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李白同時代 四十歲還在蹭飯吃 他憑什麼成為人生贏家

與李白同時代 四十歲還在蹭飯吃 他憑什麼成為人生贏家

1271年前,一個風雪交加的寒冬,河南睢陽,兩位摯友,在經過短暫的相聚之後,又要分別了。

其中一位名叫董庭蘭,當時的樂壇名流,娛樂界明星。然而,他似乎有點憂愁,不只是為了眼前的別離,也為了自己的前程。

風大雪大,人生前程何處,董先生正在迷茫之際,給他送行的朋友送給他兩句話:不要擔心前面的人生路途上沒有知己,你人脈辣么廣,肯定能成為人生贏家。

這幾句寫成詩就是: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別董庭蘭的那位,就叫高適。

董庭蘭,在詩的題目里,就叫董大,這首詩名為「別董大」。

高適在凜冽的風雪中,給似乎有點落魄的朋友煲了這碗熱氣騰騰的雞湯。

其實,董大的人生一直很成功,他似乎用不著這碗雞湯。

相反的是,送這碗雞湯的高適,卻正處於最需要最需要雞湯撫慰的低谷階段。

送別董大的那一年,是公元747年,高適43歲。

李白43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

王維43歲的時候,已經是他考上狀元之後的第十三個年頭了。

而高適43歲的時候,還在問著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他遊盪在中原,四處蹭飯吃,「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

他的祖父是將軍,他的父親也是廣東地方官,門第不低,官N代。然而,到他的時候,居然開始乞討了。出生河北的他,自小跟著父親在廣東,就在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父親死了!

他也曾和大V李白同框,在送別董庭蘭的前三年,他和李白同游,同行的還有杜甫,他和李白好到同一床被子睡,你牽著我的手,我拉著你的袖,「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

高適有知己,卻沒有前程。

天下人也認識他,卻沒有什麼用。

李白名氣很大,卻跟他高適沒什麼關係。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其說是送給董庭蘭的,不如說是高適送給自己的。

43歲的高適,什麼也沒有,如果說有什麼,那就是有奮鬥的姿勢。

高適堅持不懈地參加科舉考試,那是他人生唯一的出路。苦熬之後,人生前方那緊閉的兩扇大門,終於透出一絲絲光明。

高適金榜題名了。

那一年,高適五十歲。

那是公元753年,大唐王朝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再過兩年,就是安史之亂。

人生的好轉並不等於逆轉,中進士就牛掰了嗎?進入體制,成為一名小吏,比在體制外更不開心。

上班不開心,要看上級的臉色,還要跟著一起欺負老百姓,「迎拜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下班也不開心,「歸來向家問妻子,居家皆笑今如此」,家裡人說他活該。

他想升職,有什麼途徑呢?對了他也算是詩壇大V,借這個名聲升職總可以吧。

然而,有一個人對他說沒門。

這個人是李林甫。

李林甫還對杜甫說過沒門。

這個時期的高適,前路在哪裡?知己在哪裡?

既然朝廷不懂我,那我還是辭職吧。

高適辭職了,又跑出去窮游,游著游著,他碰上了人生第一個管用的知己。

這個知己名叫哥舒翰,當時大唐第一名將。

哥舒翰是高適生命中的貴人,哥舒翰雖不怎麼懂詩,然而他懂高適的才華,也願意用高適的才華,他不僅將高適提為機要秘書,還毫不吝嗇地在唐玄宗面前誇高適的才能,「充(哥舒)翰府掌書記,從翰入朝,盛稱之於上前」。

唐玄宗可能是從哥舒翰口中第一次聽到高適的名字吧,他對哥舒翰說,此人這麼有才,那你就好好用著吧。

高適的職場生涯,開始熠熠生輝。

然而,熠熠生輝沒多久,大唐帝國的災難來了。

安史之亂來了!

誰去平叛?當然是第一名將哥舒翰,這個一桿鐵槍橫掃天下,曾經兵進青海收復天下第一難關——石堡——的名將,在王朝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難時刻,又挺槍上陣了。

然而,哥舒翰哭了,在帶著大軍從潼關出發之際,哥舒翰和三軍將士哭得淚人兒似的。

潼關歷來易守難攻,最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死守潼關,以逸待勞,而不是選擇在這個時候主動和殺氣騰騰的敵軍正面交戰。

此去幾乎等於送死。

而高適也是這哭得淚人兒一般當中的一員。他當時跟隨哥舒翰出征,官職是監察御史。

人生剛剛出現一線光亮,又要熄滅了。

果然不出所料,哥舒翰大軍慘敗,當時已經中風坐著輪椅的哥舒翰被俘虜,後來又被殺。

高適有點背運,好不容易找著個能改變自己命運的知己,命運卻被一場大敗仗撕得粉碎,理想就要隨風而去了。

然而,高適有一點做對了。

他跑得快,而且跑對了方向。

五十二歲的高適,體力還不錯,在亂軍之中跑掉了,但逃跑不等於逃避,你得跟著組織的方向跑。

李白朝著南方跑,帶著家眷,而高適獨自朝著大唐朝廷撤退的方向追趕,此時杜甫也和他在同一條路徑上,李白和高適是背向而行,而杜甫和高適則是數學裡的相遇問題。

杜甫和高適沒有相遇,他運氣不好,被叛軍活捉,關在長安,於是寫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在他官小,名氣小,沒有引起注意,沒多久就跑了。

還有王維,富貴纏身,跑不動了,被逮。

而高適的運氣相對好一點,他從駱谷往西邊跑,日夜兼程,終於追上了正在逃命的唐玄宗。

見到唐玄宗,高適同學不是痛哭,也不是吐槽,而是冷靜地總結了經驗教訓,顯示自己的政治軍事理論水平。

他認為哥舒翰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其身體狀況不佳,頭腦不太清醒,「疾病沉頓,智力將竭」。

然後,他沒忘記幫助唐王朝肅清楊國忠的有害殘餘影響呢,他大義凜然地鞭屍楊國忠:這個大唐王朝的兩面人,昏招連出,強迫哥舒翰主動出擊,犯了戰略戰術上的致命錯誤。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提醒唐玄宗:我曾經和楊國忠據理力爭,可惜不被採納,「臣與楊國忠爭,終不見納」。

當時,朝廷的倒霉事夠多的了,吐槽在這個時候不合適,大唐王朝需要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建議。

別忘了,高適是將門出身,在邊關混過,他的血液里跳動著軍人的靈魂。

高適果然提出了良好的建議,他照顧皇帝的面子:陛下您這次撤退是正確的,就好像一個人遇到有毒之蜂,先避開一下,這不丟臉,有一種撤退就叫前進,說的就是陛下您,「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

滿滿的正能量,對當時處於敗局的唐朝確實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當時人心混亂,隊伍不好帶,高適一來,隊伍又好帶了。

哪個領導不喜歡正能量?當年有哥舒翰的推薦墊底,加上眼前非凡的表現,唐玄宗給高適的政治表現打了個滿分,這樣給評語:

「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贍文雅之才。長策遠圖,可雲大體」,說他既有真實才幹,又有文學素養,懂得大體,有長遠目光。

從這一次會面開始,高適開始轉身,從詩壇轉向政界。

高適遇到了人生第二個管用的知己:唐玄宗。

人生的際遇,就是數學上的相遇問題,而作為一介屌絲,要遇到知己,你就要跑得快,跑得到位。

高適當官不如意,扔了烏紗帽跑了,結果在河西遇到哥舒翰。

遇到戰敗,在亂軍之中跑了,結果在西南遇到唐玄宗。

相遇,其實也是追及,跑快一點,才追及到知己,追及到機會。

還有一點,要有專業。

高適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確實有金剛鑽,因此他敢攬瓷器活,安史之亂這個瓷器可不是那麼好攬的。

唐王朝真的給了他瓷器活。

為了應對安史之亂,唐玄宗將自己的兒子一個個分出去當戰區司令,以保住李家江山。

高適跳出來說:NO。

朝廷想靠皇子分憂,結果卻是孵化新的叛軍。

沒多久,永王李璘在江淮造反的事實,為高適的政治眼光做了一個最好的證明。

既然有叛亂,就得平叛,平叛這個瓷器活誰去攬?

高適又跳出來說:我去。

當時的皇帝是李亨,也就是唐肅宗,他擢升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負責討伐李璘,平定江淮。

而此時的李白,和高適走了一個相反方向:他投靠了李璘。

這一對曾經同被而眠,攜手而行的基友,從此分道揚鑣,成為敵我。

結局是:唐朝勝,永王敗。

高適成為徹底的大贏家。

而李白,輸得乾乾淨淨。

同一件事情,高適的做法是畫龍點睛,李白的做法卻是畫蛇添足。

他們的區別,在於政治素養。李白沒有這個素養,卻還是要往這個上面湊,一湊就幾乎是粉身碎骨。

高適有這個素養,一湊上去就如魚得水,輝煌騰達。

人生的路線,其實也就是一條專業路線。

等高適的專業人生路線,和李白的非專業人生路線,再度交叉的時候,畫面是這樣的:高適奉命逮捕李白。

李白轉型失敗,高適轉型成功,再次相遇,已經是文藝男和政治男的區別。

文藝男寫信向政治男求救,政治男不回。

文藝男的妻子登門求救,政治男閉門。

幾經周折,多少眼淚,李白總算得到赦免,免於死罪,免於流放,「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那種輕快,就是這個時期寫下來的。

而這一切,都和高適無關了。

就好像當年李白的紅,和高適的前途無關。

高適堅持扮演政治男的角色,走政治男的人生路線,不再有回頭。

就世俗人生的遭際而言,高適明顯是一個贏家,不能說他贏了李白,但是他贏了自己,為詩人的世俗待遇爭了一口氣。

史書上這麼記載:「而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他是唐朝詩人中的一個異類,一朵奇葩,官兒做得最大,仕途最順利。

或許有人說:詩人張九齡不是宰相嗎?

錯,張九齡首先是政治人物,然後才是詩人。

高適的存在,除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碗雞湯,除了雄起悲壯的邊塞詩,他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告訴天下人:原來,詩人也可以有世俗意義上的幸福。

而這份幸福,是用抱負和專業換來的。抱負決定了他能在敗軍之際挺身走險,不是自己逃命,而是跟著組織走;專業決定了他能在關鍵的時刻提出關鍵的點子。

你給一個王朝多少實質意義上的幫助,這個王朝才給你多少實質意義上的物質幸福。儘管這個公式未必經常有效,但還是存在的。

唐王朝陷入混亂的時候,需要的不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也不是「三吏」和「三別」,需要的是王霸大略,兵法對策。

高適正好提供了這個。

當我們今天吟詠這首別董大的時候,或許會明白更多的人生套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備我祖 的精彩文章:

TAG:劉備我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