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花祥龍紋撇口瓶》

《青花祥龍紋撇口瓶》

青花瓷的釉色瑩潤透亮,白中微閃青,一般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青花瓷的胎骨厚重,看內壁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都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粒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強光斜透看內壁稀朗砂眼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從以上記載中我們可以悟出,景德鎮燒制青花瓷從元代開始到明萬曆中期為止,都用的是麻倉土。明萬曆中期後用的是高嶺山的高嶺土。高嶺山的高嶺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

青花瓷有多種接近的發色,這是因為青花進口料與國產料兩種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濃艷,有的色澤閃灰等不同的特徵。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蘇麻離青為主,也有時候蘇麻離青與國產料混合使用。蘇麻離青用到明成化就沒有了。明成化之後用的浙江產的浙料,現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國產料。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顯自然的鐵鏽斑。高仿元青花為了出現鐵鏽斑,加重青花料,反覆描繪,搞得弄巧成拙。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倉土與蘇麻離青 在高溫條件下出現化學反映並出窯使用幾百年過程中出現。元青花使用蘇麻離青後出現的凹凸不平現象和鐵鏽斑,通過對放大圖照的觀察,元青花的發色青料聚集點是從胎骨到鈾面的豎向小圓點組成的串珠紋,青花紋飾里濃黑絲狀發色緊貼釉面,微呈凹狀,可以發現鈷藍色的發色點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既小形又圓,發色點又多以釉泡為其核心,青料聚集點是從胎骨到鈾面是豎向小圓點總體上很象葡萄籽鑲嵌在釉里,能使青花筆道甚至署款都「節節慾斷」。所以,看上去形似虛化,實質上它仍是一種圍繞釉泡的青花鈷料的再凝聚,個別青花凝聚點的深層次有由質變所致的棕褐色的鐵質色散遺留, 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青花釉面青料聚集圓點邊顯有濃黑絲狀,具有細浪般的皺摺,如同河流包圍住啦青料圓點島,青料聚集圓點有的被成片的「銀鹽」所遮蓋,遮蓋面下呈現有較規律的細小圓點,大家還需要留意那些細小而孤立的銀鹽析斑下方的釉層深處,若可見濃重的藍黑色,再伴有濃黑絲狀,具有細浪般的皺摺的釉泡或醬鐵色,串珠紋在元代前後的歷代瓷器中極為罕見,故可做依據。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青料濃厚處有黑色小斑點,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色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淡藍色,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元代青花紋深入胎骨呈雲層塊狀,好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不難看出,暈散是蘇麻離青的一個基本特徵,不論是哪一時期的蘇麻離青,無論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總是帶有暈散,沒有暈散的蘇麻離青是不存在的。

此青花祥龍紋撇口瓶直徑21.9cm 通高54.3cm底徑18.4cm,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長的八月 的精彩文章:

TAG:漫長的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