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居易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都在這首《望月有感》中

白居易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都在這首《望月有感》中

白居易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的時候,與自己眾多的親人離散,同時當時的時局非常混亂,戰事十分吃緊。我們知道,這一階段的唐朝飽受戰亂的侵襲。前一年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去之後他的部下發動叛亂,接著中州、光周、蔡州等州的節度使吳少誠又悍然發動叛亂,嚴重威脅當時的社會安全與穩定。唐朝朝廷派遣了十幾路軍隊前去鎮壓,而且這些戰鬥都發生在河南境內,都發生在他和他親人所在的地方。這在很大程度上都使得他的親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一生同情人民疾苦的白居易來說都是給其的巨大痛苦,他在《觀刈麥》曾經寫到「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這其中細緻的白描充分表達了對辛苦勞作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這裡, 作者所流露出的是對於自己親人的無限思念與牽掛。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 白居易 《望月有感》

風塵僕僕,旅人匆匆,那種始終找不到自己親人的感覺是多麼焦灼!剛一入題,作者就交代了自己的身世情況,「時難年荒」點明了當時情勢的混亂與人世的淺薄。流年之時,多少惆悵的感覺佔據著心頭,滿溢在心間。「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反映了當時人煙寥落,骨肉分離,原本應該是生產勞作非常豐富的田園如今也變得非常蕭條冷落,人民逐漸失去了生活依大雁靠。同時因為連綿不斷的戰亂,導致人民民不聊生的境況。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寫著一段時內心的失落與凄涼。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這裡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寫現在與親人離散的自己如同是形單影隻的大雁一樣,孤獨地徘徊著,踟躕著,無言之中多少寂寞與孤獨,同時同根兄弟如今「動如參與商」,分隔兩地,許久未見,在現實如鐵一般的冷酷殘忍中漸漸將兄弟的友情冷卻擱置,這在當時那個信息傳遞不夠便捷的時代里,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十分難以接受的。杜甫曾經就寫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見當時處於戰亂時期,一份傳遞親人信息的家書是多麼重要。

最後一句「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作者發出了自己深沉的感慨,白居易發揮想像,揣摩當時自己分隔在五處的親人也在仰望著明月,並且也有可能在滴著淚水在思念著自己。這裡的對於感情的摹寫,通過具體的情態與感覺來表現,讓讀者覺得十分深刻而且接近於我們的生活,真情實感,真摯感人,令人在身臨其境時不僅為其潸然淚下。

這首詩歌沒有什麼非常浮華的文字,卻在樸實中有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根源於這首詩歌著重描寫人的最真實的心境,而沒有無病呻吟的辭藻在其中,讀來令人有一種深深的感動以及對於其當時處境的同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蘇軾:借與玉川生兩腋,天仙未必相思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