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治軍嚴明,生擒呂布,替曹操殺人卻晚節不保

此人治軍嚴明,生擒呂布,替曹操殺人卻晚節不保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閱人無數,在對待司馬懿的態度上是既用之又限之,奈何有一人卻看走了眼。這人就是于禁。後世對於禁先降關羽後降孫權的事嗤之以鼻,認為其是晚節不保。那麼,于禁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人。首先,于禁善於治軍,屢建戰功。中平四年(184年),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並讓于禁領兵作戰。于禁果然不負厚望,帶兵攻克徐州廣威縣,在濮陽擊敗呂布,在須昌打敗高雅,又隨曹操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張超,後討伐黃巾軍劉辟、黃邵等,又在宛城逼降張綉。

張綉後來又反叛,曹操敗退舞陰,此時潰散的士兵四處尋找曹操,亂成一團,只有于禁帶領的士兵隊形不散且戰且退。在回營途中,看到十來個傷兵在逃跑,于禁問其故,一名傷兵回答說「被青州兵劫持」。青州兵本是黃巾軍投降曹操的部隊,也是曹操起兵的主要根基之一,所以曹操對他們很寬容,但這夥人不改搶掠的本性現在趁亂搶劫。于禁非常惱怒,對部下說「青州兵也屬曹公統轄,還敢做賊嗎?」,於是責罰。結果,青州兵就去曹操那兒告狀。于禁回營後,並沒有立即去向曹操解釋,而是立馬著手修築防禦工事,部下有人勸他說「青州兵已經告你的狀了,應該趕快去曹公那裡分辯」。于禁說「現在敵人還在後面,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追來,不先防備,用什麼來抵抗敵人呢?況且曹公明智,他們誣告我又有什麼用!」于禁完成了防禦工事再去向曹操說明事情緣由,曹操大為讚賞,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由此看來,于禁是一個治軍嚴明、領兵有方的將帥之才,如果他回營後就去向曹操解釋,而沒有做好防禦敵兵的措施,定會被曹操看作是一個在乎個人名利沒有擔當不堪大用的碌碌之輩。後來,于禁隨曹操在穰縣再次攻打張綉,在下邳活捉呂布,又擔任前鋒討伐袁紹屢建奇功。

然而,于禁卻殺了自己的舊友昌豨。在冀州平定後,昌豨卻又反叛,曹操就派于禁征剿,昌豨招架不住于禁的猛烈攻擊,就向于禁投降了。這個昌豨曾和于禁是老相識,應該是一起投靠黃巾軍相識的,史書沒有表明。然而昌豨因為于禁是老朋友所以投靠他。然而,于禁認為曹操對於出爾反爾的人一定不能容忍,因為冀州平定時昌豨曾投降曹操後又反叛。所以,于禁就替曹操殺了昌豨,美其名曰是自己不會因為對方是好朋友而至忠於曹操的大義不顧。雖然部下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該把他交給曹操,然而于禁卻把昌豨殺了,其理由是「你們不知道曹公一貫的命令嗎?被圍以後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這是下對上的大節,昌豨雖然是我過去的朋友,于禁難道會因此而失節嗎?」然而曹操並不是殺了所有投降的人,比如關羽等等。那麼,于禁為何要殺昌豨呢?因為昌豨這人本是賊寇首領,出爾反爾反覆無常,于禁替曹操殺昌豨,一方面不給曹操再添殺戮之名,另一方面也是擔心昌豨再次反叛,為了除掉禍患;還有一個原因該是出於私心,于禁可以不顧朋友之小義殺了朋友,從而贏取忠於曹操的大義,是為了向曹操表忠心,因為于禁的出身沒有背景,也是從黃巾軍的山賊之流投奔過來的,贏得曹操的賞識不能不用非常之手段。

當時曹操在征討淳于縣,聽到這件事以後十分感嘆,一方面他感嘆于禁的執法必嚴,一方面惋嘆昌豨落在了于禁手上,他說昌豨落在於禁手上而被殺,這都是命。側面反映出曹操對於禁的紀律嚴明十分清楚並且欣賞。

然而,于禁在解荊州之圍時,卻因為天時惡劣導致水淹七軍,功虧一簣,還被關羽所擒。水淹七軍固然有天時不利的原因,同樣也因為于禁領兵少謀導致,這個罪過可大了,不但使荊州之圍形勢惡化更讓曹操都有遷都的打算,于禁如果回曹營不但要受到軍法處置,而且以前辛苦建立起來的戰功威望也會一掃而光,自己又沒有背景根本無法東山再起,更不要說受到曹操的信任。於是,于禁為了保命,完全顧不上什麼失節不失節了,投降關羽。以致曹操聽說後感嘆「我了解于禁有三十年,哪想得到臨危處難,反而不如龐德呢?」龐德被關羽抓了不屈服而被斬。曹操如此感嘆,可知其內心是受到挫敗了,以曹操識人用人的智慧,本來以為很了解于禁,卻還是看走眼了。然而,曹操不知道于禁之所以選擇投降失節也不以身殉國,一方面是于禁怕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于禁權衡利弊認為自己走投無路才作此選擇。本來於禁以為蜀國強大了,投降關羽就會有希望,誰知吳魏聯合擊敗了關羽,於是于禁就破罐子破摔,乾脆又投降孫權。

後來,曹丕即位,蜀衰敗了,孫權無左翼聯盟只好接受藩國的稱號,於是就把于禁送回魏國以表誠意。曹丕召見於禁,看到他面容憔悴,邊叩首邊流淚,就安慰他,並封為安遠將軍。曹丕豈是泛泛之輩,依然要試探他的忠心,就派他出使吳國。然而在派于禁出使之前,卻讓他先去拜曹操的陵墓,並且在陵堂上畫上關羽戰勝他們、龐德不屈于禁投降的畫面。曹丕本想藉此羞憤于禁,讓他謹記恥辱戴罪立功不再叛降。然而,風燭殘年的于禁因為在吳國已經遭受過百般羞辱度日如年,哪裡還經得起這般當眾羞辱,從而羞憤抑鬱病死了。

于禁以一介布衣而超越豪強、宗族,可以說是外姓將領之楷模,不以其最後的成敗而總結其一生,而應當去細細品味他所經歷的一切。

綜合來說,于禁戰功卓著,但晚節不保非常可惜,但是後世對其有「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的評價,可以說是對他的軍事能力最客觀的憑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風暴 的精彩文章:

史上8大暴君,第6位不可原諒,一句話讓600萬人丟了性命

TAG:歷史大風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