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有「黏人精」怎麼辦?為什麼孩子這麼黏人?

家有「黏人精」怎麼辦?為什麼孩子這麼黏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會經歷某個特別黏人的階段,尤其是對自己的媽媽,或者是主要照顧孩子的家長,孩子會像小尾巴一樣跟著,一刻也不能離開,否則就會哭鬧或是發脾氣,這樣會讓家長特別的煩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這種「黏人」的行為,主要是由內心的不安全感導致的,這種不安全感又大多是因為孩子的主要照看人過於單一引起的。比如,有的家庭從孩子一出生,就由媽媽或者奶奶、外婆一個人照顧,時間久了,孩子只對這個特定的照看者之間形成依戀關係,也就是說,只有這個人能讓孩子覺得安全。也正是因此,當與這個人分開的時候,孩子就會特別焦慮。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由其心理狀態導致的。而孩子在幼年期,並沒有能力意識和表達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必須由家長去觀察和發現,也必須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從而幫助孩子走出「黏人」的狀態。

1、讓孩子多接觸其他家人

除了平常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的家人之外,一定要讓其他家人也多和孩子互動,可以平時多在一起玩遊戲,或者是家人一起帶孩子出去玩,只有當孩子與其他家人也能建立親密關係之後,才不會過度關注某個特定的人,才能夠從家人身上都獲得一定的安全感。等孩子長大了,也才能更好的去交朋友,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身的社交能力。

2、給孩子儘可能安全和穩定的環境

很多家長為了儘快擺脫孩子的黏人狀態,會生硬的對孩子進行隔離,或是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恐嚇,又或者是在必須離開孩子的時候偷偷溜走。這些都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遺棄了,這種感覺會加重孩子對分離的焦慮,從而更加無法讓家長從視線中消失。家長一定要做到和孩子建立起信任的關係,誠實的告訴孩子自己可能要離開一會兒,但是會很快就回來,並且說到做到。這樣經過幾次,孩子自然會覺得你是可以信任的,也不會再太過焦慮了。

3、培養孩子獨立的興趣愛好

孩子的特性就是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轉移。所以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平時就多培養他的興趣愛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的轉移他們對家長的注意力,先適應短時間的分離。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可以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通過鼓勵和表揚,讓孩子能夠自己去給家長跑個腿取個快遞之類的。孩子會慢慢發現除了一味依戀之外的世界也很有趣,這樣,也自然會慢慢放下過度的依戀。

4、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

其實任何一個家庭當中,最基礎也是最長久的,必定是夫妻關係而非親子關係。孩子一旦長大,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只是他們生活路上的一小段陪伴者。有些家庭,孩子一旦降生,夫妻之間幾乎就不再有互動了,家長(尤其是母親)的所有親密都給了孩子。這樣一來,其實不光會導致孩子離不開家長,也會導致家長內心深處不願意離開孩子。這種雙向的「黏」,不但會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更會導致夫妻關係、甚至整個家庭關係的種種問題。

5、適當的與孩子分離

從短時間開始,創造與孩子分離的機會,逐漸的引導孩子去適應與家長的分離,這是我們作為家長必須要去做的。有些家長過於害怕孩子的哭鬧,根本不敢與孩子分開。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是需要適當的挫折教育的,家長要主動的讓孩子早點意識到,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並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能夠成功。這也是對孩子愛的教育的一部分,過於保護孩子,往往會人為的延長孩子的成長,反而讓孩子今後承受更多挫折和傷害。

豆丁媽媽小貼士:

孩子3歲以前,儘可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懷,讓他有充足的安全感。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從短時間分離開始,讓孩子適應與家長的分離。不要為了害怕孩子哭鬧而對孩子撒謊或是過於關注孩子,適當的給予孩子挫折教育。讓孩子與儘可能多的家人建立親密關係,從而分散對某個特定人物的關注。

其實說起來,每個孩子都有黏人的階段,家長不用過於擔心。但遇到了孩子黏人,我們也一定要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是不是在心靈上陪伴的夠多?有沒有過於保護和依賴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每個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願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成長的更加健康、快樂。

豆丁媽媽課堂ddmmketang

寶媽們,我們每日為您推薦

關於備孕,孕期,育兒的專業實用文章!

豆丁媽媽課堂∣一個有用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