100萬日元(核人民幣五萬八,當年是核人民幣七萬五),這個價格還只是鰻苗,如果養殖過程中死掉一些,成本還得漲,一頓鰻魚燒吃掉四環一平米,感受一下。

2010年,田中秀樹團隊又有新進展了,他們用這些人工繁育的第一代鰻魚苗,培育出了第二代鰻魚苗。但是從那之後7年了,再也沒有相關的消息流出……或許從田中秀樹的Paper里可以窺得一二:2010年3月26,他們從第一代鰻魚苗成年個體里獲得了25萬顆卵,70%孵化成功,然而到了4月8號,就還剩10萬條,4月下旬,還剩1萬條……

所以說,日本鰻鱺的人工繁殖,技術上確實攻克了,但是從經濟上來說,目前還沒有實用性。

日本鰻鱺野外捕撈量持續下滑,但養殖量不斷暴增

人工繁育還沒有決定性的突破,但市場可不會管這麼多。

日本鰻鱺的野外捕撈量持續下滑

但是養殖量卻不斷暴增,而且遠超以前野外捕撈的巔峰。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鰻鱺成長的更快,同時也不需要躲避天敵,存活率遠超野外;也說有了充足的野外魚苗供應,市場被快速激活壯大;但這種增長背後的,則是對野外種苗的巨大需求

雖然還沒徹底攻克繁育難關,但日本鰻鱺的養殖早就十分成熟,無論是日本的靜岡縣,還是我國的福建廣東海南,以及韓國,日本鰻鱺養殖快速發展,僅僅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年產值超百億的重要產業。

我國貢獻了世界上2/3的日本鰻鱺產量,而日本則以70%的比例成為了最大的日本鰻鱺消費市場。在日本,食用鰻鱺是重要的飲食文化組成,尤其是酷夏季節,日本人堅信吃鰻魚可以防暑,就要消耗掉全球產量2成以上的鰻鱺。

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胃口,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每年都要大量的捕撈野生日本鰻鱺苗以供應鰻魚養殖業食用。在台灣,每年的冬至是苗汛高峰,而在日本,這個高峰就出現在今天——1月17日的黑夜大潮,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各地苗汛到來的時期並不一致,最南邊的福建12月就開始捕撈,最北邊的遼寧4月多才開始形成苗汛。

但很顯然的,野生鰻鱺的數量本來就在減少,人們會捕捉它們吃掉,也會開發利用它們棲息生長的淡水河川,相應的,在馬里亞納繁殖出來的鰻苗肯定也變少了,而巨大的市場需求則刺激了鰻苗捕撈,這些越來越少的鰻苗被越來越多的撈起來、養大、吃掉,日本鰻鱺的種群規模,不可避免的走向崩盤。

台灣專家估計大陸、台灣和日本所有捕撈量可能也就能達到5噸

實際上,曝出的新聞的確就是今年鰻苗苗汛的真實反映。日本是從上個月中旬開始捕撈鰻苗的,在一些傳統的鰻苗產區,比如靜岡縣,12月份的漁獲量只有184克,到1月10號也只捕撈到500克鰻苗,而日本全國這一個多月的捕撈量大概在130公斤以內;台灣的情況更為糟糕,即便是往年苗汛最高的冬至,也沒有出現成規模的苗群,截至目前也就捕撈了100公斤左右,而我國,從福建到浙江、江蘇,到今天也就捕撈了不到500公斤。

要知道,在60年代,僅日本一國,一個捕撈季節就能捕到200噸鰻苗!而到了2013年,則衰減到了5噸(2013年是目前鰻苗數量最少的一年),今年的情況,恐怕比2013年還要糟糕:台灣專家估計,今年大陸、台灣和日本所有的捕撈量,可能也就能達到5噸。

正在捕撈鰻苗的日本漁船

實際上,人們並不是不知道鰻苗資源的現狀,但要做出改變談何同意。經歷了13年的鰻魚苗枯竭之後,日本國內已經給養殖企業下了限額,購買鰻魚苗不能超過一定的量。此外,由日本主導,中日韓等主要的鰻魚養殖國也達成一致,在2014年以後捕撈的鰻苗數量不超過14年的80%,而在我國,捕撈鰻苗也需要憑許可證。

問題是,限額也好,如何去評估哪個量才是安全的?2014年的鰻苗產量是近些年來最高的,幾乎達到了正常年份的3倍,按照14年的80%去計算,恐怕把現在所有的鰻苗都撈光也不會觸及紅線。

在更早的時候,歐洲鰻鱺已經一躍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在西班牙等國,人們把鰻魚苗當成美食(而不是長大的鰻魚),就像我們吃小銀魚一樣吃掉。——在短短几十年之內,它們數量下滑了90%。由於日本鰻鱺的種群規模下滑明顯,2014年的時候,它也被列為了瀕危物種。

但日本鰻鱺目前並未進入《華盛頓公約》附錄,根據公約要求,進入附錄2的物種,需要經過許可才可以進行國際貿易,從16年開始,歐洲鰻鱺已經受到這條公約的約束。現在業內估計,在2019年的時候,公約參與國可能就會對日本鰻鱺的國際貿易進行約束。雖然作為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的我們,以及最大消費國的日本很可能會申請保留(相當於擱置)這項決議。

但,日本鰻鱺的現狀已經如此,迫使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如果屆時人工繁育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國際貿易又沒有得到約束的話,恐怕日本鰻鱺的下場,又是黃胸鵐的一個重演。

轉載聲明

海鮮指南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文來自海鮮指南,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擔心代駕弄壞30萬摩托,他決定酒駕!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