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野這一家人的幾張舊照片,講述著……

博野這一家人的幾張舊照片,講述著……

明天1月20日,星期六,不限行

晴 4°到-4°

懷念我的父親

馬建軍

我的父親離開我們將近三十年了。今年是他誕辰九十周年之際,今發此文,以表我們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我的父親馬鴻田,一九二八年元月生於北陶墟村。父親的童年,經歷了家境窘迫的苦難生活。在他10歲時遇上蘆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即,家用拮据一貧如洗。父親不得不跟我奶奶和姑姑投親到蠡縣顏庄村(我父親的姥姥家)艱難度日。

困則思、窮則變。早在抗戰前我爺爺就加入共產黨的地下組織,走上革命道路。博野解放後,我爺爺曾在縣委工作很長的時間。

1939年,我爺爺送我伯父馬鴻軒到阜平,在野戰四縱隊司令部當了八路軍。我參軍前就聽父親講過:抗戰後不久為了糊口,他十多歲就到蠡縣小陳村親戚家幫工,一干就是好多年。

1949年初解放天津的戰役打響後,他在蠡縣參加了支前送糧隊,推獨輪車送小米到天津外圍支援前線。隨著華北的解放,我父親和我還母親在顏庄搭建起新家。雖說土地改革時我們家在顏庄分了房和地,但仍是家徒四壁,好在那時剛剛解放,新家和新中國同步——白手起家,精神上是富有的,新生活的希望是美好的。

在父母的懷抱里

我和二弟建國與父母的合影。一九五六年於蠡縣

新中國之初,農村合作化隨即到來,父親帶一大家人回到北陶墟村。其實,我的出生地也是在顏庄村。1959年父親成了我家的第二代共產黨員。從那年起到1966年,父親在村裡擔任大隊長。父親在任期間主導興辦電力興修水利(打機井)等農業設施的過程,我有較深的記憶。第一次到天津購買變壓器等電器材料前,父親特意從家裡裝了一代玉米到東去公社糧站調換回幾斤糧票。他拿著糧票說,沒有這個到了天津就吃不成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具體情節,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裡。

在北陶墟村,我父親是受人稱讚的名人。除了他當過村幹部外,更多的是他治家管人的嚴厲。我參軍離家時母親就說過:「大兒子逃出去了。」此說顯然是過了些,但在勞動時受父親的訓斥是少不了的,有時甚至也挨過打。

春到江南海北,秋來五穀豐登。

簡陋的房屋,在父親的手裡也能拾掇出農村特有的氣息和雅緻。

父親的有名,還在於他是生產隊里干農活兒的能手。不管耕、耩、鋤、耙,哪一樣農活兒他都是行家。比如耩地,在農村就是最要技術的。耩地的耩子也叫耬,是一件播種農具。它由牲畜或人力牽引,後面有人扶著,下面有能播種兩壟的兩個小犁頭入地,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個活路。它的技術要求是,一要持續輕擺扶手,以保證落種的密度均勻;二要使小犁頭入地深淺一致,以確保種子出苗質量;三要走成直線,出苗時才好看。在地寬壟長的大田作業,確實很少有人能把握好這三個要領。每到春秋兩季播種棉花小麥時,我們生產隊能扶耩子的只有我父親和我本家的木傑叔叔倆人。那時隊里要給他倆每天多記幾分。隊長說:「耩地的活兒把式就得多記分,誰不服就露一手出來比比。」

父親的有名,還在於不管是生產?隊里,還是哪家人戶遇到什麼事,經他調解說合後大家都服。

父親的嚴,讓我處世謹慎規矩;父親的能,使我工作勤奮努力;父親的為人隨和,給我以學習和思考。

從1966年升中學考試後,到1976年7月份在部隊提干——整整十年間,我成長的路都是在父親的影子里走過。他像一個遠距離的老師,時刻在注意著我提醒著我:務必把勤勤懇懇地干好工作,當作自己的本分和出路。也正是遵循了父親的教誨,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步。

全家福

於一九八三年春節。

父親說過的一些農村諺語,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比如:精打細算,細水長流;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以豐年補歉年,莫把歉年當豐年等還有很多。這是我升中學考試後,在生產隊參加勞動時聽到的。我知道,父親是有意識地對我進行農村生存的教育。現在想來,老人家的心思沒有白費,我記住了明白了也用上了。比如,我在連隊當司務長時,堅持精打細算,嚴防大手大腳,把好了連隊各項經費的使用關。一個做法堅持久了,自然形就成了習慣。後來,調動工作後同事們還說我有點小氣呢。一般說來,手頭緊也不是壞事。父親還有一句很特別話,也在我的腦子裡打下了烙印。那就是:有根兒的多栽,有嘴兒的少養。這句話的含義是很清楚的,在北方農村有根兒的除了莊稼和菜蔬就是樹木了。只要把樹種下,它就能生長,樹木生長就意味著財富的儲備和積累。而有嘴兒的,除了雞鴨豬羊外,我理解還包括人,只要嘴一張就要吃東西,就要消耗。如此簡單的道理,在計劃經濟時代管用,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除開專業養殖戶外)還是管用的。只是父親的這句名言,我一直沒有找到出處。想必是父親自己總結出來的,要不就是在那裡聽來的。總之,父親的那些諺語,給我幫助很大。

父母親在成都

一九八七年春節

可是,我父親剛剛63歲,手裡活路放下還沒兩年,他就早早的走了。父親操勞一生,積勞成疾,高血壓、哮喘、肺心病多疾纏身。人說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十歲的老人身體硬朗者多了,就是到八十歲,兒女們也不會說老。不管從哪裡講,父親六十幾歲的人生路,也是太短了……正如古人所說:「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的壽命的長短,在人世間這是最沒法子的事情。

全家福。

於一九八八年夏天

我的父親終生勞作少有閑暇,他秉承勤儉持家勤能補拙的古訓;他經歷了家境貧窮的痛苦生活,他經歷了起家的艱難……一句話,他深知稼穡艱辛,這一切的磨練造就了父親剛毅的性格和練達的人生。

我敬重我的父親,並深深的懷念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野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博野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