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視角和宇宙情懷——科幻片該有的樣子——電影《超時空接觸》

人文視角和宇宙情懷——科幻片該有的樣子——電影《超時空接觸》

如果你眼中的理想科幻是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弗諾文奇的《深淵上的火》,甚至是《星戰》系列電影,這片子恐怕不適合你;如果你是阿瑟克拉克,劉慈欣的鐵粉,喜歡《三體》、克拉克的《太空漫遊》系列、諾蘭的《星際穿越》,這片子絕對會是你的菜(並非是後者比前者好,都是大師經典,只是風格不同)。

電影《超時空接觸》(《Contact》)改編自卡爾.薩根的同名小說(小說的中文譯本垃圾,且連表達都有偏差,更別說信、達、雅,影響小說的質量),電影基本忠實原著,是我眼中科幻片該有的樣子,不靠特效堆積視覺效果,重在故事內核,真正的人文視角和宇宙情懷,在宗教信仰與科學求真中,以宇宙的尺度探討生命的奧義。

幾千年以來,宗教和科學如雙生子一樣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糾纏不清。一般來講,科學是探究真相的最有力工具,科學揭穿了無數被宗教掩蓋的真相,從而造成一種科學與宗教對立的想法。我們仰望星空時,心底升起的敬畏感,究竟是來源於未知宇宙還是信仰?科學自有其無解的問題,彷彿我們的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星系宇宙都有完美的規律可尋(愛因斯坦曾有反對量子力學的著名論斷——上帝不會擲篩子,事實證明他錯了),包括生命本身,彷彿是被精確有序設計。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是世界和物質的本源,天文學目標是世界和宇宙的本源,都是哲學問題,所以才有那麼多偉大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等是有神論者。當科學家解開一個課題時,往往是打開了另一個更大的謎題。既然神是萬能,那他能否造出一塊自己無法搬動的石頭?或者說全知全能者又是來自何方?

女主角艾莉顯然是無神論者科學家,而戀人彭馬是神學家,他們的相愛也映射了科學和宗教的關係。影片中男主女主關於信仰問題曾進行過這樣的對答交鋒:

艾莉:知道奧坎氏剃刀簡化論嗎?

彭馬:不知道。

艾莉:就是說,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確的。想想看,以下兩種情況哪個更有可能——神創造了我們而不給我們任何存在過的證據;還是神根本不存在,我們創造神,好讓我們不感到那麼孤單和渺小?

彭馬:你愛你父親嗎?那麼證明一下。

艾莉:…………

假若不信耶穌就被輕易扣上沒有「信仰」的帽子,那這世界上沒信仰的人太多了。很顯然女主艾莉有自己的信仰,對太空智慧生命執著地聆聽、探尋,事業就是她的信仰。影片對宗教的過於執著是減分項,正如豆瓣網友所言「彭馬對艾莉沒有信仰的指責是狹隘的,從而拖累了整部影片,使其成為美國價值觀的鼓吹手,而不是整個人類仰望星空的憧憬之作。」西方基督教世界正是這種思想模式,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信仰,也正是這靠種模式征服全世界。

片子第一個鏡頭就震撼到我了,從人造衛星的地球視角到八大行星,穿越柯伊博帶,奧爾特星雲,飛躍銀河系獵戶旋臂,再到河外星系……,帶給我們人類自身須彌芥子滄海一粟的滄桑感,故事開頭我們能猜到是和浩瀚宇宙有關的故事。

地外文明的故事恐怕是科幻題材最常見的點子,劉慈欣在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中給出了對費米悖論最完美解釋,但是我們始終對外星人對待人類是善意惡意無從考證,也無法揣測,雖然文明第一要義是生存,宇宙間資源總量不變而文明不斷擴張,這似乎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也許我們需要的生存資源根本不是一類,甚至不生存於同一物理維度!就像鳥類不會和魚類爭奪空間,人類不會和草木爭奪資源。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太空漫遊》系列,對待外星人的視角沒那麼絕望,作為人類社會整體不卑不亢,《你一生的故事》(改編電影是《降臨》),裡面地外文明對待人類更友善。本片中外星人也是友善的,穿越蟲洞的女科學家艾麗來到數十光年外,它們甚至為人類見面準備了我們自身熟悉的環境和外貌,通過提取女主角科學家記憶還原的兒時畫作中夢幻海灘和她已故父親的形象,以便減少不同物種間的疏離感。這情節也是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的情節,與地外文明的會面場景是幻化出的人類的房間,宇航員在哪裡迅速的過完一生經歷生老病死,直到意識(或說靈魂)變為「星孩」,作為超級生命體再次回到地球。

影片中當地外文明最初被發現時,引發的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巨大的社會問題,在人類世界上至政治、軍事、社會領域震蕩巨大:政客為了利益欺騙民眾(話說柯林頓的出鏡讓大家代入感很強好像紀錄片一般);艾麗的導師,把科學界當成職場來混的老科學家,是學術界追求功利的代表;宗教狂熱分子以身殉教來阻止地外探索……在這《三體》其實有更深刻的描寫。

女科學家艾莉當時奮不顧身的投入到危險莫測的星際探索之旅時,對愛人說:「從我能回憶起來的時候我就一直在尋找,一些人類存在的理由,為什麼我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幹什麼?我們是誰?如果這是一個能找出哪怕是一部分答案的機會,我認為這是值得付出生命的,你不覺得么?」我深深被感動了,發自內心的,她能放棄了愛情,事業,甚至不惜生命代價。這個與劉慈欣的《朝聞道》里的那些面對外星文明的地球科學家們何其相似,真箇是古人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真正推動科學家探索未知領域的並非那些崇高的理由,而是這種探索精神,可以描述為對宇宙的敬畏感、對新世界的好奇心,或者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延展自己的願望。仰望宇宙深處的心靈會湧起怎樣的感受,面對四個太陽同耀星空的奇景,女主角艾莉熱淚盈眶、語無倫次,恨自己不是個詩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這一神跡。

正是這種探索精神讓我們祖先智人走出非洲大陸,把文明智慧的火種傳遍世界,直到登上月球,以後目標更是直指星辰大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古本評書水滸傳第四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