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米芾書自撰詩《苕溪詩帖》,「天下第四行書」,看「雪」「作」字

米芾書自撰詩《苕溪詩帖》,「天下第四行書」,看「雪」「作」字

看「雪」「作」字

作者:孫悅新

2018.1.19 於布拉格

《苕溪詩帖》,縱 30.3cm,橫 189.5cm。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書自撰詩, 三十八歲時所書。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苕溪詩帖》將晉唐技法與鬱勃情感交會腕底,可謂「神氣飛揚、筋骨雄毅」(元人虞 集評米書)。有人戲稱為「天下第四行書」呵呵! 米芾用筆多變,曾自詡「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即用正、側、藏、露不同穎 鋒入紙,使整幅作品長短、輕重、仰偃、間距、起筆、收筆不主故常,各具姿態,落筆較重、 取勢較澀、振迅天真、因勢生形,毫無雕琢之痕予人八面生姿、沉著痛快之感。而米芾自稱 為「刷字」。 現試著分析《苕溪詩帖》中「作」和「雪」字。

"作"字勢左傾,重心左移,有向左下運動之勢。此字有兩撇,兩豎,三橫。通過開合的變化(上 圖示)運動方向順逆之勢(下圖示)使筆筆形態各異。 一.開合變化:1 兩豎作開勢, 2 兩橫作合勢, 3 左撇的起筆形態和右撇也做成了合勢

二.順逆變化:1 從露峰入筆,出鋒收筆,2 順勢弧形下豎,3-4 再順勢上弧順鋒作第二撇。 1-4 順時針做了兩個圓弧,完成了三個筆畫。 5-6 折筆右行,一個逆弧線下豎,和左豎劃形 成了開勢,這是內擫之法。

三.相同筆畫形態變化:由於第一筆是撇,很自然順鋒入紙,第二撇是接上個豎劃,露出了 一個承接上劃的 「鵝頭」因勢生形,體現得淋漓極致。(上圖示 A)

四.空間變化:三橫之間沒有均勻分割,而是把下兩豎整體下挪,形成空間強烈對比(上圖 示 B)

五.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作字左右兩部分形成有趣的中部空間,有疏有密,而且左內側和 右內側的邊緣線構成的弧線圖案,令人越看越想越精神,哈哈哈

一,雪字可以找出七個橫劃,第三第四橫雖然個點,從筆畫的形態可以看作橫。1,2, 4,5, 6 橫的斜度幾乎一樣, 有了 3. 4 似點似橫的的兩筆,造成角度的變化。

二,雪字最有特點的就是幾個出鋒再外的橫划起筆角度形態的變化,令人嘆為觀止。雪字橫

劃的粗細變化也非常明顯,特別是下部 4/5,6/7 橫劃重在一起,形成墨塊對視覺的衝擊非同 小可!

三,雪字上下結構,上部的雨頭和下部的彐明顯中心線偏離,下部的彐右挪了。上部雨字中 豎劃左移,整個字形成左收右放,上松下緊之字勢。而且上部稍有左傾,下部稍有右靠的感 覺,運動感躍然紙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