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揭交易所操控比特幣:機器人虛假交易實現價格暴漲,或為掩蓋比特幣丟失真相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道,1月16日,知名經濟學期刊《貨幣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節選刊登了一篇題目為「比特幣生態系統中的價格操縱」的研究論文,由四位來自美國和以色列高校的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在這篇論文中,四位作者對曾為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於2013年2月至11月期間對外泄露的交易信息進行重點研究,發現存在「可疑交易活動」(suspicious trading activity)操縱比特幣價格的現象。
如今隨著比特幣在2017年觸及2萬美元的價格高位,成為了谷歌搜索的年度關鍵詞之一,這個排名第一的數字貨幣影響力不斷擴增,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這篇論文卻可能揭露了一個可怕的現實:總體市值過萬億美元的數字貨幣的價格,被少數交易商捏在手中肆意操縱。回顧2013年底至2014年,比特幣價格從150美元以火箭般的速度攀升至1000美元,該篇論文認為背後有很大因素是上述「可疑交易活動」人為操縱製造出來的結果。
機器人偽造交易量
論文稱,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可疑,是從2014年MT.Gox對外宣稱,其交易所比特幣被盜事件後,大量涉及交易信息的文件泄露開始的。在從2011年4月到2013年11月的大約一千八百萬份交易記錄中,包括交易ID、交易金額、交易時間、所用貨幣、用戶的國籍和地區代碼,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用戶ID這項信息。研究人員發現,每一條用戶ID作為內部數據,都是與MT.Gox的用戶綁定一起的。也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才順著這些大量的交易信息,最終發現有許多交易都指向了同一個用戶。
論文提到,在2014年MT.Gox的交易數據泄露以後,就已經有數位曾經在它上面參與過交易活動的用戶發文稱,懷疑這個比特幣交易平台存在著「可疑交易活動」。通過對上述數據的進一步研究分析,研究人員表示當年這些用戶的懷疑屬實:交易行為最可疑的為交易者Markus和Willy,而據研究人員分析,它們都是人為設置出來的機器人賬號,通過只買不賣且固定的交易操作來提升MT.Gox比特幣的交易量。
其中,論文稱 ,在這些浩繁的交易信息中,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參與交易的用戶,在所屬國籍和地區代碼欄目下帶有特殊的「??」字元標誌。而據研究人員分析,和正常顯示地理信息的用戶不同,這些信息顯示異常的用戶在交易中只有買進比特幣的操作,從未有賣出的行為,由此研究人員追蹤到了這個名為Markus的賬號。
進一步深究,研究人員發現,Markus還有許多可疑的地方。這個賬號從來不支付交易手續費,並且隨機設定比特幣的支付價格。最值得玩味的是,論文稱,在對該賬號相關的交易記錄審視中,發現其支付的交易金額有的設置得非常不合情理,有的甚至一天固定在同一個數字沒有變動過。根據以上種種,研究人員得出結論:Markus實際上沒有為這些它所獲得的比特幣支付任何金額,甚至這個賬號本身即是偽造的,其宣稱持有的比特幣背後沒有任何實質貨幣的支撐。而對於其他交易用戶,他們沒有收到過任何實際的Markus在交易中應該支付的法幣,而只是平台上的數字變動而已。
據研究人員統計,Markus這個賬號的活躍期為2013年的2月14日至9月27日。期間,這個賬號沒有為它買入的比特幣支付過任何金額,也沒有支付過交易的手續費用,其總共製造了335898枚比特幣的交易量,總值超過七千餘萬美元。
和使用單一ID的Markus不一樣,研究人員發現另一個發起可疑交易活動的用戶Willy使用了49個不同的賬號,每個賬號按排列順序,分別買入固定金額為250萬美元的比特幣,並且從來沒有將它們賣出。在Markus永久下線7個小時25分鐘後,活躍在2013年9月27日至11月30日期間,Willy的這49個賬號排著隊買入250萬美元的比特幣,然後永久下線,然後下一個賬號上線,重複這樣的交易操作。
研究人員表示,除了排隊機械重複買入同樣金額比特幣的操作和與Markus相近的活動記錄等外部證據,最主要的證據為其內部用戶ID的信息錯誤顯示。研究人員在對賬戶ID的研究中發現,與Willy在同一時段進行交易的正常賬號信息顯示為「650000 」,而這批實施可疑交易活動的賬號則信息顯示為658152-832432的範圍內。
論文還提到,在MT.Gox的應用程序介面下線的不同時間段里,沒有進行任何交易活動,除了Willy相關的交易活動繼續進行著。而Willy總共「購買」 了268132枚比特幣,涉及交易金額為1.12億美元。加起來來看,截止至2013年11月,Markus和Willy共憑空獲得了約600000枚比特幣,而這與MT.Gox在2014年初宣稱被盜丟失的650000枚比特幣數量極為相近。
掩蓋比特幣丟失真相?
Markus和Willy加起來購買了如此巨量的比特幣,背後是什麼樣的利益驅動?論文分析,其中有兩種可能性。
其一,這是自2011年6月起黑客從MT.Gox盜取了大量比特幣之後,其創始人Mark Karpales對此採取的「特殊手段」,在數年間意圖掩蓋交易所的損失。消費者在MT.Gox上購買和銷售比特幣時,其賬戶里的法幣和比特幣並不會直接發生改變,僅以記賬的方式做記錄。對於比特幣,這意味著消費者的賬戶里並不會真的生成一個私鑰來允許消費者來立刻花費他所購買的比特幣,而是需要對這把私鑰再進行申請操作。
所以,這從理論上解釋了MT.Gox利用這一設計掩蓋了如此一大筆比特幣丟失的可能性。通過設置機器人賬號購買這麼一大筆的比特幣,其能夠保持MT.Gox整體的交易量,並能繼續「轉移」比特幣到消費者的餘額里。而這也建立在,消費者將自己的法幣放心放在MT.Gox的賬戶里的信心上。
其二,正如我們看到的,在MT.Gox上,Willy等機器人賬號的確對提振比特幣價格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從這點出發,MT.Gox人為設置機器人賬號來進行虛假交易比特幣的動機可能在於,有黑客利用上述MT.Gox的設計漏洞,通過這些機器人賬號以更低的價格獲取比特幣來非法牟利。
虛假交易影響比特幣價格
無論如何,論文稱這種用機器人賬號偽造比特幣交易的行為對總體比特幣的市值產生非常顯著的改變。如圖表所示,在Markus活躍期間,其日平均購買了9302枚比特幣,大約佔據MT.Gox總體交易量的21%;而Willy則日平均大概貢獻了MT.Gox總體18%的交易量。由此,這些機器人購買的比特幣數量並不是少數,甚至放在當時的四大主要的交易所里來說,它們也分別貢獻了12%和6%的份額。
在Markus的活躍期間,Mt.Gox每日交易量中值為4.2萬個比特幣,Mt.Gox、Bitstamp、Bitfinex以及BTC-e這四家主要交易所比特幣價格日均漲幅介於1.9%-2.9%;除此之外,Mt.Gox每日交易量中值僅為1.74萬個;相似的,當Willy活躍時,這四家交易所比特幣價格每日平均上漲4.8%-5.0%。而當它不活躍時,四家交易所價格則同樣全部為小幅下跌。
論文對此得出結論,存在在MT.Gox里的這些機器人偽造交易的行為,不僅提升了其所屬交易平台的比特幣價格,營造了虛假繁榮的交易狀況,還推動了包括其他主要比特幣交易所在內的整體比特幣價格的上揚。
其中具體來看,論文將可疑交易活動的數據分為五個時間段來看,每個時間段為三個月。可以看到,Markus持續活躍了八個月,在其中經歷了四個時間段,而Willy則主要活躍在了時間段4。在該時間段里,我們看到其中Willy活躍的50天,美元和比特幣的兌換比率從大幅提升,卻在其沒有活躍的天數里下跌。
在其他交易所里也看到這種和機器人虛假交易緊密相關的美元/比特幣兌換比率波動。這說明了,通過人為操縱的手段,的確在那個時間段里對整體比特幣的價格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論文最後呼籲,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要想真正走進主流世界,這種通過簡單技術手段加以操縱價格的局面就不能再出現。而該篇論文也對那些以比特幣作為發家致富快捷途徑的投資者而言,必須警惕比特幣價格暴漲暴跌背後的這些人為因素,明白加密虛擬貨幣市場尚處於不完善的早期階段,有著許多監管和技術上的風險。
結語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報道,被曝光的手法都是過時的手法。當時的比特幣價格僅僅衝到千元左右,而如今跨過2017年,比特幣價格飆至兩萬美元的巔峰,且隨著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與各國的包括金融在內的傳統業務在內的逐漸融合,比特幣期貨的誕生,比特幣ETF上市從傳聞不斷,總體市場規模和體量的急劇膨脹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增多,只要比特幣的交易屬性和存儲價值還存在,人們在利益驅動下對其趨之若鶩的心理就不會改變,操控的手段也會日新月異,其價格操控的風險只會越來越突出。由此呼喚著業內人士保持清醒的認識,和更為健全有效的市場機制的誕生,來為虛擬貨幣市場乃至區塊鏈行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雷鋒網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