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出校園看名家大作!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落戶華師啦

不出校園看名家大作!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落戶華師啦

明天

藝術界將有一件大事在華師發生

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華南中心

落戶華師美術學院!

還有9位重量級中國當代藝術家

攜手稿驚艷亮相

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由中國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中國國家畫院文化藝術產業中心、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三家機構共同組織發起,隸屬於中國國家畫院,是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重要項目之一。

檔案庫致力於徵集相關文獻,建立中國當代藝術歷史資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及研究體系,宗旨是 「記錄當代藝術發展成果,見證當代藝術發展歷史」,此前已在武漢、西安等地設立分中心。

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學術委員會輪值主席魯虹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結合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需要進行了開創性的實驗。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中國當代藝術文獻與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卻做的很不夠。

「此情形只要再延續下去,那麼,過不了多久,我們年青的學子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就必須到國外的一些圖書館或檔案館去查閱資料與文獻了。」在他看來,華南中心的成立,對於華南地區當代藝術資料與文獻的收集整理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

三十年來,華師美術學院一直是當代藝術創作和教學的試驗場。美術學院以當代油畫、現代水墨、數字媒體等為藝術實踐研究領域,繼承當代著名油畫家尚揚教授等建立的傳統,國內外展覽、獲獎和收藏等指標居國內前列,學科創新性極強,成為南方推動與發展當代藝術的重鎮。

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華南中心落戶美術學院,將推動美術學院上升為南方當代藝術發展的第一平台。華南中心也將為南方當代藝術資料信息的徵集、收錄、存儲、展示等提供有力的人力、學術及技術支持。

為了慶祝中心成立,中國國家畫院、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在華師美術學院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邀請展,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張曉剛、鄧箭今、范勃、蘇新平,以及華師美院方少華、楊國辛一共9位重量級中國當代藝術家,將攜手稿驚艷亮相!

想知道藝術家們的作品

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嗎?

那這次的展覽一定不要錯過!

方力鈞

1963年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國家畫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至今已在東西方的重要美術館舉辦將近40次個展,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聖保利雙年展等重大展覽;作品被紐約現代美術館、蓬比杜國家藝術中心、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三藩市現代美術館、路德維希·科布倫茨美術館、CP基金會、福岡亞洲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因為其在藝術領域的傑出影響力,方力鈞被國內二十餘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部分參展手稿

對應作品

王廣義

1957年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

曾參加第 55、53、45 屆威尼斯雙年展、第 22 屆聖-保羅雙年展、《中國現代藝術大展》、「89 年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等國內外重大展覽;作品被路德維希美術館(德國)、歷史博物館(德國)、古根海姆美術館(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美國)、亞太博物館(美國)、阿蘭·莫黑亞勒美術館(美國)、丹蒙藝術基金會等機構收藏。

部分參展手稿

《冷戰美學——關於防空的掩體》

《冷戰美學——戴防毒面具的人》

對應作品

《冷戰美學——關於防空的掩體》

《冷戰美學——戴防毒面具的人》

方少華

1962年生。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現任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方少華的繪畫成就使他成為以新表現主義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為數不多的幾位當代藝術家之一。」「方少華的繪畫才華幾乎是天賦的,這不僅指他對複雜繪畫技法駕輕就熟的功夫,也指他對畫面表現良好的控制能力和直覺感悟。」「在方少華的新表現主義的繪畫中我們能夠發現這樣一些精神和語言上的特質:他通過表現性語言在不同視覺元素間製造矛盾的手法,來呈現他對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歷史與現實間的反思狀態。他是一位可以使畫面自我描述和自我表達的藝術家。」 ——黃專

部分參展手稿

《胸有成竹》

對應作品

《胸有成竹》

鄧箭今

1961年生。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現為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

中國 90 年代「新生代」藝術流派極具代表性的重要藝術家之一,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成為最具有心理分析特點的重要藝術家。他獨特的繪畫語言不但成就了他自己個人的話語方式,特別在南中國的當代藝術語境當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對藝術的敏感度使他的作品的可辨識度成為這個時代的象徵。

部分參展手稿

《他是我們的深淵》裝置手稿

對應作品

《他是我們的深淵》霓虹燈裝置成品圖片

張曉剛

1958年生。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九十年代初,張曉剛作品「血緣-大家庭」系列應運而生。這一系列作品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對社會、集體以及家庭、血緣的典型呈現和模擬的再演繹。繼這一系列作品之後,還陸續創作了「失憶與記憶」系列、「里和外」系列等作品。張曉剛在藝術創作道路的道路上一直不斷探索。

部分參展手稿

《閱讀者》手稿

對應作品

《閱讀者》成品圖片

蘇新平

1960年生。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作品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第十四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在當代·2012中國油畫雙年展、未來的回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展、中國 8——萊茵魯爾中國當代藝術展·概況——視野中國等國內外重大展覽;作品被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舊金山博物館、橫濱市美術館、新加坡國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部分參展手稿

《紅色風景》

《荒原習作之二》

楊國辛

1951年生。現任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在當代視覺文化體系中,楊國辛以差異化的視覺表達方式,以自我獨有的視覺語彙,在表現自我、彰顯自我的同時,也把其視覺圖像背後所掩藏著的時代的精神密碼呈現給閱讀者。由此,不難發現,楊國辛個人的經歷、命運、抑或說他的視覺圖像敘事,無疑又是和這個社會息息相關的。透過楊國辛不斷變化的視覺景象背後,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結構的轉型所帶來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變化,進而找尋到藝術發生蛻變的理由。」 ——冀少峰

部分參展手稿

《城市表情》系列--草圖

對應作品

《城市表情系列》成品圖片

范勃

1966年生。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伊始進入藝術創作,其繪畫被眾多學者描述為「對現時代的表態」、「思想史的復現」,而其近些年的創作亦被指為「打破感官系統封閉性」、「賦予內部感知以可視化呈現」。作為一名藝術家,其作品所具有的代表性被各專業機構所推崇,屢獲獎項,並被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美術館以及博物館收藏。

部分參展手稿

《寓言方案-1》紙本綜合材料

對應作品

《寓言》 樹木、紙本、鏡面 ,成品。

岳敏君

1962年生。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

自1999年參加48 屆威尼斯雙年展,岳敏君成為了歷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受邀中國當代藝術家,彰顯了其不可忽視的藝術貢獻,其鮮明的藝術特徵更是為中國當代藝術以及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寫下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筆。2007 年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報道,併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時代周刊》如此評價岳敏君:「如果你認為中國與這個世界的現狀和未來息息相關,那這位藝術家就是描繪出中國的人。」

參展手稿

策展人:魯虹

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現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美術館研究員。

美術作品5次參加全國美展,出版多本學術專著,策划了多個學術展覽與活動,有約四百多萬字的文章發表於各叢書及專業刊物上。

為什麼展出的是畫家的手稿

而不是最後完成的作品呢?

聽聽策展人魯虹怎麼說:

所謂「手稿」(Autgraph)從窄義的角度看,專指藝術家根據特定創作想法所畫的各種小構圖;從廣義的角度看,還應該包括與此相關的文字或各種視覺素材,如速寫、照片等。比起那些正規的藝術創作來看,窄義的手稿雖然具有即興、隨意、尺寸不大、製作時間較短等特點,但卻具有獨立欣賞的價值。

長期以來,相比西方注重對藝術家手稿的研究,中國對於藝術家的創作,更多將精力集中在作為結果的作品上。加強對手稿的研究,並努力在展陳中完整體現出來,能夠幫助觀眾深入理解藝術家從勾畫手稿到創作的具體過程與思維狀態。

正在緊張複習期末考的小夥伴們

到美術學院看看展覽吧

這可是

貼近當代藝術的最好契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安華師 的精彩文章:

2018華師新年賀辭:同心協力,共築未來

TAG:晚安華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