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之道系列之 畫面的加與減

人文之道系列之 畫面的加與減

關注「後期強」跟我一起學攝影

「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這幾乎是每一個學習攝影的人都聽說過的經典語錄。意思是說,繪畫是在一張白紙上,由畫家用畫筆按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地加上人物、房屋和山水等,最終描繪出一幅畫面。而攝影是從一個真實現場中,由攝影家用相機根據自己的發現,對被攝人物進行選擇、取捨和提煉,瞬間拍攝出一幅照片。

排除雜亂用減法

我們知道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常常是人物繁多又雜亂,所以許多初學者在拍攝人文攝影題材時,往往會拍的過於鬆散繁雜,照片中會包含很多元素——好的壞的都有,結果是導致畫面雜亂。原因有幾個,首先一個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取捨與提煉主題,沒有排除雜亂的元素。其次也由於膽怯與害羞,不敢靠近被攝對象來消除干擾。

一幅優秀的人文作品,應做到人與環境的和諧,應充分表達人的情感,應將人物事件的精神境界通過對環境的取捨與構圖布局突出強調出來,捨棄那些繁瑣的、次要的東西,恰當地安排陪體,使作品比現實生活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強藝術效果。

所以在攝影中,減少減少再減少,讓雜亂的、多餘的干擾元素消除掉,是我們需要重視和掌握的技巧方法。

這裡先來看一個對比案例《凝視》(圖1),兩幅在同一地方拍攝的畫面,有著明顯不同的效果。圖1a拍的是環境人像,人物形象與神態的感染力不夠,因為有較多背景的納入,這並沒有為主題帶來多少幫助。

圖1b是在前面基礎上運用了減法的處理,只留下少量背景,對被攝者用特寫鏡頭來呈現,在強調人物的相貌神情上,顯然更具感染力。

再來看《轉動的虔誠》(圖2)這個對比案例。當時我跟隨著2位轉經的藏民,伺機拍攝他們的背影,圖2a雖然在構圖布局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按下快門時我就意識到畫面過於具象,於是想可以更為飽滿的構圖取景,只留下前景中轉經老人的手,這樣拍攝了圖2b——更加含蓄的表現這一內容,也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

圖2a

圖2b

這都是最常見的運用減法排除干擾,以突出主體的案例。

當我們學習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充分認識和掌握到「攝影是減法」。

於是,在一張畫面中,盡量容納少的內容,使畫面更加簡潔。這時,在相機取景框中常常會出現身體局部或者人臉等填滿畫面的構圖,或者也拍一些略帶環境的半身人像。因為,我們的思維中早已溶入了攝影是減法的規則,因此會儘力追求畫面簡潔。

豐富信息用加法

其實,在我的眼中,人文攝影的拍攝,畫面既是減法也是加法,好作品是加法與減法靈活組合運用後的結果。減法可以獲得突出的興趣中心與乾淨的畫面,而加法可以溶入更多的內容與主題相關的各種元素,從而交代出更多的信息量,可以跨越時間給不同的人反覆解讀。但是加法的運用相對減法難多了,因為既要加出能夠烘托主題的信息量,又要使主體突出,還要令構圖與畫面布局有序、有節奏感與美感,所以構圖的時候需要更靜心和講究。因此加法是掌握了減法之後時的另一種提升與境界。

例如《經幡飛舞》(圖3)一作中,圖3a 是虔誠的藏民面對經幡在做朝拜,畫面十分簡潔且具形式美。但是我覺得畫面還是比較「空」,少了一些可以構成呼應與對比的元素。於是我在拍攝地耐心等待背景中出現的人物,這樣拍攝了圖3b——畫面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動有靜,形成了對比關係,顯然是更加生動活潑。這正是畫面加法的運用之一。

圖3a

圖3b

當然,這個加法與繪畫是截然不同的,是必須在現場改變取景來實現。這更需要人文攝影家注意對於環境背景的觀察取捨,將有特點的環境納入進畫面,豐富作品的內容。

例如《鄉村理髮站》(圖4)就是特別典型的一個對比案例。圖4a 是近距離拍攝的鄉村理髮場景,人物形象鮮明,畫面飽滿,是減法的運用。圖4b並沒有使用減法的原則去拍攝,而是採取加法的原則重新構圖,擴大取景範圍——將小溪與背景的房子一起納入畫面,十分合理地交代了這個極具特色的戶外理髮鋪所處的環境,作品也就有了更多的信息量,更有地域特徵、更具有內涵、更加耐人尋味。

圖4a

圖4b

如果沒有兩圖對比的話,人們會覺得圖4a 還不錯,但是看過圖4b之後,就會覺得圖4a是拍的多麼失敗的照片。

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人物,可是就因為環境元素的增加,後期強,ps,攝影,陳建強,後期,攝影技巧,圖文畫面一下子精彩且耐人尋味了。在人文攝影創作現在應該更多地去思考與觀察,走出自己的慣性思維,對同一拍攝主題去靈活交替運用加法與減法獲取滿意的畫面,並提醒自己帶著這種思維去拍攝,久而久之你的加法與減法的運用就會自如了,作品自然就會豐富多彩,耐人尋味。

本文內容摘抄自陳建強老師的《人文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期強 的精彩文章:

TAG:後期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