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起點,也是三世諸佛成就的根本,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衡量檢視自己發的菩提心是沒有偏離正道的?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起點,也是三世諸佛成就的根本,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衡量檢視自己發的菩提心是沒有偏離正道的?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起點,也是三世諸佛成就的根本,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衡量檢視自己發的菩提心是沒有偏離正道的?

《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在世間上,讀書求學,做人處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願、目標;參禪學道,當然更要發心立願了。

發菩提心應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菩薩道的起點,就在慈悲的培養,方便的增加。菩提心不是一時的情緒,而是從生活中點滴的受持奉行:不放棄一個眾生,不輕視一點小善,以佛道為依怙,以真理為法侶;如此行持菩薩道,才不致沈淪無邊的苦海里。

像過去歷代聖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事迹,均可作為修行人的典範。如《本生經》載,佛陀往昔行菩薩道時,曾不惜性命「捨身飼虎,割肉喂鷹」,以完成菩薩布施度的宏願。另外,如舍利弗獨自一人前往北方監造祇園精舍,並勇敢地面對憍慢自高的六師外道,以神力降伏之。目犍連為維護正法的傳布,無懼於異教徒的伺機迫害,終於為教殉難。富樓那到西方輸盧那國教化粗獷的人民,只為佛法可以興隆,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於完成西域取經的大願;鑒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於將佛法弘傳到日本,這一切都要靠菩提心發起的力量,才能有此大願大行。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從初發心的菩薩因位到等覺菩薩的果位,發菩提心是重要的起點,但發菩提心也要辨別其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以免誤入歧途,偏離正道。

如何辨別發菩提心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

1.不為名聞利養,不耽世間欲染,只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不怕佛道長遠,不畏眾生難度,只為佛法興隆,人民安樂,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3.不求個己解脫,不望當生成就,只為悲智雙運,菩提道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4.不滯人天福報,不欲聲聞獨覺,只為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修習菩薩道者,如果能發心嚴正,時時自覺有所不知、不凈、不能、不圓,勤奮地遍學一切法門,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眾生,發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此即為菩薩道的起點。

發菩提心的人,需要發恆常久遠之心,視人溺如己溺,鼓舞內在的動力能源;以不忍聖教衰的護法精神及不忍眾生苦的菩薩心腸,而發上弘下化的大願,一方面勇猛地修習對治煩惱生死的法門,一方面無畏地深入五濁惡世,隨處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示教利喜。

如是解

發菩提心,要永不退轉;

修一切善行,廣度眾生常無舍離;

發菩提心,要永不厭足,

起最大精進,護持正法恆令久住。

——摘錄自《佛光菜根譚》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深入了解佛教後,發現佛教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而是教導我們積極奮發麵對人生的各種考驗,請談談佛教的戰鬥精神?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