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風尚第一百四十七期,著名國畫大師孫其峰先生

藝風尚第一百四十七期,著名國畫大師孫其峰先生

本期將為讀者介紹著名國畫大師孫其峰先生

在中國當代繪畫史上,孫其峰無疑是偉大而又平凡的一代宗師。他的偉大不單單表現在他的整體繪畫藝術創作理論體系,而更多地在於他那非凡的創作所反映出的繪畫思想和完整的美術教育理論宗旨的形成與確立。說他平凡,是因為他能溫文爾雅地將國粹潤物細無聲般輸導給後學者,像普通園丁一樣在高等美術教育事業的百花園中收穫了異彩奇香。

研究孫其峰的藝術淵源,主要由兩個支脈組成。其一,北京傳統畫家的影響,主要源自鄧石如、汪慎生等,其次為徐悲鴻主創的北平藝專。前者是「師徒加自學」的傳統學畫方式,後者是中西兼容的學院教育方式。多元的學習方式和中庸的儒學思想,決定了孫其峰先生不激進變革,亦不守舊復古,始終尊重中國畫基本特徵和內在邏輯。

在現代花鳥畫作品中,由於畫家的審美趣味受西方藝術形式的衝擊,在表現形式、表現手段上逐漸地向裝飾性靠攏。對於這種靠攏,孫其峰認為它必須要有中國傳統的民族特色,必須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有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孫先生主張:不同的藝術形式,不是用來排斥的,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學習民間藝術,吸收西方藝術精華,「洋為中用」,將傳統、民間、西方藝術結合起來,表現現代情趣,才是寫意花鳥畫的創新之路。多麼博大的胸懷!孫其峰先生的藝術作品和美術教育理論的形成,深受中國繪畫傳統影響,早年王友石、鄧石如、溥松窗、汪慎生等大師的耳濡目染和在徐悲鴻主持的北京藝專接受嚴格的院校教育體系下的美術實踐,方為他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畫的靈魂在於意境。意境之獲得靠畫家之學養。孫其峰先生自中青年時代至今日,一貫保持了「治學嚴格,精益求精」的優良學風,早年間他曾對歷代名家畫論、畫跡潛心研究,深究傳統,得古人筆墨精髓。他重視師法造化,又能善書工印,其書畫造詣非凡。小品《登枝》,小三裁幅面,孫先生寥寥數筆,先繪欲落未止的喜鵲一隻於畫幅右上方,次之,鋪設梅花虯干,取濕墨側鋒重筆由下而上,轉中鋒拉出梅乾枯筆分枝;再後,敷色點染梅花數朵於枝幹。整幅作品梅鵲成招枝戲鵲之狀,再細察之用墨濕枯有度,點線運用考究,花之形色變幻多端,構圖露白布局故將生靈互相招惹。很難想像這幅作品是九十高齡的孫老一氣呵成之作,其藝術含量過硬的基本功,從這一小品畫中可見一斑。

總結孫其峰先生繪畫創作之進程,他既是中國文化畫優秀傳統的繼承者,又是末流文人畫的批判者,同時他也是新時代推崇文人畫優秀傳統和古典風格的探索者。

論孫其峰先生的偉大與平凡,首先從藝術成就講,在他的身上所蘊含的藝術教育與創作向世人傳遞的文化意蘊今日無人超越;其次是他將繪畫視作中國傳統大文化的產物,提倡畫家在通曉繪畫原理、掌握繪畫技法的同時,強調藝術家人格的修養,即文化品格的修鍊。

本世紀之初,筆者突發奇想,設計了一項書法收藏品,將《西遊記》中「水自石中流出,香從花里飄來,滿墟清香雅稚,全無半點塵埃」四句詩,請四位大家書寫收藏。第一句「水自石中流出」是請啟功先生書寫的,第二句「香從花里飄來」是請廖靜文先生書寫的,第三句「滿墟清香雅稚」是請孫其峰先生書寫的,第四句「全無半點塵埃」是請王學仲先生題寫的。每句詩每人寫一小三裁,四幅組成完整的一首詩。記得當年孫先生剛搬至萬科新城不久,我便登門造訪,寒暄之後,說明來意,孫先生二話沒說當即拂紙便書。舉筆欲書時,又戛然而止,輕輕對我說:「再讓我看一看上句詩是怎麼寫的吧。」我從皮箱再一次取出廖靜文先生的題寫,孫老凝視了許久後,飽蘸濃墨當場寫就「滿墟清香雅稚」,獨具一格的隸書,遒練的用筆和蒼勁洒脫的韻味,真的使滿屋生香。稍後我不解地問:「您為什麼要看一看上句的寫法呢?」孫老說:「上一句是我的師母所書,她在不在現場,我都是她的學生。之所以看一看,是為了前後照應,疏密布局要一致,書體要有差異,我必須恭敬、工整地寫好這句詩。你將我的師母放在前面,其後的我不能有絲毫差錯呀!」此時的孫先生一臉的嚴肅與莊重,我似乎感覺到他的思緒都被帶到那遙遠的年代。多麼平凡的一件事,但對我的心靈產生的震撼足以使我銘記一生。

中國繪畫是一種「玄學」的藝術,是國學文化的組成部分。畫家在捕捉純粹意義上的筆法墨法的同時,在傳統大文化的背景下都在畫人生、畫修養,這本身有著畫家和藝術家的區別,因而,中國繪畫實際與繪畫學、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等學科等肩同高,息息相關。據此,你就不難理解孫其峰先生的平凡與偉大了。

專欄以《偉大平凡,俱在返璞歸真中——一代宗師孫其峰》為題刊發了藝術評論家周月慶的藝術評論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風尚 的精彩文章:

TAG:藝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