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茯苓:古代王公貴族的除濕葯,現在熬粥燉湯都行

茯苓:古代王公貴族的除濕葯,現在熬粥燉湯都行

門診要結束的時候,有個阿姨急沖沖地跑來找我:「小大夫,你寫錯一味中藥,幸虧我看了,要不被你老師知道了,該怪你粗心了。」「啊?哪味葯呀,阿姨?」「這不,這個茯苓,你寫成茯神了。」哈哈哈,我趕緊跟阿姨解釋,這茯苓和茯神的的確確出自同一物種——茯苓菌核,但是卻是兩種不同的中藥。記得以前在藥房幫忙抓藥的時候,還有患者問我,這個小石灰塊吃下去會不會燒壞了食道。

看來,今天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下咱們這味利水消腫要葯——茯苓了。

茯苓

藥性: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茯苓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能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可以治療寒熱虛實各種水腫。在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常常用來治療水腫、痰飲、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證。

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茯苓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對胃潰瘍有抑制作用,另外,茯苓還有鎮靜,降血糖,降血壓,提高免疫力,抗腫瘤的作用。

茯神

茯神是茯苓中心有細松根者,功效同茯苓,但更擅長寧心安神。如若心神不安,心悸不寧方可用之。

所以,選擇茯苓還是茯神,要看您是更偏重於祛濕,還是更偏重於安神。

對於妙用茯苓,我們的老祖宗可比我們會養生多了。

傳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許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後,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後,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生來,並寫了《服茯苓賦並引》一文。文中寫道:服茯苓可以固形養氣,延年而卻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顏如處子,神止氣定。

而早在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而清宮中,慈禧長年讓御廚為她製作茯苓餅食用。

在現代,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們食用太多肥甘厚膩,導致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嚴重。很多茯苓食療小方可以固護脾胃,療效甚好,現在介紹給您,您也可以如古代的王孫貴族一般在家養生了。

1.茯苓栗子粥

茯苓15g,栗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2.茯苓雞肉餛飩

茯苓50g,雞肉適量,麵粉200g。茯苓研為細末,與麵粉加水揉成麵糰,雞肉剁細,加生薑、胡椒、鹽做餡,包成餛飩。煮食。源於《奉親養老書》。本方以茯苓補脾利濕,雞肉補脾益氣,姜、椒開胃下氣。用於脾胃虛弱,嘔逆少食,消化不良。

3.茯苓麥冬粥

茯苓、麥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源於《聖惠方》。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用於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

作者簡介

孫玉潔,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中醫師,中醫婦科學碩士。曾隨師張廣亭主任跟診學習,現跟師夏夢老師。發表學術論文2篇,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擅長婦科相關病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除濕 的精彩文章:

生薑這樣吃,堅持服用一個月,身體發生了驚喜的變化!排除濕毒一身輕鬆

TAG:除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