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大千44幅成交的字畫欣賞

張大千44幅成交的字畫欣賞

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天資縱挺、驚才絕艷的典範,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獨創的潑墨潑彩之法,開創了嶄新的藝術風格。張大千的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其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在早、中年時期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心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晚年曆經探索,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於57歲時自創潑墨潑彩畫法。這種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而發展出來的山水畫筆墨技法,其變化卻始終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而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1982年作 桃源圖 立軸 潑墨潑彩

作者:張大千

尺寸:209*92.2cm

估價:5000萬—5600萬

拍賣成交價:2.7億港幣

張大千的一幅潑彩《桃源圖》以30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2.4億港元落槌,加上傭金共計2.7億港元,創造了張大千作品的拍賣紀錄,由蘇富比亞洲區總裁程壽康的委託競得。不久,上海藏家劉益謙在朋友圈承認這畫是他買的,因為他不僅喜歡這幅畫,更因為畫名里有「源」字,而他新添的「外甥女」名字里也有個「源」字。

嘉耦圖 立軸 水墨

作者:張大千

尺寸:184.5*95cm

估價:1500萬—2000萬

拍賣成交價:1.9億港幣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鏡心設色絹本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3*344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1.6億港幣丙戌(1946年)作 江堤晚景 立軸

作者:張大千

尺寸:187.5*120cm

估價:8000萬—12000萬

拍賣成交價:1.3億港幣

巨然晴峰圖 立軸

作者:張大千

尺寸:168.5*85cm

估價:6800萬—8800萬

拍賣成交價:1億港幣

1975年作 潑彩夏山

作者:張大千

尺寸:91.5*208.5

估價:1.2億—2億

拍賣成交價:1.03億港幣

由早期的文人畫風、敦煌佛教藝術、至1960年後拓展的潑墨風格, 張大千臨摹名作,以敏銳的時代觸覺、積累的生活經驗、以精純熟練的筆法,找出自己的藝術風格並有所拓展,令張大千的藝術畫風不斷開創出個人和藝術界的新領域,而此作品則展現了張大千晚年將要回台前的結晶。張大千畢生深度探索傳統畫派風格,以深厚的中國畫基礎和細膩的觀察,從敦煌畫作表現出其鮮艷的色彩,再於潑墨畫融合古今中西特徵,體現藝術的精髓。潑墨山水畫色彩豐富,可說是敦煌佛教藝術的延伸,也是中國藝術的新局面,自唐代王洽已有潑墨山水畫, 以及北宋米芾的「雲山」一脈山水畫風理念「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被後世稱為「米氏雲山」。晚年的張大千曾於1979 年所作的《雨山》上自題:「元章(米芾) 衍王洽破墨為落茄,遂開雲山一脈,房山方壺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未有越其藩籬者,良可嘆息,予乃創意為此,雖復未能遠邁元章,亦當抗手玄宰。」說明了大千於1960年代初出現「潑墨」風格的溯源。1965年,大千歐遊歸來,將歐陸所見山林風貌的奇光煥彩與鑽研敦煌壁畫的斑爛重彩融合反芻,開創了大千藝術成就上的最後一波高峰—《潑彩》。此幅於1975年作於美國加州環蓽庵的《潑彩夏山》,即以潑墨與潑彩並用,描繪了夏日山雨欲來,水氣氤氳的情景,雲霧繚繞,煙嵐變幻,蒼茫深邃,渾厚清新,充分體現出米芾所言「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雲霧景為佳」的旨趣。

1965年作 雲山古寺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2*89.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1.02億港幣

題識:爰翁寫雲山,不襲元章父子、房山、方壺一筆,自開法門。乙巳(1965年)秋。鈐印: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癸未(1943年)作 水月觀音(特製畫布)

作者:張大千

尺寸:158.5*87.5cm

估價:8000萬—1.2億

拍賣成交價:1.01億港幣

宣傳:1.「Challenging the Past: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Fu Shen,pp.138-140,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3.

2.「Chang Dai-chien in California」,Mark Johnson,pp.50-51,Fine Arts Gallery,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1998.

3.《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李鑄晉、萬青力著,第3頁,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灣),2001年版。

4.《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國之部》,李鑄晉、萬青力著,插圖、第20 頁,文匯出版社,2003年版。

5. 《近現代中國繪畫集萃—曹氏默齋藏·三》,中華美術基金會編,封面、圖編299,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版。

6. 《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國之部》,李鑄晉、萬青力著,封面、插圖、第49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鈐?印?張爰、大千

題?識?癸未秋,敬造水月大士一軀。為先生供養。蜀郡張大千爰。

戊申(1968年)作 愛痕湖 鏡框 設色絹本

作者:張大千

尺寸:76.2*246.2cm

估價:1200萬—2000萬

拍賣成交價:1億港幣

1965年秋,張大千與友人張目寒等游瑞士、奧地利諸國,在奧地利著名的風景勝地亞琛湖畔(Aachensee),有數日之勾留。關於此行的細節,張大千在翌年創作的另一本《愛痕湖》落款中,曾這樣寫道:「年前與藝奴漫遊歐洲,從瑞士入奧國,宿愛痕湖二日,曾做此詩以戲之。」藝奴不詳何人,聽名字似是一女子。文中提到的詩,也見於《愛痕湖》的題款:「湖水悠悠漾愛痕,岸花搖影狎波翻。只容天女來修供,不遣阿難著體溫。」

詩旖旎而側艷,似張大千經歷於亞琛湖畔的,不僅有悅目的美景,也有動心的情事。張大千將「亞琛湖」譯為「愛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

這一樂事,必給張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游歐歸來的幾年內,他以「愛痕湖」為題,創作了多幅山水。

1960年作 遠山含翠

作者:張大千

尺寸:57*137cm

估價:無底價

拍賣成交價:2039萬港幣

1947年作 荷堵野趣 四屏通景

作者:張大千

尺寸:154*78cm*4

估價:1000萬—1500萬

拍賣成交價:8051萬港幣

《荷塘野趣》構圖氣勢磅礴,荷葉參差呼應,對比中見和諧;大塊面色墨的荷葉與織痩的荷梗穿插交叉,又以尖尖的小荷襯托,對照著盛開的大朵荷花,使畫面此起彼落,目不暇給。張大千更以清麗之筆揮出數根長蒲草,令畫面異常生動,整體上層次分明,極富節奏感。

1947年作 夏日山居 立軸

作者:張大千

尺寸:181*69.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9762萬港幣

此幅張大千作於1947年的作品即是最佳左證。早於二十一歲時張大千就在上海書畫收藏家狄平子處欣賞到王蒙的作品,大為感動。其後張大千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臨摹了大量王蒙的重要畫跡,而據傅申先生考證,1937年大千即有王蒙臨本。四十年代中後期,大千更是逐一臨習過王蒙的《夏山隱居圖》、《林泉清集》、《雅宜山齋》等名跡。此圖原跡也是傳世王蒙的真跡精品,為上海藏家龐萊臣所收的名跡,根據大千先生在臨本上的自題,乃是在丁亥(一九四七年) 三月背臨而成。抗戰勝利的第二年(一九六四年) ,大千居士自成都來上海,曾與龐萊臣數數往來,龐氏曾為大千題所畫九歌圖卷及所藏董源江堤晚景及劉道士湖山清曉圖,至丁亥(一九四七年) 閏二月,又為大千題韓熙載夜宴圖。按是年閏二月,龐氏在蘇州,曾招大千前往,「日夕出所藏名畫共欣賞,嘆為平生眼福,得得未曾有」(題石濤溪南八景冊) ,故至三月間大千背臨時,印象猶深。臨完之後,大千居士在樹身上以己意略施赭石,赭石乃大千臨王蒙畫時藏用的方法,如其所臨的林泉清集圖,本來也是水墨畫,但也在樹身加赭石,都有清新脫俗的效果。這也可以看出大千雖然「好古」,卻並非一味拘泥於古法,單純地臨摹,而是從古人的章法中,隨心所欲地蛻變出別樹一幟的新貌。不過,這畫雖說是「背臨」,但位置和細節都逼似原作,不應該完全靠記憶臨出,而至少是有照片或印刷品在旁作為參考的。此幅《夏日山居圖》,其山水布局基本忠於王蒙原作,採用了高遠和深遠相結合的縝密構圖,保留了原作的恢弘氣勢和靜謐清寂、可居可游的氣氛,盡得王蒙山水畫的藝術精髓。全圖結構繁複充盈,在稠密中仍透出靈動的氣韻。畫長松峻岭,氣勢巍峨,山巔多礬頭,山腳松林雜樹蒼鬱茂密。山腳林蔭間,房舍半露,隱者自樂。大千特地選用易於發墨的舊紙,下筆細緻綿密,設色蒼潤沈鬱,為大千用功極深的作品。本幅紀年丁亥三月,其時張大千剛剛自蓉抵滬,居於李秋君「歐湘館」,為其1947年的個展做準備。檢1947年上海成都路中國畫苑「張大千近作展覽」目次,編號52號為《臨黃鶴夏日山居》,即為此幅,定價二百四十萬。畫中鈐「梁溪榮子浩珍賞、墨緣重歸、榮氏之寶、愛大千畫似鳳毛麟角同珍之、梁溪榮氏子浩曾藏大千精品二十七幀印」等印,即是展出後為榮子浩收藏之左證。

1935年作 天女散花

作者:張大千

尺寸:167*72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7448萬人民幣

1955年作 鳳簫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16*6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7404萬港幣

高嶺梅題籤簽書:鳳簫圖。大千八哥佳作。嶺梅寶藏。款識:跨虎乘鸞去未遙,閑庭寂寂夜迢迢;殷勤涼月西樓下,憶聽雲林鳳唳簫。大千居士張爰大風堂下作,時乙未秋八月也。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昵宴樓」。

1946年作 仿巨然晴峰圖 立軸

作者:張大千

尺寸:168.5*85cm

估價:3800萬—4800萬

拍賣成交價:7280萬人民幣

1966年作 招隱圖 鏡框 潑墨潑彩

作者:張大千

尺寸:67*188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7180港幣

款識:莫更寒盟負磵阿,十年松已長煙蘿。平分山色重招汝,袛恐黃塵不放過。丙午七月寫三巴摩詰山園,寄與嶺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爰。鈐印:「大千唯印大年」、「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世界」、「昵宴樓」。

甲申(1944年)作 紅拂女 鏡心 設色灑金箋

作者:張大千

尺寸:125*75cm

估價:1200萬—2200萬

拍賣成交價:7130萬人民幣

ANCIENT TEMPLE AMIDST CLOUDS framed splashed ink and colour on gold paper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2*89.5cm

估價:1500萬—2000萬

拍賣成交價:6786萬港幣

1953年作 驚才絕艷

作者:張大千

尺寸:135.2*57.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6620萬港幣

1953年作 蜀山春曉

作者:張大千

尺寸:90.5*44.8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6450萬港幣

空行母像

作者:張大千

尺寸:84*53cm

估價:2500萬—2800萬

拍賣成交價:6382.5萬港幣

此幅作品色彩濃重,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張大千在創作時這幅畫作時用到了一些特殊的顏料,那就是金粉。據說張大千在敦煌的幾年間,全部花費達「五百條黃金」之多,生活已然非常拮据,但是還能用金粉來描繪此幅作品,可見大千對佛教的虔誠,更可見此幅作品的珍貴。

據悉,張大千敦煌時期大部分作品,都被留在了成都,目前珍藏在四川博物院。1949年12月,國民黨撤離大陸的最後一批飛機即將起飛,張大千帶著他精選的幾十幅臨摹敦煌壁畫和自己珍藏的部分精品,要求同機撤離。機上的國民黨高官深知這些畫作的價值,然而,飛機嚴重超載,幾經磋商,無奈之下,機上的人員最終決定撤下已經上機的部分黃金,而帶上大千先生的這批畫卷。就這樣,這批張大千最珍貴的收藏和作品離開了大陸,抵達了台灣,此幅作品就來自於寶島台灣的資深藏家,或許其就是被張大千帶到台灣的幾十張作品之一。

1981年作 靈岩山色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95*26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6272萬港幣

此作寫於1981年,時張大千83高齡,居住在台灣摩耶精舍中,雖然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畫家仍然在為台灣博物館和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準備畫作。此一時期張大千先後創作了一批頗有分量的潑墨潑彩作品,其著名的《廬山圖》即從這一年開筆繪製。張大千為作《廬山圖》專程向日本訂製不接縫絹,此幅《靈岩山色》用絹本應為當時一併訂製。

碧峰古寺 立軸 設色金箋

作者:張大千

尺寸:127.3*63cm

估價:400萬—600萬

拍賣成交價:6114萬港幣

中國畫家無不雅愛園林之美,購得一起伏野地,辟池栽植,隨意布置,猶如做一幅立體畫作,及其成之,佇立其間,遙望江河遠山,觀四時之變。抑或悠遊於亭湖林間,賞勁松古柏之蒼鬱,風竹雨蕉之美聲,亦以自娛。

在柏陽先生所述,張大千的八德園有一座三十畝地大的水池,池水來自天上的驟雨。湖畔建了五座亭子,除了點綴風景外,避雨亦極實用,即使在亭中避雨看雨,一片空濛,似煙似霧,對大千先生日後所畫的潑墨、潑彩是頗有影響的。

此件《碧峰古寺》於1996年,由李祖萊夫人李德英女士提供佳士得拍賣,李家與大千家淵源自上兩代的交情,李家三小姐秋君,更是大千紅粉知己,二人柏拉圖式的愛情故事,為藝壇所津津樂道,1949年之後,張大千香港的事務多由李祖萊夫婦代為操辦,1971年於香港大會堂舉辦「張大千近作展」,盛況實屬空前,二人交情非同尋常。

《碧峰古寺》畫面如同直挺高山聳立面前,氣勢攝人,近景水草密而不亂,層層迭迭於氤氳水氣中,濃重的青綠色彩夾著水份,潑在畫面自上而下,或沉澱、或相融,如同山壁間光影幻化,顏色自雲嵐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隱若現,神秘且華麗。作品為大風堂特有的日本裱工,飾以張大千在日訂製的大風堂「八寶燒」軸頭,上面還依瓦當形式制有「三千大千」字樣,非常難得。

1969年作 松峰曉靄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86.5*95.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5865萬港幣

此幅《松峰曉靄圖》作於1969年,正值張大千潑墨潑彩創作的顛峰期。此畫整體充滿著對比之元素:傳統與創新、陰與陽、明與暗、抽象和具象共冶一爐。大片的天藍色潑濺和孔雀石綠潑彩,令構圖極具節奏感,畫面頂部的輕柔白霧乃張大千在1967年至1969年間喜用白色的左證。最後他按照墨彩的情況在畫面上添加蒼松、樹枝等,賦予畫面無窮變化和至美詩意。

張大千研究專家傅申曾表示:「此松峰曉靄圖,乃大千先生己酉(1969年)八月所作。蓋數月前甫完成名作黃山前後澥圖卷,正當其潑彩之巔峰期。此幅彩墨流動,大氣渾淪,松峰朦朧,兀立於曉霧中,尤為奇絕。岩谷幽深處,復添蟠松,更增筆墨之美,真大千先生得心應手之作。」足見這幅作品在張大千眾多作品中的地位。

1951年作 聖母抱耶穌像

作者:張大千

尺寸:113*72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5824萬港幣

款識:一千九百五十一年聖誕節為益齋副教主供奉?蜀郡張爰大千謹繪

鈐印:張爰私印(朱)

題識:德冠古今?可愛可奇可頌?品超神聖?至貞至飴至仁

題籤:聖母抱耶穌像

1954年作 秋水芙蓉

作者:張大千

尺寸:207*97cm

估價:4500萬—6000萬

拍賣成交價:5750萬人民幣

款識:臨波照晚妝,猶怯胭脂濕,試問畫者人,此意何消息。甲午二月老叟多灑移居三巴於摩城南置碧塘種芙蓉。漫為傳神,靚妝醉罷。蜀人張大千爰。

題跋:秋水芙蓉。此乃大千先師盛年力作。王永年題於成都西郊。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王遐,永年

1981年作 潑彩鉤金紅蓮

作者:張大千

尺寸:68.5*135cm

估價:600萬—800萬

拍賣成交價:5666萬港幣

題識:洛陽伽藍記載開善寺見朱荷出池,綠萍浮水。不曰紅蓮而曰朱荷者,明其珍,嘆其奇也。八十三叟爰,辛酉(1981年)之冬仲,摩耶精舍作。

鈐印:張爰私印、大千、大風堂、大千豪發、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擬宋人筆意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36*75cm

估價:3800萬—5000萬

拍賣成交價:5520萬人民幣

此畫丘壑具有北宋之雄而其筆墨兼有文人之雅,細觀其多變之山石皴法及造型,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北宋的精心傑構。在意境方面,以壯麗的瀑布為中心,茅亭草閣分置左右,掩映在老樹虯枝及朦朧的竹樹之間,點綴高士策杖過橋相會,及倚欄觀瀑的雅士;瀑水流經橋下潺潺有聲,匯為前景之渦流,其描法如行雲迴旋,其線條之婀娜輕盈、曼妙流動,尤為特絕。此乃得法於大千所藏之劉道士《湖山清曉圖》而更出其上!又以李郭派蟹爪法所作古木枯枝,從山前山崖到山頂,配合略似雲頭皴有實體質感的巨石崖壁以及勁挺的松樹,剛柔的對比,豐富了畫面的詩情。山頂叢林掩映中的朱欄樓觀,更增添人間仙境般的境界,使人生出世之想。

1948年作 峨嵋接引殿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0.5*78.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5488萬人民幣

此圖採用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筆調雄渾、山勢高聳,氣象十分生動。近景處在茂密的樹叢間隱約可見只露出屋頂的幾間民居,旁邊兩位高士正在暢談,沿著小路通往山腳下;中景出矗立著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頂上在樹林間坐落著接引殿,一條瀑布飛流直下,濺起了水霧,籠罩著整個山谷;遠景處坐落著群山,透視感極強。圖面精緻處理得十分開闊,遠近空間的透視效果絕佳,充滿一種律動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質感,顯現出自然的生態,有一種空氣非常清新的感覺。

設色上則以青綠山水為主,鮮艷華美,使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色彩十分鮮明且富裝飾性,恢復了中國業已失去久遠的色彩生命,得益於敦煌佛像人物圖之色彩表現。1941年3月到1943年9月,張大千為探尋國圖之本源攜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及大風堂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這路,開始其兩年六個月的壁圖臨摹工作,汲取上溯北魏下至西夏近千年的高古繪圖精華。張大千在敦煌深下功夫,精研古人設色的方法,並向喇嘛學習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的調製方法,影響了其之後的藝術創作,為日後潑彩圖風之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幅作品運用了傳統山水圖技法中的披麻皴與斧劈皴,山石、樹木、苔點的筆法,雖令人聯想到王蒙與石濤,但已經融合為張大千自己的面目;筆調雄渾,傾向於職業圖家精麗繁複之表現,線條精鍊有力,交代清楚,絕無贏弱之病。同時在圖面中融入了張大千遊歷峨眉山時的生活體驗,以自然實景之山水為描繪對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寫實性傳達,包括山石林木的質感、自然生態以及空間透視等表現。

此圖作於張大千山水圖創作的中期,也是其藝術的成熟期;一方面承繼了古人圖山水創作經驗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張大千觀察自然與實際生活的體驗,堪稱張大千盛年山水精品作之代表。

1947年作 晴靄仙閣

作者:張大千

尺寸:109*60cm

估價:1500萬—1800萬

拍賣成交價:5405萬人民幣

此幅作於1947年,大千的仿古寫生山水在此間進入了一個高峰期。自抗戰勝利後,北方的書畫市場上充斥著戰後散出的古代名家書畫,大千因緣際會陸續收藏了一批北宋重要名跡,如《江堤晚景圖》、《瀟湘圖》卷等。從敦煌回成都後,直至1949年底赴香港避戰暫居,大千這一時期的山水主要著眼於北宋大家的雄偉風格,尤其沉浸於董巨派的作品至深,他臨仿了大量董巨派佳作,如巨然的《秋山問道》等。此階段無論是臨仿之作,還是自作的青城、峨眉等寫景山水,均受董巨派影響很大,此幅作品即為師法董源。

畫面取五代宋初山水典型的三遠式構圖,不過在總體景物的布局上亦可見西方風景畫中的透視法。遠處峰巒疊嶂,山峰形狀奇特,氣勢溫和厚重,與荊關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有所不同。中部為山間谷地,殿閣廟宇在霧氣的瀰漫中依次遠去,稀稀落落散布在山坡上。畫面下段山溪潺潺,虹橋架設其上,緩坡雲樹漸疊,水畔嘉木蔥蘢,小徑蜿蜒遠引,二位高士臨水盤膝而坐,于山水間高談闊論。整幅意境高妙,既有重重殿宇造成的華麗氣象,又流露出一種高士隱居的悠閑逸致。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3*344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5264萬人民幣

潑墨潑彩,不僅是張大千繼其集傳統大成之後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畫風;也是他去國十餘年後,成功地將中國畫中潑墨大寫意風格結合當年世界抽象繪畫潮流,開發出他獨特豪放、法古變今、前無古人、走向世界畫壇的偉大成就;更是傳統與創新中國畫的主要分水嶺!

戊子(1948)年作 煙江疊嶂

作者:張大千

尺寸:129.5*67cm

估價:2800萬—3500萬

拍賣成交價:5232萬人民幣

如今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張《煙江迭嶂圖》是張大千戊子年(1948年)所作的絹本青綠山水中堂,此畫尺幅大、畫工精,無疑是張大千宋元細筆山水一路的精品。畫家雖自題是仿梅花道人吳鎮筆意,實則出於南唐董源、巨然一派畫風,在水墨皴擦基礎上以青綠設色,用青綠色調把董、巨江南畫派的礬頭山脈表現得更為娟潔靜朗。

此畫以高遠法全景構圖經營畫面,用從山腳看山頂的角度展現崇山峻岭的高大雄偉,場面宏大,氣派雄渾。此畫布局雄奇中不失空靈,近水遠山層迭鋪陳,開和有序,層次井然。畫面造境優美,風水極佳,主體兩列山脈呈環抱之勢把一泓瀑布圈在其中,山腳棧道臨水而列,後又有遠山如屏,逶迤天際。中段以兩水交匯成的一灣碧波間隔開前後景,山下有板橋橫亘,平坡迤邐,屋舍樹林點綴其中,成為有山有水、可居可游的堪輿佳地。近景作平坡雜樹,一派水村風情,加上水中釣艇,這分明取自梅花道人吳鎮《漁父圖》模式,縱一舟以凌浩淼煙波,此樂何及!

此畫繪於日本圓絲絹上,賦色精緻典雅,溫潤如玉,比之紙本所畫更多晶瑩潤澤的透明感,煙嵐浮動,宛如人間仙境。筆法幾乎全用長短批麻皴,豐富靈活,層次鮮明,再加層層苔點,更增蒼鬱氣質。該畫曾由無錫榮氏家族成員榮子浩收藏。榮子浩富收藏,尤喜大千作品,多達數十件精品。

此畫有張大千雙題,一為畫名,一則節錄蘇東坡《煙江迭嶂詩》於畫上,書文俱佳。畫上端鈐「瀟湘畫樓」閑章,說明張大千作此畫時已獲得董源名作《瀟湘圖》,從董源畫中汲取營養作成此圖,此亦足證該畫為大千先生平生合意之作。

1965年作 橫貫公路一景

作者:張大千

尺寸:130*61.5cm

估價:600萬—800萬

拍賣成交價:5218萬港幣

張大千的山水畫並非純綷憑空想像,而是他一生廣泛遊歷之見證。從中國巫峽、巴西五亭湖、遠至瑞士阿爾卑斯山,張大千的作品是他藏著珍貴記憶的個人遊記。儘管長居西方,張大千對祖國的文化和藝術仍然抱有萬分熱情。他在1978年移居之前已多次旅遊台灣,吸引之處為當地相近的文化及分享相同語言和價值觀的朋友。

橫貫公路是五十年代台灣重要的土木工程建設,為當地基建發展的里程碑。公路於1960年春天正式啟用,貫穿台灣東、西兩岸,令鄰近太魯閣峽谷及國家公園實時成為旅遊熱點。張大千應公路建築商的邀請,與當時的妻子第一次參觀橫貫公路便被那裡的景觀吸引著。

回想張大千在橫貫公路的遊歷,友人劉士溱提到:「這是大千先生第一次遊覽橫貫公路。當時由我們邀約同行的,還有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都是大千先生的好朋友。二十多年來,大千先生祇要有空暇的時間,他就常去橫貫公路盤桓幾日。因為他喜歡那裡的壯麗山川,認為此一偉大而神奇的工程與風景,對他的繪畫很有幫助,讓他獲得了許多創作的靈感。我很輕鬆地用四川話與張大師交談,問他『天下景那裡最好?』大千先生毫不猶豫地笑著回答我說:『天下風景,就數這裡最好』。他說『我游遍了世界風景名勝,沒有到這裡來以前,原認為歐洲瑞士的峽谷風景,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可是,瑞士的峽谷風景和這裡比較起來,就有小巫與大巫之別了!像我們這裡如此偉大而漫長的峽谷山川,瑞士峽谷就無法能望其頂背了』。」(張大千先生紀念冊,第367-368頁)

《橫貫公路一景》畫於1965年春天,當時張大千居於巴西。他以記憶繪圖,雖「不必指定其處,但得其性可也」(見畫上題識)。另外,此畫的構圖與古代文人山水畫相似,表達了畫家遠在他方,對家鄉和中國藝術傳統的挂念和渴望。然而,在這復古的外貌中,觀者可看到兩個現代及創新的標記 — 首先是張大千用潑墨潑彩描畫山景、凝造氣氛;另外就是一段段公路的細節,在潑墨不到的地方若隱若現。橫貫公路令張大千能遊覽這平靜、與世隔絕的山川;儘管公路為人造的建設工程,亦無減他對此風景的愛戴。

1950年作 擬唐人秋郊攬轡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00.2*54.3cm

估價:1000萬—1500萬

拍賣成交價:5116萬港幣

註:大千先生畫人馬圖,常謂擬唐人筆,蓋以此題材出自曹霸、韓干最勝。他有謂「畫馬當以唐人為最,蓋於物情、物理、物態三者有得,是以為妙,宋人惟李伯時一人而已,元明以來,殆無作者,無論有清……」其意與本幅所題相若。

惟唐去今渺遠,畫跡傳世幾稀,多出於後人摹本或為偽托。故上窺唐人畫風,往往依據後人之臨本。大千雖謂趙孟俯畫馬「名盛一時,觀其題語,往往自負,以予鄙見,尚是紙上討生活耳。」語中略嫌子昂對馬的實際體會理解未深,惟趙吳興筆下畫馬卻是他取徑追效唐賢的媒介。本幅即屬顯例。

在大千現存的粉本中有〈唐人春郊試馬圖〉,自題曰「此又臨松雪本」,本幅與之相互參照,可知畫中主體人騎即取自趙氏臨本。當然,粉本約出於四十年代中期,畫家技法已臻成熟,統攝諸家技法而成己貌。即使流露松雪翁影響痕迹,但更明顯的是經過濾提煉而演化為自我風格的效果。而他對走獸翎毛題材的處理,非生吞活剝的機械化地臨摹,遠陟流沙,遍踏名山大川所積累的實際體驗,以及著意觀察自然萬物的情態,令其筆下所出遠超過「紙上討生活」。故從粉本所示,早已超脫趙氏技法的局限,而本幅按自我的粉本衍生,已充份體現了畫家對唐人畫馬的理解並重新演繹,此亦為大千仿古臨古卻高於同時代畫家者也!

按粉本題曰「唐人春郊試馬圖」,圖中人騎踱步於草坡上,後有彎溪一曲,右上角弱柳低垂,布局簡潔,僅以疏柳點出時序,故謂「春郊」。本幅襲粉本中主體之人騎造型,惟背景大事增飾,舍垂柳,於坡地上綴以染朱矮樹,從植物顏色自綠轉紅,即顯畫題已改作〈秋郊攬轡〉了!

本幅寫於大千客居印度大吉嶺時期。去國離家,棲寄異鄉,時、地以至人事轉易,身傍熱鬧景象不如往,終日寄情者袛在筆硯矣。無論畫家夫子自道或外界評論,皆以「大吉嶺時期」為其傳統工筆畫風發揮淋漓極致的高峰期。

本幅雖有本可據,但背景增添修飾之繁複幾如再行創作。即使在人騎處理上基本保持原貌,細部如鞍韁以至坐氈上的紋飾圖案都有改動,益趨精緻,復配合諸般礦物顏料的重彩堆疊勾劃,雍容堂皇氣派自生,正是大唐盛世風華再現。畫中背景地面裂出凹陷的縫隙,透過高低,起伏之勢,打破了地貌一望平坦之板滯,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變化,也帶來了貼近自然的效果。

1967年作 紅樹青山

作者:張大千

尺寸:84*129cm

估價:800萬—1000萬

拍賣成交價:5106萬港幣

1967年張大千於在巴西八德園創作此畫。畫面單純潑彩,沒有山、樹木和樓閣修飾,金光樹綠,氣韻獨一無二。張大千視之為得意傑作,長期掛在圓石海灘環蓽庵,以供賞玩。

這畫現為張大千的侄孫子所擁有,他回憶張大千從巴西遷居美國加州卡密爾,再搬到圓石灘,張大千隨身帶著這幅畫。這作品必定掛在客廳,伴著張大千與他的家人,和朋友渡過漫長歲月。張氏對此畫珍而重之,是紀念在巴西八德園時,水流湧入人工湖的情景,寓意財源廣進的吉祥物。1972年張大千把這幅畫送給他的侄孫兒作為成年禮物。

《紅樹青山》作於1967年,張大千正發展其獨特的潑彩、潑墨風格。這創作高峰的形成,一方面由於張大千視力倒退,工筆畫大不如前,未及五十年代前,好學不倦地模仿宋、明、清的力作。潑彩、潑墨的成功,見證張大千致力更新唐代「潑彩」藝術傳統的智慧與熱情,實不應被理解為他晚年的倒退,反而是進入另一境界。張大千在巴西的居所,有一生最大的畫室,製作巨幅表現主義的潑彩、潑墨作品。另外,張大千對西方藝術發展,及西方藏家品味有深入了解,促使他的名聲在同期中國畫家中脫穎而出。《紅樹青山》與當時北美主流藝術主義的畫作,如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和極簡主義,是可以用同套藝術辭彙去形容和欣賞的。

《紅樹青山》營造的抽象畫面。除了幾棵紅樹外,張大千在畫上未有加有小屋等細節,只運用了色彩,並在畫題「丁未九月五亭湖上」。張大千在巴西的「八德園」,建在三十公頃的大片土地上,園中有人工湖收集雨水;湖上有五個涼亭供休憩及避雨之用,故取名為「五亭湖」。張大千常在亭上,觀賞大雨傾盆,以取繪畫靈感。自然那迅速、魔幻的影像,與他於紙上彩墨飛濺,有同曲之妙。張大千運用石青和石綠作為《紅樹青山》的主色,描繪了霧氣覆蓋的五亭湖;又運用大量紅、金兩色於畫的上半部,給秋天的景觀加上光澤和色彩。金色的題字和硃砂的鈐印在黑暗中顯露無遺,為《紅樹青山》加上優美的裝飾。

1948年作 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

作者:張大千

尺寸:196.8*68.6cm

估價:1500萬—2000萬

拍賣成交價:5052萬港幣

如果旅客隨著北路線從印度進入中國,他將經過龜茲、焉耆、吐魯番或于闐,兩條路線都會在中國西北邊疆重鎮敦煌。因為其重要地理位置,敦煌成為了眾多僧侶的聚集之地。附近的洞穴變成僧侶念經,互相討論宗教哲學之地。洞中牆壁成為他們繪畫宗教藝術的媒體,而亦因為特殊天氣因素得以保留至今。唐朝期間佛教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並因為一些唐代君主的贊助而達到一個高峰。佛教發展亦在唐代變得中國化,並反映在敦煌壁畫中。

張大千在1941年前往敦煌學習與及臨摹佛教壁畫,並對其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突破。當他1943年離開敦煌後,他開展了一套嶄新繪畫人物的方法亦因此把自己的人物畫推到了極致。在學習敦煌壁畫的過程,張大千特別留意筆法、用色、畫面里人物衣著與構造,並經過反覆練習提升畫人物畫的技巧。

謝家孝曾寫:「張大千的世界中,敦煌是最重要最輝煌的一章,正如敦煌在文藝歷史中占著高峰地位,敦煌在張大千個人藝術生命中,也是最結實的一環!」

觀音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關於觀音的經卷早在三世紀便已經翻譯成中文,而到五世紀觀音菩薩已經得到廣泛認識。從唐到宋初,觀音仍然是男性形象出現,並經常留有鬍鬚。在八世紀密宗經典傳入中國後才出現白衣女性形象的觀音。

作於1948年,《敦煌莫高窟初唐畫大士像》中展露出張大千的細緻工筆筆法,節奏性的雙鉤與及強烈的色彩。張大千在每一個身體部位,從手、髮型、臉部表情以衣著服飾。大士像修長的手和手指引導觀者到手中的蓮花。雖然歷史準確性對畫家很重要,張大千憑記憶作畫,所以很有可能 包含各種初唐繪畫元素於這幅極具代表性的敦煌初唐大士。

1944年作 番女掣厖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08.6*73cm

估價:720萬—920萬

拍賣成交價:4830萬港幣

此畫中描繪兩位站立的邊疆民族女子、一頭嗅聞地面正欲前行的西藏獒犬以及拉緊成對角線的狗鏈,使畫面極具動感。此外,大千十分考究地描繪了兩名女子袖長過膝、袍長過腳的藏袍,穿時系腰袒右臂。衣領邊、袖口和衣襟外則用細皮毛鑲邊,可能是在喜慶節日時特別講究的穿著。頭戴藏族的「金絲帽」,足踏半尖藏靴,腰系色彩斑斕的圍帶等細節被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顧盼生姿、靈活動人,展現了邊疆少數民族女性的獨特風情,均顯其觀察之細與過人才氣。

1948年作 蛾眉華岩頂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1*78cm

估價:800萬—1000萬

拍賣成交價:4803萬港幣

張大千曾言道:「名山大川熟於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

1939至1946年間,張大千三游蛾嵋山。作於1948年之《蛾眉華岩頂》展現張大千青綠山水之精髓。在敦煌壁畫的影響下,此畫宏大壯偉,布局繁複層深,色調豐厚明艷,感覺富麗堂煌。構圖上以游移視點兼取高遠、平遠和深遠之山勢;山石和樹林的筆法隱隱沴出王蒙與石濤之味道,反映張氏融合前人畫山水所長之能耐。畫面遠近空間的透視及光影明暗效果非凡,恍如親歷其境*使人感覺豁然開朗。此畫既繼承了古代山水名家之精要,又包含著張大千觀察自然的生活體驗,實為他盛年山水之力作。

《峨眉華岩頂》與現藏於波士頓美術館,張大千畫於1953年之《蛾眉山洗象池》極度相似。兩幅畫作無論在構圖、設色及尺寸各方面幾近如出一轍。

1947年作 文會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39*82.5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7151萬人民幣

本幅《文會圖》作於1947年,幅中器物文飾、衣著姿態以及鬚髮眉目,描寫工緻生動,力追中古技法,自多一種唐人風韻。人物神情、動作的刻畫各各宛然,而長幼尊卑、西賓東主則一目了然。背景中各種樹木的安排則似經過精心考慮,與人物皆一一呼應,古松對應操翰長者,而柏樹之類則對應其他各人。同時,為了增強畫幅的動勢並打破構圖上的過於規則,古松頂上的兩枝忽然向右下橫斜,與畫幅下端向左上橫插的樹榦上下呼應,構成一個極為完滿的意象系統。敦煌之行是張大千藝術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他於敦煌獲得的靈感和技法在此後的作品中都有極充分的體現,本幅中人物的衣冠紋飾和布地設色即可窺一斑。儘管全採石青布地,但層次、明暗卻歷歷可見;而人物的開臉亦得敦煌壁畫唐人法之妙。而張大千的題款詩亦別有韻味,它是張大千當時心聲的曲折表露。「高會流連酒百杯,凌雲健筆走風雷。靈珠荊璧俱堪握,不見江山此霸才。」所謂靈珠、荊璧,即靈蛇之珠、荊山之玉,亦即隋珠卞璧;張大千此處直言「俱堪握」,似是言其書畫雙絕,可見自負奇高,幾乎目無餘子。以此對照畫中所寫,則可知張大千是以其中操翰長者自任的。

1961年作 黃山自畫像

作者:張大千

尺寸:192*102cm

估價:800萬—1200萬

拍賣成交價:4658萬人民幣

丁亥(1947年)作 趙大年湖山清夏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30.5*59.6cm

估價:3200萬—4200萬

拍賣成交價:4600萬人民幣

此幅大千雖曰臨,但得趙大年之清潤,而益之以秀麗,已是大千自我風格的極佳體現。大千自題:「董文敏云:大年平遠寫湖天淼茫之意,極不俗,然不耐多皴。雖雲學王維,而維畫正有細皴者,乃於重山迭嶂有之。趙未之能盡其法也。此圖略參維法成之。」此段題跋足見大千在縱觀各家之後的自信,其實此幅大千是在力追古法,試圖以王維筆法彌補趙令穰之不足。大千血戰古人的雄心,於此可見一斑。

自畫像與黑虎

作者:張大千

尺寸:177.5*96.3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4536萬人民幣

張大千先生的父親喜豢養各種動物,而且最愛狗,蓄養最多的時候曾達二十幾頭。因此張氏兄弟們也喜歡動物,不但經常養狗,甚至還養老虎。大千在敦煌時偏愛西藏種長毛、體壯的黑狗,友人送了他兩條,帶到成都伺養,取名為黑虎。後來因為四川天候潮濕,水土不服脫毛病死了。

當大千移居巴西期間,有一次到歐洲旅遊,曾在瑞士買了一頭北歐的體型碩大的聖伯納狗,空運到巴西,當時成為巴西境內第一頭,而名聞全巴西。以後此一犬種在巴西得到推廣,全是大千這一隻狗的子孫,當他移居美國,聖保羅的動物園還收留了此狗及其猿猴。

1969年大千作側立閱卷的白描自畫像,即以此聖伯納狗為前景,站在主人身邊。不久,1970年庚戌新春開歲時,在八德園曾單獨畫此狗印作賀年卡。這一幅畫與上述1969年自畫像的構圖完全一致,連狗的姿態也相同,只是這一次的狗改畫成黑色,也許大千還在懷念他四川時期的西藏狗黑虎吧?並且在畫完人像及黑狗以後,特地用當時他畫山水常用的潑墨、潑彩技法,將背景巧作裝飾,更突顯出主題。然而此畫一直未加款題,但根據同稿另一本的署款是:「蜀人張爰大千筆,己酉嘉平月三巴五亭湖上。開歲庚戌因題此以贈先覺賢婿,爰翁。

1978年作 雲泉古寺

作者:張大千

尺寸:70.9*138.5cm

估價:1800萬—2500萬

拍賣成交價:4444萬港幣

註:大千先生返國定居後,暫居雲河大廈,並覓地建其居所,後得外雙溪處一地,修築「摩耶精舍」,於一九七八年八月落成入住。本幅即甫遷新居時,應台灣企業界巨子、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所請,寫成送贈同屬當地企業界名人許勝發。

畫中見翠嶺碧峰,雲嵐回蕩,白練飛瀉,渾然一體,空靈飄逸,呈氤氳鴻蒙之狀,與下方僅露檐頂之蕭寺,虛實互應,自然天成,無斧鑿痕迹,上鈐「直造古人不到處」印,恰好點出畫境之精微處!

1936年作 金璧雙輝—巫峽清秋

作者:張大千

尺寸:87*48cm

估價:1800萬—2500萬

拍賣成交價:4370萬人民幣

說明:此圖為巫峽秋景,危岩峭壁,山勢險峻,遠山呈褐紅色,船行江中,雲霧繚繞,使觀者如行江中,身臨其境,為巫山險絕而嘆奇。張大千不守陳法,對山水景象的表現的多樣性由此可見。上款永吉即白永吉。

展覽:1.「近現代十五大家名畫展」,台北,羲之堂,2001年11月11日至12月2日。

2.「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時光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舊京和平門外五道廟,有一家飯莊——春華樓(有人把春華樓列為京城「八大樓」之一),北平解放前歇業,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但由於當年文人、畫家多會於此,尤其掌柜白永吉與張大千的關係,留下了一段畫界領袖與餐飲界高手交好的佳話。

張大千是聞名海內外的大畫家自不待言,而白永吉的出名則與張大千密不可分。白永吉曾被譽為「北平第一名廚」,張大千到北平必至春華樓,白永吉以掌柜身份為張大千親手烹調。

張大千是一風流才子,錢到手便揮霍凈盡。他在春華樓大宴賓朋,白永吉不但不收費,有時還要向張大千提供零用錢,按張大千常用的話就是「把幾個銅板」。但是他倆絕不是金錢與酒肉的關係,而是對書畫的共同愛好。張大千曾答應每年給白永吉畫一幅長卷,至於中堂、條幅與扇面更是不在話下。

這段時期也是張大千、于非闇他們交往最密切、在北平畫壇最活躍、最熱鬧的一段時期。那時他們還成立了一個「轉轉會」,共有12人,分別是:溥心畬、張大千、齊白石、陳半丁、俞陛雲、陳寶琛、于非闇、周肇祥、溥雪齋、傅增湘、徐鼐霖、成多祿。這個「轉轉會」類似於「藝術沙龍」的組織形式。他們商定在每個星期日舉行活動,由會員輪流做東,聚會時大家賦詩作畫、鑒賞評論,以此促進彼此間在藝術領域的借鑒和提高。特別是在於非闇寫的《南張北溥》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畫壇上很大的轟動。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其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如一條美不勝收的畫廊。巫峽名勝古迹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此作即為民國時期北平春華樓菜館掌柜、素有「北平第一名廚」的白永吉舊藏。因是畫贈摯友,故極精心。

1936年12月,北方遭災,舊京西郊哀鴻遍地。時有慈善家計畫設粥廠放賬,于非闇為其事奔走,商諸大千先生,兩人即決定舉行畫展義賣成此善舉。《救濟赤貧—張大千、于非闇合作畫展》在京展出三天,「大風堂」門人何海霞、巢章甫等亦出作品參加,展品全部售罄。時著名菜館春華樓掌柜白永吉捐重金以襄善舉,大千先生遂以本幅《巫峽清秋》相贈為報。白永吉有北平第一名廚之稱,大千先生精擅飲食之道,與名廚多有交往。他和京劇泰斗余叔岩愛到春華樓用餐,因白氏廚藝佳,且張羅配菜,所備者他倆無不愜意。故有人以「唱不過余叔岩,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合稱他們為「三絕」!並把它們硬湊一起拍照留念,成「三絕圖」。白永吉甚嗜大千先生畫藝,先生慷慨豪氣,贈書畫以酬其好。

1936年夏,先生在蘇州網師園寫成著名的金碧山水《華山雲海圖》長卷寄贈,上題「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沒骨山。追憶當時情狀寫此,請正」。復題「此卷初師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將軍矣。」此卷沒骨重彩,大青大綠,復施勾金,瑰麗無比,正畫家壯歲精絕之作。白氏與他交誼之深由此可見一二。同年底再贈本幅,設色技法相同,也許白永吉對重彩設色作品情有獨鍾。大千先生的沒骨山水畫約出現於三十年代中期。在這類作品上多有題跋,述及畫家的淵源家數,上溯宋代王詵,甚至遠及楊升和張僧繇。惟上述楊、張兩家,有的作品已湮沒,有的尚無公認可信畫跡傳世。故先生所據者自畫史記錄外,尚參考後人所仿臨者,如董其昌的《峒關蒲雪圖》等,復加己意寫成。本幅未有題其淵源所自,但參見畫家1935年的《巫峽清秋》,同年的《華山雲海》及1938年的《黃山雲海》,採用的應為他所稱的「吾家僧繇法」。

《巫峽清秋》是他筆下常見的題材。以他蜀人寫川中三峽名勝之一,自是駕輕就熟。

若與1935年本相比,基本同出一轍,只是主峰的方向相反而已。本幅的構圖較豐富,層次感強,除雲山飄渺、舟過峽山的主景外,局部細節描寫更見繁密精細,如峽中泉涌,與雲水連成一氣;下方山峽樹叢高低排列參差,反襯出主峰的奇兀突出,氣勢雄渾,成全圖的焦點所在。畫中設色之經營極見用心,充份運用礦物顏料色感厚實耀目的特質,令青綠、白粉、金碧相襯,成色彩艷麗、氣派堂皇而富裝飾性的傑作。更難得者乃畫上三題,標題、詞作以及題贈記錄,鈐印位置疏密布局講究,令全幅作品更見完整。

1941年作 飛天圖

作者:張大千

尺寸:182*94cm

估價:諮詢價

拍賣成交價:4370萬人民幣

眾所周知,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現大多藏於四川博物院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流傳於藝術市場上極少,其中,於敦煌臨摹壁畫期間所作飛天題材的作品更可謂寥若星辰,本幅或為近年來拍賣市場上所僅見,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殊堪珍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收藏鄧公子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十幅書法

TAG:藝術收藏鄧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