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瑞士這樣吃龍蝦犯法??

在瑞士這樣吃龍蝦犯法??


1

10

日,瑞士政府通過一項新法案,法案規定:

在冰凍狀態下運輸活著的甲殼類動物將不再被允許。海洋物種必須一直被置於它們的自然生長環境中。甲殼類動物在被殺死之前需要先被擊昏。」該法案將於

2018

3

1

日正式生效。也就是說,「活煮龍蝦」在瑞士將不復存在。此前,紐西蘭、挪威、義大利、

德國均有在法律上保護甲殼類動物權益的先例。



?

Fox News / Reuters


事實上,這一法條僅是一場聲勢更為浩大的動物保護改革的一部分。改革涵蓋取締非法寵物犬繁育場;規定了部分小型動物的籠子規格,並禁止了流動動物園(比如我們經常見到的商場里冒出只羊駝什麼的……),以此更好地照顧膽小的動物的心理狀態;未來還將針對實驗動物出台新規定,要求每個實驗室配備一名動物福利專家。

瑞士一直以來都可謂動物福利

/

權利的先鋒,早在

1978

年,瑞士便以全民公投中

80%

的民意通過了動物福利法案;

1992

年,瑞士成為第一個在憲法中為動物作為「有尊嚴的生物」的權益提供保護的國家

儘管承受來自烹飪產業的巨大壓力,瑞士內閣的發言人稱,

甲殼類動物必須被合理地推定為具有痛覺,因而不應當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那麼,蝦兵蟹將們究竟有沒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呢?




? Benoit Tessier / Reuters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對「疼痛」下一個定義。

Broom (2001)

其描述為「伴隨實際發生或潛在的身體組織的損傷,而出現的厭惡的感覺或情緒」,比起外在的行為表現,它更是內在的心理體驗。由此,「疼痛」包含兩個部分:外在的傷害性感受器,與內在的情緒與感受體驗。不可否認的是,想要推斷出動物的情感或心理狀態是極度困難的,因而一般而言科學家們都會採取類比的形式。打個比方,假如一條狗受到電擊後彈開,自然地我們可以假定它正在遭受痛苦。當然,特定物種面對疼痛的行為反應也各不相同,但對引起不愉快經歷的情境的避開卻是相同的。


以此為前提,研究表明,儘管中樞神經系統的構造不同,甲殼類動物的表皮上有機械性刺激感受器、化學感受器及雙重感受器 

(bimodal sensilla)

,這就構成了感知疼痛的第一層基礎。有些人會以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沒有「大腦皮層」或與之類似的結構為理由,否認其產生、處理疼痛的能力,然而,這無法解釋為何在沒有與人類同樣的視覺系統的情況下,甲殼類動物仍具有視覺。

其次,甲殼類動物具有規避有害刺激物的能力。在

Dentiet al. (1988)

的實驗中,螃蟹被置於有一暗一亮兩個隔間的箱子中,實驗組螃蟹在亮隔間中被施以電擊,對照組螃蟹沒有接收任何刺激。在

24

小時之久後,實驗組螃蟹仍會選擇避免進入較亮的隔間。


在某一部位受傷之時,對這一部位予以呵護在哺乳動物中是十分常見的行為,

Wearyet al. (2005)

認為這表示動物們感知到、在大腦中意識到受到刺激的部位所在,試圖減緩痛苦。同樣的行為在玻璃蝦 (glass prawn) 中也被觀察到,眼部受到醋酸刺激的蝦會不停地揉搓眼部,當觸角受刺激時揉搓的部位則變成那一隻特定的觸角。

無論這樣做是否能夠抑制痛苦,這都毫無疑問地超出了條件反射的範疇。此外,當被注入嗎啡一類對人類及部分脊椎動物有效的止痛藥物時,螃蟹對電擊的反應與敏感程度下降;麻醉藥也在螃蟹身上產生了與對脊椎動物作用的相似的影響。



Glass Prawn (Palaemon elegans) @ APHOTOMARINE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其他權衡條件時(比如食物、生存條件),甲殼動物對刺激所作出的反應也相應不同(在魚類中也做過相似實驗並得出相同結論),這進一步印證了

「並不僅僅是條件反射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螃蟹一般不喜光亮,在一個實驗中,當蟹們歡天喜地地走入暗處的岩石縫隙時,冷不丁受到電擊,迫使它們出去,那——究竟出不出呢?這就要看外面的光線夠不夠暗了,外面更暗,出去規避刺激的可能性便越高,以此可看出螃蟹(推及其它甲殼動物)在做決定時是有權衡不同動機的,可以說相當不簡單了。


更不簡單的是,甲殼動物還具有相當高的認知能力,儘管這和痛覺似乎無直接關係,但普遍認為,認知能力越高,感知能力也相應地越高。寄居蟹常常會因為看中的殼大打出手,實際上,在大打出手之前,潛在的攻擊者會綜合自己的殼的信息與想要搶的殼的信息,打量自己的殼是否更適合對方,畢竟這樣一來,殼的交換便能一團和氣……



有話好好說~


講到這裡不如再分享一個寄居蟹的小趣聞……在另一實驗中,蟹們試圖佔據死掉的軟體動物的殼時遭到電擊,於是它們在正式定居之前花了十五分鐘,冒著不穿殼的生命危險,仔仔細細里里外外地做一遍安全檢查,還會像攻擊他蟹一樣敲打外殼;而正常來講,這一檢查通常十分簡短,簡直可以說馬馬虎虎。


除「疼痛」外,甲殼動物還會對「壓力」產生生理反應,分泌相應的荷爾蒙,一如人類在面對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一般。





誠然,科學的發展還未到達我們可以蓋棺定論的階段,人類不知道的事皓如繁星。必須承認,

目前的研究尚不全面,還有許許多多需要深入探究推敲的地方,但推斷甲殼動物具有痛覺、且為其提供相應的福利保護,並非毫無根據。有些人為反駁動物福利經常搬出植物說事,在此小象君想引用《動物權利研究》中在論證「動物意識」時提到的一句話,

「在合理拋棄常識之前,需要提供有力的理由反對它。」

現有的生物學告訴我們,植物與動物的構造完完全全不一樣,它們若有所知有所感,也遠超科學所及之處。

那麼,在我們還如此無知的情況下,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做出最符合道德的判斷

、頒布不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準的法律,不好么?

簡直太棒了好么。


那麼!究竟如何更人道地吃蟹吃龍蝦呢?生物學家

Elwood

建議道,可以使用一種名為

Crustastun

的儀器以一擊必殺的電擊破壞蝦蟹們的神經系統,而後烹飪;有經驗的廚師也能夠找准龍蝦頭部的某一位置,快准狠地從中間切開——相比起活蒸活煮,這恐怕是目前最為人道的方式了。至於如何監督……小象君也不知道,大概靠瑞士人民的自覺吧……



看起來還是挺慘的……


反對動物具有痛覺的人有很多,有些人主張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知曉另一物種的精神世界,在之前小象君參加過的一次關於動物知覺的會議上便有學者如此發言。當時,小象君想起了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確切地「知道」另一物種的精神狀態,那我們何以肯定地知道另一個人——即使和我們的行為言語如此相似,究竟「精神」上經歷了什麼呢?說到底,不也是「推斷」么?好吧這只是小象君(很沒道理的)一個小小反駁……我們當然都會痛,小象君也傾向於相信螃蟹在鍋中掙扎著想要爬出來卻動彈不得時肯定是不好受的,而不僅僅是「條件反射」。這樣一來,無論如何也不忍心置其於如此煉獄。


即將葬身人腹的蝦蟹們可謂走到世界盡頭,臨終前的小小仁慈成就了瑞士之不冷酷仙境。春天就要來了。




Switzerland 

? National Geographics


 

參考資料(部分信息來自維基百科,圖片來源網路):


1. Crabs, lobsters and UK animal welfare la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rustaceancompassion.org.uk/the-problem


2. Broom, D.M. (2001). Evolution of pain. Vlaams Diergeneeskundig Tijdschrift, 70(1), 17-21.


3. Denti, A., Dimant, B., & Maldonado, H.(1988). Passive avoidance learning in the crab Chasmagnathus granulatus. Physiology & behavior, 43(3), 317-320.


4. Elwood, R. W., Barr, S., & Patterson, L. (2009). Pain and stress in crustacean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Science, 118(3), 128-136.


5. Street, F. (2018, Jan 12). Switzerland bans boiling lobsters alive.Retrieved from http://www.cnn.com/travel/article/switzerland-lobster-boiling-banned/index.html


6. Switzerland Bans CrustaceanCruelty. (2018, Jan 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wissinfo.ch/eng/animal-welfare_switzerland-bans-crustacean-cruelty-/43814438


7. Weary, D. M., Niel, L., Flower, F. C., &Fraser, D. (2006). Identifying and preventing pain in animal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00(1), 64-76.


8. 湯姆·雷根. (1985). 《動物權利研究》. 李曦,譯. (2011).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象君



公眾號菜單欄中點擊「精彩文章」,可查看其它動物福利相關文章~




作者往期文章鏈接:


緊急!FBI正在緝拿一隻豬



專訪 | "拯救表演動物項目"胡春梅:從呼籲到行動,關注帶來改變



動保團體唐人街救雞,算不算是「極端動保」?



你聽說過這些奇葩的官司嗎?嗯,還真不是「人」打的







作者 | Z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在讀。相信對動物和自然的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延伸。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點擊導航欄

精彩文章

查看以下內容 }



自然保護職業 | 100個人的動物星球專訪



動物福利&動物權利 | 純素生活



農場動物 | 野生動物 | 伴侶動物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專訪 | 周羊羊:「我是野生動物的專職鏟屎官。」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