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太極拳推手與站樁的三個關係

太極拳推手與站樁的三個關係

陳式太極拳必須經過三個階段三種勁別以及在不同階段相應採取的三種演練方法和科學原理。陳氏太極拳館認為太極拳架訓練方法在太極拳推手功夫層次的訓練過程,太極站樁起重要作用。太極拳推手具體指初學者招熟階段以套路為主的明勁的演練方法,太極推手懂勁階段以氣催形暗勁的演練方法和神明階段靈勁的演練方法三個部分。

大多太極拳愛好者練拳不站樁,其實站樁是太極拳功夫的重要組成部份,既養生又出功夫。傳統太極拳的技法是通過推手練習來掌握的。在練習的過程中,初學者必須掌握四種勁,這四種勁分別為黏勁、走勁、引勁和拿勁。從技擊的角度講,四種勁又可以概括為兩種類型:化勁和發勁。黏勁和走勁屬於化勁;引勁和拿勁屬於發勁。在清代太極拳秘譜中有"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樁"一節,說練守中土,練中定勁的重要,"所難中土不離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太極"八卦九宮樁"譜中說"樁原為練靜力,必須靜中寓動。靜為太極拳之體,動為太極拳之用",陳式太極拳館從多年練拳、教拳的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太極站樁,站樁對太極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簡單介紹太極拳的基本樁式。

第一個關係,也就是第一階段,或「下乘」功夫,主要體現在「招熟」。就是在掌握太極拳推手基本要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和運用太極拳推手的各種「招法」。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包含某種「招式」,明確理解動作的用法就叫「拆招」。其次在推手的各個階段,最好多找一些水平比自己高的老師或拳友進行推手、接手訓 練,但不要計較勝負,相反應在推手中盡量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使自己的功夫更上一層樓。招法的種類很多,變化無窮,學習太極拳推手,要從一招一式開始,而招法運用,貫穿著聽,拿,發各種要領,明此便可逐漸了解太極拳的技擊特點。太極推手是訓練習者掌握太極拳實戰技巧的重要階段,是介於盤架與技擊之間的一個重要階段,其素養來源於盤架與基本功訓練,必須在具備一定的太極拳基本素養之 後方可習練推手,是從知勁到懂勁的必經之路。 當今世傳太極拳推手一般遵循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堋大捋推手和亂插花訓練程序。在形式化推手訓練中,太極站樁可使初學者掌握一些推手的基本訓練程序及一些推手攻防轉換要旨,形式化的東西使初學者有路可循,並能從中體認前人經驗來驗證自身所學,但這絕非太極推手的本質。推手作為對抗性的攻防技擊訓練,務必手法、身法、步法於攻防轉換中靈活變化、不拘一格,它沒有任何人為的形式化的東西。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能做到不丟不頂,隨屈就伸,太極站樁柔化能力逐漸提高,亦可具備一定的技擊能力,這樣的太極拳推手人才還不少。作為推手練習的初學者,在這四種勁中,首先應掌握黏勁。在一定的觸覺應變能力及雄厚的內力保障下,才能使推手水平有質的飛躍。推手的目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無非知勁懂勁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固定程序,拘泥於形式,為推手而推手則未免捨本逐末,習練起來也會情趣全無,畢竟推手是直接服務於技擊的,切不可將健身推手及競技推手與真正傳統的技擊推手混為一談。所謂黏勁,即常說的「不丟」。太極拳預備式即為無極樁。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寫到「立定時,頭宜正直,意含頂勁,兩眼平視,含胸拔背……守我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又說「人皆於此勢易而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與對方交手時,招式千變萬化,但有一點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這就要求使用黏勁,黏住對方的皮膚,體會對方勁的走向和強弱。這也叫聽勁和懂勁。拳譜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掌握黏勁,要在平時的推手練習中細心體會。做到不頂勁,不丟勁,不讓先,不落後,靜心以求同步,這是感覺雙方勁力消長變化的高級知覺運動。需要指出的是,推手距技擊還有一定距離,推手並不等於技擊,盤架為體,技擊為用;有體無用弊在無變化,有用無體弊在無根本,只有體用二者有效結合,才能不失推手的意義。正說明此式的重要,應該單練,細心體會虛領頂勁、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氣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後吸,呼氣時想松,自頸、肩、背、腰、胯節節下松,直到腳掌。吸時心靜,含胸拔背,節節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練習上下之圈,以練松沉為主。太極站樁練習者務求兩臂放鬆,周身綿軟,不用力,求輕靈,通過長時間的磨鍊,去掉身上的強硬、拙力,化僵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這樣就能輕靈奇巧,內勁暗藏,相隨不悖,對彼方的勁道了如指掌。因此,做到「不用力」幾字最難。很多練習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喜歡用蠻力,不能做到捨己從人,如果遇到對方力大於己,便敗下陣來,這和太極拳要求的四兩拔千斤相去甚遠。所以練習黏勁,除了勤習不輟,還要用心參悟。練拳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

第二個關係,也就是第二階段,即「中乘」功夫,主要體現在「懂勁」。就在「招熟」的基礎上,逐漸了解太極拳推手的「勁法」。由起勢,雙手提至胸前抱球,掌高與胸平齊,如抱氣球,五指鬆開,大指指天,沉肩垂肘,空腋窩。此式主要練撐抱勁,三分撐開意,七分摟抱勁。呼為合、為松,好像氣球癟了,自己變小了。太極站樁走勁的道理也是這樣,對方大力襲來,如果硬頂,勢必有受傷的危險。倘若把對方的勁引向一邊,則對方的勁力必然落空,我則可以乘虛出擊,事半功倍。因此拳譜上有「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雙方使勁硬頂,就是雙重,這是我們太極拳練習者要竭力避免的。走勁練習的最高境界,應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稍微有一點勁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練習走勁的關鍵在於學會用腰。吸為開、為掤,好像氣球向四周漲大。化勁中的另一種勁叫走勁。所謂走勁,即「不頂」。在對抗中,一旦感覺到對方使蠻勁向我逼迫過來,千萬不可硬頂,而是應該順著對方勁道的方向,把他的勁引到另一邊去。打個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洶湧襲來,光靠築壩抵擋,畢竟不是良策。但是如果採用疏導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處,便可起到長久的緩解作用。這是太極站樁所謂的勁法,不光指棚,擠,捋,按,諸勁,而且綜合其他要領,如聽勁,化勁,黏勁,發勁,以及「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整體勁,加之陰陽,剛柔,虛實,動靜,開合,進退,黏走,蓄髮,曲直,屈伸等一系列對立關係,從而把「招法」融化於「勁法」之中。「懂勁」不能認為全是一種力量所在,而是對太極拳中勁的理解和運用。除練開合撐抱外,再將無極式的升降練習加入,即呼氣時下沉,節節貫串往下松,狀如沉入海底深處,吸氣時含胸拔背,虛頂頂勁想像自己從水底上浮,飄上天空,直上九宵。這樣太極樁一個式子可將無極樁包涵在內。拳論曰:「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只有達到「懂勁」之時,明白陰陽相剋之理,剛柔變化之妙,才能真正知道什麼叫「太極」或太極站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前輩對太極拳技擊實戰高速度特徵的體認值得後輩深思,無論何派高妙武功,沒有經過「快」的訓練就很難在實戰中發揮其應有的威力。 太極拳推手訓練必須遵循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忌拔苗助長,為推手而推手。為了參加推手競技比賽,有些人沒有任何太極基礎,或臨時學了一套拳架,就直接練推手,其本身就失去了太極拳的真正內涵。單一的推手無關拳法、無關實戰,喪失了推手作為聯接拳法與實戰的重要紐帶的存在意義。達此境界,就意不在「招」,也就是「無招勝有招」。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鬆。垂直中正,則易轉動;拉長放鬆,則不易受力。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太極站樁「虛領頂頸」,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如放鬆拉長。這種「無」不是空無,而是更高層次的「有」,是「無窮無盡」,萬法歸一。可惜,到這個階段的人並不多。

第三個關係,也就是第三階段,既「上乘」功夫,主要體現為「神明」。前賢雲,:不知挨打之味,如何領會打人之味。們在推手時 必須進行各種條件下的針對訓練,才更有利於太極拳技擊水平的提高。如太極拳論所言:彼不動,我不動; 彼欲動,我先動。就是在「懂勁」的基礎上,繼續提練深造,至「登峰造極」地步,太極拳推手到「上乘」功夫,即為「體以神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太極實戰中絕非越慢越好,而是快慢相間。社會上有種「練慢快用」的說法:平時練太極拳越慢越好,練時慢,用時自然就快。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平時不練快,用時根本就快不起來,將難以適應對方快速的變化,只會在真實的對敵實戰中落敗。有些太極名家在實戰中,自己的手腳尚未啟動,對方的拳腳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還沒反應過來。在太極站樁化勁中,黏勁是走勁的基礎,走勁是黏勁的目的。所以說速度訓練在傳統太極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陳氏太極拳名師陳復元云:「練太極拳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慢 不宜痴呆;第二步,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快後復緩。」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實戰技擊中,面對風格各異的不同流派武功,一位真正的太極名師會展現出真正的技擊特點。要適應對方急風暴雨、風雷 電掣般的攻擊,必須你快我更快,對方不可能與你慢悠悠比劃玩耍。黏勁是感受對方的勁道,為走勁做準備。走勁又是為發勁打基礎。如果說化勁是採用逆來順受的辦法,引人入彀,那麼發勁則是後發制人。引勁的動作是圓弧形,隨機應變,講求一個「順」字。站樁要松隨,切忌刻意追求,萬萬不可用力用勁。要有「心如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的洒脫意境,懵懵憧憧,如夢如幻,讓思想飛越太空,這樣來養神、養氣,久而久之,自然可得內氣,產生內勁,自己會感到有一種生生不已,欲罷不能的奇妙感受,這時就領悟了站樁的奧秘,會有氣若長虹猶貫日,欲將宇宙抱懷中的豪邁情懷。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高速度、高力度、多變化的嚴格訓練,才能使你長期積累的各項太極素養能夠淋漓盡致地 發揮,從而坦然的面對各派拳家。《用武要言》云:「心如火藥手似彈,靈機一動鳥彈飛;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威。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和眸;在盤架時知己之勁,在推手千變萬化的各種情況下明自身之勁,懂他人之勁才能做到知勁懂勁,越練越精。 同時真正的太極傳統技擊推手訓練是沒有繁瑣花哨的東西的,以廣州市陳氏太極拳館多年來太極站樁武學修練的體會而言,應著重進行喂勁與變勁的訓練,才能更好的學習與提高太極拳知勁懂勁的功夫。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對方勁道既然已經被我化去,那麼制敵之時,只要順其自然即可。我順人背,對方縱有千斤之力,也使不出來,這就是太極拳的奧妙之處。引勁後對方失去主宰,我便以拿勁克敵。拿人須拿關節部位,如指、腕、掌、肘、肩等處。拿勁非常重要,只有拿得准,才能發得狠。發人不準,原因多半是引勁不合,或者拿勁不準。太極拳拿與發有極密切的關係。陳照奎先生曾經指出,發人的方向、時機都很重要,如果能做到時機得當,方向不誤,則發人如彈丸脫手,拋之即出,渾身各部位皆可發人。表現為自然而然,隨機應變。人不知陳氏太極拳館,陳氏太極拳獨知人,立不現架,打不露形。渾身無處不太極,挨到何處何處發。可惜能達到這樣境界的人更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賢 的精彩文章:

傳統武術如何實戰

TAG:阿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