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自己都認為「大晉要完」的皇帝,確實不是一般人
最近比較火的《軍師聯盟》已經完結了,對於司馬懿和司馬家,網上一直爭吵不休。有人更是拿出了《世說新語》里一段故事來證明司馬家的原罪。一次,王導和溫嶠去拜見晉明帝,晉明帝問他們晉朝的創業故事。王導也是毫不加掩飾,把司馬懿和司馬昭當年怎麼爭奪權力的事一五一十的說了。這一下給年輕的晉明帝巨大的心理陰影,他掩面伏在坐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你看,連後人都看不下去了。
晉明帝: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司馬懿:什麼,是我的錯?什麼,大魏亡了?
不過這位認為「大晉要完」的晉明帝司馬紹是建立東晉的晉元帝司馬睿的長子。他可不是一個悲觀的庸碌之輩,作為東晉的第二代君主可以算得上年輕有為了。而且這個人對於普通人其實並不陌生,以前在中學讀本里的就有「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的故事,一下子人們認為他是個天才少年。而長大後的司馬紹性情極為孝順,有文才武略,敬賢愛客,喜好文章辭藻。他和東晉當時的王導、溫嶠等士人極為親近,又能安撫軍隊的將士,可以說有主角光環的潛質了。
晉明帝司馬紹還有一樣不同於人的地方是,他可能是個混血兒。東晉當時的權臣王敦極不喜歡司馬紹,蔑稱其為「黃須鮮卑奴」。《晉書》中說"帝狀類外氏,須黃」,有一些白種人的特徵,如果排除隔壁老王的情況只能從他的母親那裡找原因了。司馬紹的母親荀氏是燕代人,那一代離慕容鮮卑比較近,而歷史上慕容鮮卑中確實有一部分白種人存在,荀氏有可能是從那裡來的。
公元323年,晉元帝被起兵作亂的王敦氣死,司馬紹繼位。老天要讓他打的是一個極難的副本,且不說北方失地未復,就是朝中大權也被王敦把持。司馬紹一方面與王敦周旋,一方面拉攏其它士族,調兵遣將加強建康防務。在王敦向建康進軍的時候,司馬紹還親自騎馬微服出行,偵查王敦軍隊的營壘。也許是因為自帶氣場,王敦做夢都驚醒,認為:「一定是黃須鮮卑奴來了」。於是派了五個騎兵去追趕(也是心大,不多派點)。司馬紹策馬而走,路途中馬拉出糞便,就用水把它澆涼,路遇一個賣飯的老婦,就把七寶鞭給她,說:「如果後邊有追兵來,就把這個給他們。」追兵果然來了,問老婦,老婦說:「已經走好久了。」並把七寶鞭給他們看。五個士兵充分發揮了考據精神,一個鞭子研究了半天,大概經過「專家」們一致鑒定,這是皇帝的鞭子,而這也給司馬紹爭取了時間。他們見地上的馬糞已經涼了,覺得真是已經走了好久了(是呀,你們也沒好好追啊),於是就放棄了追趕。司馬紹最終安全回來了,而他的英武果敢大概也給建康的軍民帶來了鼓舞,最終王敦的軍隊被突襲擊退,王敦憤憤而死。
王敦:你們五個是來鑒寶的嗎。。。
王敦之亂被平定後,司馬紹又通過一些列手段穩定東晉的秩序。他調整了荊、湘等四州將領,以分散長江上游地方勢力;撥亂反正,強幹弱枝,加強皇權的統治。他還注意協調僑姓士族(也就是北方南遷的士族)與本地吳姓士族之間的關係,減少雙方的矛盾。他的一系列舉措對東晉後來的發展都有影響。
當時東晉所面臨的形勢
這個時候的晉明帝司馬紹只有二十多歲,就有了許多傳奇的經歷和值得稱讚的作為,感覺這不正是一個良好的電視劇IP嗎,咱們還可以繼續往下拍。可以拍他怎麼解決門閥,怎麼揮師北伐。可是這隻能是平行世界的夢想了,一切到這裡就結束了,司馬紹在位不到三年就駕崩了,時年27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當時北方石勒、劉曜還在互相爭鬥,遠點的慕容鮮卑等勢力還在向晉室稱臣,若是司馬紹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待南方穩定了,中原的局勢或許會發生改變。後人王夫之曾經評價說:「明帝不夭,中原其復矣乎!天假五胡以亂中夏,氣數之窮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橫,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沖當多難,舉動偉然出人意表,可不謂神武哉?」也許,這就是上天註定吧,正如他當初掩面說「晉祚復安得長遠」一樣。


TAG:塵埃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