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十歲後,有沒有勇氣重頭再來

三十歲後,有沒有勇氣重頭再來

學妹給的採訪稿里有這麼一個問題:

從全職媽媽回歸職場,最難的轉變是什麼?

我回答:重新開始。

重新開始第一難,機會少。

我14年回國,看了很多同學朋友貼的招聘啟事,也去一些工作網站上轉了轉,盤算自己如果要找工作,可以找什麼樣的。有一天坐地鐵,看到小商場門口貼招營業員,明明白白寫著——「30歲以下」。好了,測試你電視劇儲備量的時刻來了,請問:羅子君不開後門,能去Max Mara當售貨員么?

30歲以上的入門級工作有沒有?想來想去,如果我願意去做月嫂和家政阿姨,大概算是年輕有競爭力的,當時專業也對口。

中國社會向來年齡歧視得赤裸裸,對什麼年齡必須到達什麼階段,擁有什麼層次的生活,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本教科書。三十歲從頭再來?失敗者往往連重新入場的資格券都找不到。

這並不是全職媽媽才有的困境。網上最愛說的中年焦慮,這個因素佔了其中一大部分。華為工程師,年收入百萬,沒關係,你等到40歲再看,真的全熬得下來么?提經理,提總監,老闆想來想去:唔,其它先不說,年齡是不是有點偏大了?英文媒體報道矽谷年輕症,一票互聯網公司老闆都是三十來歲,四五十歲的工程師怎麼辦?只能做醫美、換套頭衫上班、逼自己看年輕人愛看的秀,假裝重回二十歲。

那些沒提上去,沒熬下去,被淘汰了的怎麼辦呢?網路勵志最愛說——只要你自己有價值,愛學習,就永遠不會被淘汰。這恐怕不是真的。中興跳樓的程序員,是加班不拚命,還是專業能力不過關?廣為流傳的分析文章說——一個行業走向了衰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我06年本科畢業,當時最好的出路是去外企。最一流的去投行諮詢,一般的也要擠破頭找個管培生,四大會計師是比較體面的保底。現在那些金字招牌都在哪裡呢?跟從外企跳出來的朋友聊天,她帶著劫後餘生的慶幸:不是所有人都能習慣這個轉變的。那些現在還沒跳出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們要怎麼辦了。

和一個韓國同學聊天,說到華為四十多歲退休。她說,韓國也是啊。她老公拚命要當教授,就是因為教授是份終生職業,而一般人,進三星這樣的大公司賣二十年青春,到了四十多,升不上去也就紛紛退休了。退休了幹嘛呢?拿一筆退休金,很多街邊開點小吃店。韓劇里為什麼那麼多炸雞店?我彷彿看到了無數工程師落寞的身影。

人到中年,機會可憐。比較體面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脈和積累,自己給自己當老闆。那麼多創業的人,不知道裡面有幾個是為夢想激勵,有幾個是出於無奈。

從這點來說,自媒體等新行業還是給了一個公平的新起跑線。去年和風煢子子魚互推時,她們講自己最開始為了漲粉,去一些大號的微信群里,寫了文章就去求轉載。被一干小朋友嘲笑。「三十多歲的老女人,寫的文章誰要看?」年輕人就是這麼明晃晃的勢利。但到底還是憑本事吃飯,現在的風煢子也早變成了風大富了。

重新開始第二難,是能力。

大學時候一群人愛通宵k歌,有時候一禮拜通宵幾天,回學校後逃兩節課,悶頭睡半天,全部滿血復活。但那是20歲出頭啊。現在再聚會,這個講養生,那個講中醫。你以為玩念珠用保溫杯是油膩?不不不,我們只是看著體檢報告,想活得再久一點啊。

誰說體力不是能力的?體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虎皮爸換工作一年,平均每個月回國出差一次。老夫老妻,日常交流無非:你時差倒得怎麼樣?睡得好么?今天幾點醒的?

我有一天真的心有感嘆,想,其實像馬雲這樣的大佬,雖然有那麼多錢,但一年有一大半在天上飛,在倒各種時差,心裡裝滿各種事,何嘗不是一種苦?陳天橋得恐慌症的時候,是幾歲來著?

重回職場,無論是傳統的坐班,還是自己創業,大多數人血槽真的拼不過小朋友們。更何況,還有諸事纏身。20歲出頭的時候,無牽無掛,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所有的精力,都可以放在工作,所有的責任,就是把自己發展好。現在,還沒到下班鐘點,就要想:孩子是不是該接了?流感季有沒有生病?阿姨在家裡有沒有作妖?老人是不是安康?精力有限,分配到眼前這攤事上的,自然下降。沒有精力,何談能力。

更要緊的,經驗也不值錢了。互聯網、碼農聽著行業光鮮,但知識更迭有多快。有幾十年經驗又怎麼樣呢?新的語言出來,照樣戴起老花鏡重新學。另一邊廂,這個那個媒體告訴你,AI以後第一批淘汰的,就是華爾街上交易員和碼農。

說真的,經驗值錢的行業越來越少。現在最熱的那些行業,你都很難想像,六十歲花白頭髮的人坐在台上給全公司做什麼指導。你有什麼資格做指導?大爺大媽,您回家歇著吧。

重新開始第三難,自己的心態。

我們這個社會所謂中產的價值取向其實很單一。二十歲幹什麼,三十歲幹什麼,四十歲幹什麼,混哪個圈子,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孩子上什麼學校。你的價值,就在於能不能嵌入這種模型,嵌不進去的,統統標註loser。而且,還要踩上一腳,你loser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

四十歲了,原來總監,現在變成經理,被比你小一輪的人訓,是不是loser?三十歲了,跟小朋友一起新入職,從影印文件端茶遞水做起,是不是loser?

很多讀者給我留言,說,虎皮媽,覺得你這樣特別好,孩子也大了,自己也重回職場了。我一般回:也有挑戰。比如,我本科學法律的同學都是partner了,我還在找實習。良久,大家才會再回復:這樣啊,我倒是沒想到。

朋友Annie哈佛商學院畢業,校友聚會時,也聊女人是否能不能事業家庭兼顧。除開一切對男權社會的批判,事實就是,就算你哈佛商學院畢業,離開幾年,再回職場也不可能坐原來的位置。行業知識脫節,原來的同事下屬變成了你的領導,其實也是打回原形,重新開始。

《絕望主婦》的結局,主婦最後都絕望了,有生機的都是重回了職場的。但Lynette回去後,忽然發現自己伺候的大老闆,是從前自己帶的實習生。Lynette尷尬,大老闆難道不尷尬么?

天道好輪迴,世界真奇妙。

所以重新開始如果有什麼秘訣,我想想也無非幾樣。

第一,找一個適合的行業。

對有些人來講,不能接受和別人落差太大,那就盡量找大家都是零起點的新行業,或者憑自己創業。

但創業有風險,起碼五險一金就沒人給你繳。另一種選擇,盡量找一個經驗值錢的行當,哪怕現在進去依舊重新做起,沒關係。

工作經驗0年和5年,是質的差距;5年和10年,似乎沒有那麼大;到了15年和20年,20年和25年,真的有差別么?所以放寬心,不要把自己套進哪個模型。未來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哪怕依舊60歲退休,40歲轉行都能有20年工作經驗。如果事業能夠到達一個終點,20年的光陰,怎麼都到達了。

第二,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的痛苦都是比較出來的。「股災大家都損失慘重」和「別人都賺200萬,我贏了200塊」,哪個更難以讓人接受?理性和感性衝動,選出來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我的同學、朋友、同事、從前的下級,現在混得風生水起,從另一個角度,對我其實是好事啊。

《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不就把鞋賣給了來奚落她的老同學么?更何況,混到中年,身邊不至於都是準備看自己笑話的舊相識吧。這個世界總有贏家,贏家是自己身邊的人,那就太好了。要資源的時候、求經驗的時候、談合作的時候,要比跟陌生人相處容易多少。

第三,世事無常,我輩只能堅韌。

我小時候有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叫《北京人在紐約》,裡面有我對美國最初的觀感。到成年以後,只剩兩個情節還記在腦袋裡。一個,姜文從女兒書包里搜出來避孕套,說是中學課堂里統一發的;另一個,裡面有個大反派,是個美國人,原來是個老闆,最後生意失敗當了搬運工人。最後一集,王姬對姜文說:你看,老外真是能屈能伸,穿上西裝當老闆,脫下西裝當工人。

能屈能伸,這個詞在90年代初我還沒太大感想。但之後幾年,國企改革,轟轟烈烈下崗了幾百萬人。現在的小朋友提起來,都是這些人沒本事,被時代淘汰了。我真的覺得未必。一個行業興盛還是沒落,國家產業結構怎麼樣調整,這個叫時代大勢。把時代大勢歸在個體是否努力上,有失公平。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坐辦公室的到大街上當協管員,有技術的到新公司被小几輪的孩子呼來喝去「老張老李」。當年,他們不也是人到中年四十歲么?

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呢?

人生無常,只能時刻提醒自己:無論哪個年齡階段,都需要刻個「勇」字在胸口。

圖片來自網路

繼續給自己第一本小說集打個廣告

——《人間故事》,有漏皆苦,而人間有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皮媽的夜航船 的精彩文章:

TAG:虎皮媽的夜航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