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銷售額 180 億的大疆,和它的下一個工業級野望

年銷售額 180 億的大疆,和它的下一個工業級野望

極少公開演講的大疆總裁羅鎮華,首次透露大疆從消費級向工業級無人機市場邁進的完整思考。

從最初的二十幾個人,到現在的 12000 人;從倉庫創業,到全球 7 個國家的 17 間辦公室,遍布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銷售網路,大疆在 2017 年銷售額達到 180 億元。

6 年前,靠賣航模飛控在行業內小有名氣的大疆決定挑戰自己,做一件可能當時並不是很賺錢但更難的事情——消費級無人機。雖然打造 Phantom 一代「吃了很多苦,趟了許多坑」,這也讓它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長成了參天大樹,佔據了全球消費級無人機 70% 以上的市場份額。

近兩年,儘管,消費級無人機公司裁員、轉型消息不斷,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遇冷的觀點多次被提及,大疆還是逆勢保持了 80% 的增速,但與此同時,他們已經開始主動跳出舒適區,將目光瞄向了一個更大的市場和新的挑戰。

1 月 20 日的 GeekPark IF 2018 大會上,幾乎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大疆總裁羅鎮華詳解了大疆的下一個目標——「把消費電子的規格向上,做到工業級。」

羅鎮華解釋說,「要說工業級的爆發增長,至少也是兩三年後的事情。」而大疆是「願意從一個已經做的不錯的舒適區走出來,做困難模式的事情。」

同時,羅鎮華還首次透露了大疆對工業級市場的完整思路:「小型化」、「集群化管理」、「構建開發者生態」,同時也提到了大疆突破工業級之後未來的「T 形」發展結構。

2017 年 8 月,羅鎮華出任大疆公司總裁,負責日常運營及國際業務拓展工作,羅鎮華 2015 年加入大疆,擁有台灣大學工程學士學位和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工程碩士學位,他還曾在蘋果、富士康以及西門子電信等企業工作,研發、銷售、產品崗工作過。

以下是大疆總裁羅鎮華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的演講實錄(經過極客公園編輯):

大疆的創始人汪滔曾把創辦大疆的初心描述為「建立一個創新的烏托邦」,我想,這與「科技主義者」的提法是異曲同工的。

關於極客公園提的「科技主義者」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尊重技術、相信技術的一群人形成一個集體,會釋放出改變社會潮流的力量。我也大膽的為極客公園倡導的「科技主義者」補充兩個提法:尊重奮鬥、回歸常識。

沒有從天而降的高科技,也沒有夸夸其談就能創造的財富,正是真正的科技主義者吃了很多苦,趟了許多坑,才有了中國創新今天的崛起。

被忽視的工業力量

在過去十年,中國的互聯網創新已經得到了全球的認可。但與此同時,中國創新中的工業力量,相對互聯網來說得到的關注要少些。

工業力量是一股隱藏的潮流,會改變商業世界的下一個十年。

大疆是中國工業力量創新發展的縮影。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要從頭說起。大疆從 2006 年成立到現在走過了 11 年,,這不算是很長,但可能還是比大家想像的要久一些。大疆的商業模式很簡單:研發、製造、銷售。

有的朋友和我說,感覺去年無人機市場是不是遇冷了,我們自己的體會是其實還好。畢竟無論是旅遊、戶外運動,還是短視頻、影視泛文娛這些市場對航拍影像的需求,都在爆髮式的增長。市場熱不熱,主要還是看需求。

而與此同時,大家都知道大疆在發力農業、工業等行業應用領域,有的朋友把這解讀為「市場轉移」。

這是一個誤會。毫無疑問,無人機行業應用是個巨大的金礦,但要說爆發增長,至少也是兩三年後的事情。在未來兩三年,無人機企業的主要收入仍然來自 C 端,B 端較少。但使用無人機開拓業務的機構收入水平會有很快的提升,這個趨勢已經可以看見苗頭了。

我們來看大疆的發展歷程。

如果從工業力量的視角去看,大疆是從研發和製造航模規格的產品起步的。在 Remote Control(航模)的規格標準里做到了最好。然後再向上發展,做出了符合消費電子標準的一體化航拍無人機,並衍生出了許多消費電子產品線。

做無人機飛控市場的現在也還有很多,大疆是其中為數不多用更嚴格的規格要求、保證在更大產量下更高的品質和一致性的,這是我們來給自己找苦吃的。造消費電子比造模型難,而且一開始也不一定能掙錢,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所以能下決心、願意從一個已經做的不錯的舒適區走出來,做 hard 模式的事情,這樣的公司很少。

現在大疆對消費級別的產品研發製造都玩的比較成熟了。但我們又給自己找了一個挑戰,把消費電子的規格向上,做到工業級。

把無人機分到工業產品里就叫做工業級了么?我們並不能簡單的這樣做分類。工業規格遠比消費電子規格複雜的多,我們需要更可靠的設計冗餘和性能冗餘。在不同的環境下要做到防水防塵、抗高溫低溫、抗磁等等,還有在具體工業應用中的定製和集成。只有在消費電子這個層次已經做到最穩定成熟了,才能去做這種挑戰。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比較容易理解的產品是路由器,消費級的路由器和企業級的路由器,看上去都是提供 wifi,但製造要求和極端情況下的性能,完全不一樣。無人機也是一樣的。

同樣的,最開始做工業級產品,無論是產品本身的工業規格要求,還是說把無人機產品應用到工業、農業中去,在沒有吃透這個行當之前,也是賺不到錢的。偏偏無人機的行業應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之前完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大疆又給自己找了個苦來吃。

在我們來看,這是一個 T 形的展開,當從飛控升級到消費級再升級到工業級時,我們就可以在工業這裡劃一橫,這是一個無限寬廣的領域。

大家在入場的時候可能看到了大疆的暖場視頻。不知道有沒有在場的朋友覺得很奇怪,以前看到大疆的視頻,大多數都是航拍、影視劇現場、好萊塢什麼的。為什麼今天這個視頻里的內容完全換了場合,出現的機型也有些陌生。其實我們是專門製作了這個視頻,把無人機已經在行業中應用一些場景給大家介紹一下,包括長焦端的遠程巡檢、3D 建模、測繪、野外救援、能源工程服務、農業服務、建築工程服務等等。

從造容易的、簡單的產品,到製造有技術含量的、大批量的產品,到現在國家倡導的高端製造、精密製造。這是大疆走過的路徑。其實也是中國製造、中國創新崛起的縮影。

通常來說,從更高維度的技術和市場向更低維度發展會容易一些,反過來是很難的。但這可能就是中國創新的基因和奮鬥動力:從更低級別的技術和產品做起,做到一定的技術成熟度後橫向拓展,形成不同的具體產品解決不同的市場需求。

這會與互聯網科技的創新邏輯很不一樣。在成熟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上,速度就是效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打下了流量的基礎,後面做加法,賺錢就會很容易。但在工業力量的發展中,速度和效率往往是兩碼事,世界上暫時還不存在的技術、暫時還沒出現的產品,不是一味加速就能做出來的。還要考慮成本,企業研發和製造的成本、消費者消費這項技術所能承擔的成本等等。但是穩步做到 T 字的這個結合點,可以橫向拓展的時候,工業力量帶來的新市場體量是巨大的。其中蘊含的商業機會,可能會比之前十年互聯網創造的奇蹟更大。

大疆這 11 年的成長,證明了尊重工業能力發展規律的重要性。不急於找風口,厚積薄發,是能夠成功的。

其實,中國近年來在國際上引以為豪的高鐵、大飛機、建築工程等項目的成功,也多少蘊含了這種 T 型向上的工業能力的規律。無論是在 CES 還是其他的科技展會,相信大家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在回歸製造業,我想,這是從 2018 年開始,工業力量走向前台的一種體現。

在工業力量走向前台的過程中,大疆的技術、大疆的經驗是能夠幫上不少忙的。工業能力的下一步發展,需要大疆。

無人機「工業應用」的三個機會趨勢一:小型化

在大家印象中,大疆在把消費級航拍無人機越做越小,但在工業領域的無人機都是巨大無比的。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除了農業無人機本身就需要載重,其他非載重的行業都希望無人機能越做越小。一方面是方便執行任務,另一方面也希望降低成本。

這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其實把無人機做大有一個好處,可以更從容的設置性能冗餘,比如八軸的無人機,可以保證斷掉一個槳的時候,無人機仍能保持姿態正常執行任務。在實驗室里我們甚至可以剪掉三個槳,但無人機利用自旋也能保證不掉下來。

大型無人機也更容易勝任苛刻挑戰,可能有朋友看過去年 CCTV  直播怒江架設高壓電纜的節目,執行跨江牽線任務時,用的就是大疆 M600 pro。其實電纜的牽引繩並不算重,飛過幾千米的距離把線牽過去,這聽上去也不難,但要在高海拔、高寒、強風、強磁的環境下安全、精準的完成任務,當時只有這款大型無人機能做到。在目前技術條件下,用小型四軸飛行器是很難做到的。

如果要把 Phantom 甚至是 Mavic 這樣的四軸飛行器做到工業級的三防、抗磁、高可靠性,不要說執行怒江這個任務了,就是尋常的工業環境都有非常大的挑戰。

但是我們也覺得,這個挑戰大疆必須迎難而上。在兩年前,我們其實也不知道具備完整飛控性能、拍攝 4K 視頻的航拍無人機到底能做多小,最後我們做出了 Mavic Pro,目前,這是全球銷量第一的無人機產品。而且這不是終點,我們仍在探索,怎麼把更強大的航拍性能做到更小的摺疊機身里,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那麼,符合工業規格要求、足夠安全可靠、能圓滿為工業提升效率的無人機,到底能做多小?現在我們是不知道的,但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是大疆的使命。相信大疆在小型化上的探索,會給整個機器人行業帶來不少新的啟發與商業機會。

趨勢二:集群化管理

這是一個大疆在探索的全新領域。無人機行業應用中與消費領域有一個很大區別,企業並不是直接面對客戶,這中間需要第三方的執行機構,用大疆的技術、產品來定製他們客戶需要的服務。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需求:如何管理無人機團隊。

我相信這個需求在機器人領域也會很快浮現出來。機器人集群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學科,但集群技術實現後,對於工業和商業客戶來說,如何管理,如何讓機器與人,是一個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大疆已經推出了 FightHub「司空」管理平台,讓多台無人機採集的數據流可以實時匯總到團隊任務管理者這裡。管理者可以實時獲得圖像數據、飛行數據,這就把任務管理、數據採集、決策執行的複雜流程打通了。

趨勢三:開發者生態

剛才視頻里提到了無人機服務商和飛行團隊,這裡面也有開發者的影子。第三方開發者利用大疆的軟體、硬體、開放平台來設計程序,完成他們的任務,解決客戶的問題。

無人機開發者,或者說機器人開發者,其實是下一波價值巨大的創業機會所在。這會與蘋果 Apple Store 的開發者生態稍稍有些不同,無人機、機器人領域的開發者生來就是服務於商業領域的。

去年,這個生態發展的很快。目前大疆在全球有近十萬開發者,2017 年他們總共提交了三萬多個 SDK 應用,最受歡迎的一個 SDK 應用被安裝了 300 萬次。

這些應用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個利用無人機來執行商業或工業任務的服務機構或者公司。他們開發了適用於自己任務的應用,讓大疆的無人機等產品成為開創事業的利器。

之前我講過我們做農業植保機的觀點:這個領域裡,無人機企業不應該是主角,主角是植保隊。其實植保隊,也是一種無人機服務商和飛行團隊。同樣的道理,一些大型公司也會設置相應的開發者部門來滿足自己在工業應用上的需要,他們會是主角。

去年我看到過一個 GE 通用電氣的廣告視頻,裡面介紹的其實就是他們的無人機部門利用大疆的無人機產品改造、開發成他們所需要的更強大的工具。我想,這是非常清晰的趨勢了。這說明我們摸索了三四年的生態發展方向是對的。但未來還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能不能滿足這些開發者或者無人機服務商的需求?能不能滿足終端的客戶的需要?

對於機器人行業或者工業 4.0,道理都是通用的。這些趨勢方向上的技術難題首先會被科研力量集中突破,這個過程中也會帶來許多可以商業化的產品,改變信息世界。我們說改變信息世界,這個過程中,工業現實和互聯網數據兩個方面都會被影響。

演講前我和張鵬先生交流,他提出了兩個概念「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這兩個世界的科技能力都在不斷創新發展。大疆可能更關注原子世界的工業能力,但另一方面互聯網這個比特世界的創新和變革更加直觀。

而現在這個節點,兩個世界的融合已經很明顯了,未來的技術創新都要求既能改造原子世界,又有駕馭比特世界。這確實對當下的科技從業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要應對這些挑戰,其實需要的是學科能力的交叉、實驗實踐能力的交叉。有不少非常聰明的研發人員,面對這些挑戰產生了畏難情緒,急流勇退,離開科技行業,做一些小生意——當然,對他們個人來說,過更輕鬆的生活也不是壞。,可總體上,科技行業仍然是一個時刻在爆發改變世界機會的應許之地,許多人才的離開對行業來說是非常可惜的。

這又要說到與張鵬先生的交流。他和我說,技術主義者應該加入一些同時兼具改造兩種世界能力的公司,參與到工業力量與互聯網力量的融合中,才可以在找到自己新的奮鬥目標,做出新的成就。我聽他說完我感到很高興,我說「對啊,大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啊!」

其實大疆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立足於交叉學科的科技公司。

我們做多種演算法,也做嵌入式開發、做結構、做工業設計和製造工藝。這麼多年來,越來越多不同學術背景的工程師加入,更多的學科交叉進來,形成技術突破,然後把技術深化,做出滿足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體驗的產品。這是大疆一直以來都在堅持的企業發展戰略。

未來,我們認為有更廣泛的人才加入大疆,一起交叉協作,對於這個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融合的時代,是非常有意義的。電子、通信、自動化控制是大疆傳統的強項,機器視覺方面大疆的人才儲備也很厲害。但這並不意味著大疆只瞄準這方面人才。更大範圍的,比如在互聯網領域的人才與高手,或在製造業、農業、能源行業有研究的人才,我們也非常歡迎。

其實很多人會問,大疆招人到底有什麼標準。我會說,大疆員工平均年齡27歲,我這個年齡是拖後腿的。大家都是年輕人。所以大疆最關注的不是人才的資歷、不是學歷,而是一個人有沒有真知灼見,遇到問題能不能積極思考,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我們相信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去實現自己目標的人,一定會有合適的舞台做出一番成就,歡迎加入大疆。

編輯:王偉、周小丹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本文來自極客公園,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中國製造在世界處於什麼位置?工信部部長講話透露玄機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