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在,或者不在
為滿足廣大讀者要求,本公眾號周末文學版塊改為文學副刊。評論區留言,我們將綜合留言質量和熱度,每月評選出2位讀者,分別贈送名家作品集2冊。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享受。有時,文學會幫我們發現、尋求更好的自己。一起閱讀,讓文學溫潤的光照亮心靈。
狼在,或者不在
作者:王族
狼髀石
關於狼髀石,曾有爭論,狼到底有四個還是兩個狼髀石?有說四個,有說兩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隻狼有兩個狼髀石,是兩條後腿的蹄腕骨。
狼身上骨頭多矣,為何人們獨愛狼髀石,且將其視為聖物?牧民對狼了如指掌,說狼之所以善於奔跑,全靠兩條後腿發力,其靈活力度亦得益於兩條後腿,故狼髀石便成為力量和智慧的象徵。
狼髀石作為象徵物始於何時?懂歷史的人說這個問題說來話長,遠古時期的人們,從狼會聚成狼群生存的方式得到啟發,遂團結多人形成部落。他們感邀狼,便將狼髀石視為象徵物佩帶。
原本是一塊骨頭,因為附帶了文化和歷史,便就非同一般了。如今,狼髀石仍深受游牧民族喜愛,男人常將其佩戴於身,婦女生孩子時,家人把狼髀石戴在產婦手上,或把晒乾的狼心研碎後讓她們服下,可保證她們順利生下孩子。嬰兒出生後用狼皮裏住,在搖籃下掛一塊狼髀石,寓意長命百歲。牧民放牧時會在口袋中裝上狼牙或狼髀石,他們認為有此二者中的一個,便可逢凶化吉,大難不死。
蒙古人有個說法,如果你有一對狼髀石,當你遇到你一生最珍惜的人,不離不棄的人,最重視的人時,就可以給他一塊狼髀石。因為一隻狼,只有兩塊髀石,左右相伴,栓住的相知的心!
十餘年前的一天,我去阿勒泰的白哈巴村尋訪圖瓦人,想弄清楚他們是否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對我的尋訪並不在意,卻興趣頗高地對我說,如果你昨天來的話,就可以看到取狼髀石的過程。細問之下才知道,有一隻狼被捕獸器夾住一條腿後,它將那條腿咬斷,繼續去尋找能讓它活命的地方。此事與發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的一件事一模一樣,錫林郭勒的人們為此創作了一首長調:「一隻狼在仰天長嘯,一條腿被獵夾緊咬,它最後咬斷了自己的骨頭,帶著三條腿繼續尋找故鄉。」狼的精神在這首長調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白哈巴附近的這隻狼拖著捕獸器逃脫,牧民緊追它不舍,它的另一條腿在慌亂中又不巧卡在了石縫中,它用儘力氣掙出腿後,卻已無法逃出牧民的包圍,它長嗥一聲一頭撞向一塊石頭,一聲悶響後,它的腦袋變成模糊的一團血肉。
村裡的圖瓦人從它的兩條後腿上取下兩個狼髀石,把它的肉做了狼肉抓飯,大人小孩每人吃了一份。狼平時多禍害牛羊,吃了狼肉,人們臉上都有解脫的輕鬆神情。
我與村裡的圖瓦人商量,想買下那個狼髀石,不料他們均搖頭表示不賣,問及原由,他們說狼髀石影響人的運氣,只可贈送,不可買賣。看他們那樣看重狼髀石,斷然是不會贈送我的,我遂打消念頭。
與村裡人說起圖瓦人的來歷,他們堅信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舉出成吉思汗與狼有關的歷史加以證明:成吉思汗曾下過保護狼的命令:「若有蒼狼、花鹿入圍,不許殺戮。若有捲毛黑人騎鐵青馬入圍,要生擒他。」一位年邁的圖瓦老人說起成吉思汗,道出一段
鮮為人知的歷史:當年成吉思汗征服歐亞返回時,從現在的圖瓦國所在地帶回一批圖瓦士兵,經過白哈巴和喀納斯一帶,見其風累優美,河流中流淌著像乳汁一樣的河水,便命那批圖瓦士兵留守,以便他日後在此休養生息。大軍開拔時,一隻白狼橫在大汗的馬前不讓他前行,大汗說我的士兵不能停下,我的刀不能在刀鞘中生鏽,你不可阻止我不向前行。那隻白狼見阻止大汗無望,遂縱身跳下懸崖,在崖底摔成一朵血肉之花。大汗不為白狼之舉心動,他的心比世界還大,曾發誓要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打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也要讓所有長草的地方都被他軍隊的馬蹄踏過。那天,大汗讓人取下那白狼的兩顆狼髀石,賜予那批圖瓦士兵,然後繼續踏上南下的征途。不幸的是大汗此去果然不祥,先是打獵時從馬上摔下,後在攻打西夏時中箭,輾轉到我老家天水境內的清水,終因醫治無效命歿。那批圖瓦士兵慢慢被人們遺忘,他們從脖子上取下狼髀石,從此變成百姓。
故事很吸引人,但聽罷可感覺到,講述者仍在強調,白哈巴的圖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聽故事,就看你怎麼聽了,有時候聽的是歷史,有時候聽的卻是歷史的呼吸。歷史並非是結束事件,它會因為人們的某些願望,順應人心延伸出某些溫暖和美好。所以說,歷史是活著的,且對時間有復仇心理。
與村裡人閑聊,說到辨識真假狼髀石的辦法。他們說根本不用看骨頭的質地和紋路,只要把狼髀石往馬或牛羊的鼻子下面一放,是真的它們就會大叫,是假的它們沒有任何反應。這個辦法好,牛羊和馬都怕狼,一聞便有反應確實可信。我想試試,但村裡的牛羊和馬都去了夏牧場,那位年邁的圖瓦老人說,好辦得很,用狗試也一樣的。說話間他 牽來一隻狗,我把狼髀石剛放至它鼻子下面,它便驚慌大叫,掙脫老人的手跑向村後的山岡。直到天黑,它也沒有回來。我睡到半夜,恍惚聽見它仍然在叫。
狼牙
成吉思汗為激勵士兵,曾說過一句諺語:吃肉的牙長在嘴裡,吃人的牙長在心裡。
大汗目光犀利,心有猛虎,說出的話有殺氣。
有歷史學家稱,成吉思汗不識字。此說法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他借狼說出的這句諺語,卻是一句頂一萬句,極大地鼓舞了蒙古大軍的士氣。
仔細琢磨大汗的這句諺語,可發現前一句說的是狼牙,後一句說的是狼心,亦可理解為是在說人。
狼牙即狼獠牙,其與狼髀石一樣被視為聖物,尤其是牧民多有佩戴狼牙的習俗。有人說,只要身上有狼牙,攻擊人的野獸就會遠遠避開,亦會起到逢凶化吉的作用。
有一人把狼牙像項鏈一樣掛在脖子上,被另一人指出不妥,並解釋說狼髀石可以掛於脖子上,但狼牙應佩戴於身體的其他地方,原因是狼牙多用於攻擊和吞噬,若將其藏起來,可寓意不動聲色之發力。有老話說:狼髀石要亮出來,狼牙要藏起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再則,狼牙有味,掛脖子上容易聞到,亦不好。
我寫長篇小說《狼蒼穹》時,寫到狼有四顆獠牙,有朋友卻說一隻狼有兩顆獠牙。我見過很多狼,但因為一直認為狼有四顆獠牙,便未及仔細觀察,被朋友那麼一說,便不敢往下寫了。
為了證實,我去了吉木薩爾的野狼園,買了幾塊羊肉引誘狼來吃。第一塊羊肉扔進鐵絲網內,被一隻狼一口吞沒,我沒有看見它嘴裡的牙齒。稍後,我想出一個辦法,將羊肉用繩子一頭綁住,另一頭綁在一木棍上,像釣魚一樣隔著鐵絲網把羊肉放下去,狼便躍起欲叼肉,我將羊肉放下又提起,反覆幾次終於看清狼有四顆獠牙。
去年《回族文學》舉辦筆會,安排大家去野狼谷看狼,聽養狼的父女講狼故事,大家都很髙興。當晩一群朋友喝酒到凌晨十二點,我建議大家去看此時的狼,它們一天中最興奮的時候在凌晨,亦會長嗥和兩眼放出綠光。
一群人去了狼園,遠遠地便看見有綠光在黑暗中閃爍。待我們走近,許是狼受到了驚憂,突然都大嗥起來。所有人都站立不動,靜聽狼的長嗥。那一刻,夜更黑了,山似乎矮了,整個世界都靜了。
另有一事,那仁牧場的牧民說,有一個小山岡,每年牛羊轉場時死活不經過,只有牧民下馬站在那裡,它們才會惶惶奔跑過去。牧民一直感到奇怪,真到後來的一場大風才掲開了謎底:山岡上的土被大風吹颳走幾層,露出了一顆狼牙。牧民於是知道,有一隻狼曾命歿在那個山岡。
狼皮
寫了狼髀石和狼牙,不可不寫狼皮。
我曾在哈薩克族女作家葉爾克西家見過一張狼皮,一進門見一張狼皮在正面的牆上,因為逼真,恍然覺得攀爬著一隻真狼。細看那狼皮,有頭有臉,四爪齊全,就連尾巴也挺出硬朗的線條。問及狼皮的來處,葉爾克西答曰北塔山。當時心想,那裡是中蒙邊界,此狼也許來自蒙古國。
後來在白哈巴的一戶人家又見到一張狼皮,體形龐大,毛色純正。問及價格,主人報出五千元,且不還價。我那時的工資才一千多元,用手不舍地摸摸後,遂打消念頭。
那天有一人也去問那狼皮的價格,為主人堅決不講價而生氣,便說這麼貴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主人說狼牙狼髀石有假的,但誰能造出假狼皮?如果你能造出假狼皮,有多少我收購多少?那人仍然磨磯,主人氣不打一處來地說,我的狼皮是真的,你看不出來,你的眼睛是假的。那人怏怏然出門而去。
狼皮均出自牧區,但牧民獵捕到狼後卻不動它們一根毫毛,而是整體運回村莊,交給專門做狼生意的人去剝皮、風乾和加工,使之成為上好的飾品。
牧民之所以不動狼,是因為人對狼的味道遲鈍,但一隻狼隔一座山岡,便能聞到另一隻狼的味道。如果他們在牧場上對狼開膛破肚,狼的味道被別的狼聞到,必然會循味道前來報復。
有一人獵捕到一隻狼,將其剝皮、剁肉、取狼牙和狼髀石,然後一一收拾進屋。天黑後他聽到門響,開門後便被佯裝敲門的狼一口咬去半邊臉,他痛苦呻吟了幾天後死去。
另有一獵人用夾子夾住一隻狼後,用刀子割斷狼的喉嚨,剝下狼皮掛在槍上扛下山。一隻狼悄悄跟在他身後,趁他不備一爪子打飛他的獵槍,並將他撲倒在地。他慌亂用腳去踢狼,狼順勢咬向他的大腿,一口咬掉了他的生殖器。
有關狼皮的故事,大多都發生在荒野之地,牧民們因為防狼,在氈房裡從來不掛狼皮。仔細問過後才知道,狼皮都去了城市,狼群跟蹤過去想報復,但城市的喧囂阻止了它們,加之污染嚴重的空氣很難聞,所以它們遙望城市幾眼,便轉身將自己融入荒野的落日餘暉里。
人與狼之間的「柵欄」,二者均小心翼翼堅守,從不輕易突破。
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有一人獵捕到一隻狼後剝了狼皮,掛在樹上等待風乾,然後將一堆無用的肉骨埋掉。一夜過去,那人第二天早上出門一看,埋狼的那個土堆已被刨開,裡面變得空空如也。他大驚,遂想起狼群有嚴厲的法則,如果一隻狼被人捕獲,它們一定要想辦將其救出,如果救不出,便要將其咬死吃掉,絕對不讓它落入人手。
那人被嚇得發抖,再看那狼皮,還掛在樹上,但樹身上有明顯的爪印和牙痕,想必是狼爬不上樹,便惱怒地摳抓和咬過樹。
那天早上有風,那張狼皮被吹得搖來晃去,似乎閃出了狼的影子。
王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烏魯木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新疆文學》主編。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收穫》《十月》《天涯》《花城》等。出版有散文集、小說集、長篇小說等。曾獲冰心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在場散文獎等。有作品在美國、俄羅斯、韓國、伊朗,中國台灣等地出版。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歡迎分享、點贊、留言!
監製:王雁翔
值班編輯:陳典宏
責任編輯:羅 煒


TAG:南部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