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司他韋成輔助葯,或將被踢出抗流感葯!

奧司他韋成輔助葯,或將被踢出抗流感葯!

柳月刀(laosiji_mm)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全國(不含港澳台)2017年12月共報告流行性感冒發病數121800例,同比增加2.17倍。隨著全國多地暴發流感,各大醫院兒科門診就診量均呈「爆棚」趨勢。在國家衛計委印發的《關於做好2018年流感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全國醫療機構緊急採購流感抗病毒藥物,包括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和帕拉米韋。相比扎那米韋和帕拉米韋,奧司他韋更為大眾所熟知,作為早在2009年全球H1N1流感爆發中大展身手的「流感神葯」,在這次流感疫情的「狙擊戰」中更是受到臨床醫生和家長的青睞。一夜之間,奧司他韋在全國各個地區藥店和各級醫院脫銷,在全球的火爆銷售甚至已經超過180億美元!由於部分地區斷貨,不少家長不得不在微信朋友圈和四處找關係求葯。

然而,1月16日,微信號科學貓頭鷹發布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博士撰寫的一篇題為《專答 | 抗流感神葯奧司他韋該走下神壇了》的文章,文中提及:在201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降級了奧司他韋的地位,由核心用藥降為輔助用藥。

圖說:國家衛計委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版)明確推薦奧司他韋為流感抗病毒藥物。

記者驚呆了!被國家衛計委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版)推薦的第一個抗病毒藥物,被廣大醫生和家長基於厚望的「流感神葯」,竟然在7個月前已經被WHO降為輔助用藥!!!那麼說,奧司他韋對於流感根本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作用大嗎?瀏覽國內各大網站和資料庫,記者查不到王晨光博士提及的WHO意見關於奧司他韋的相關報道,難道王晨光博士是杜撰的WHO意見嗎?

不死心的記者本著新聞較真的想法,從WHO網站上一頁一頁查證,終於找到20thEssential Medicines List (2017)的網頁並下載了一個一個名為 Executive Summary的pdf文件,這是2017年6月更新的《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英文版摘要,也是王晨光博士的文章信源。

記者在《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英文版摘要第7頁發現一段關於奧司他韋的描述:

大致翻譯如下:

專家委員會不建議從EML和EMLc中刪除奧司他韋,因為它是流感危重患者和流感大流行防備模型清單上的唯一藥物。然而,委員會注意到,與2009年奧司他韋首次列入名單時相比,現在有更多證據表明,奧司他韋在季節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中的作用降低了先前估計的奧司他韋對相關臨床結果的影響程度。委員會建議修訂奧司他韋的清單,將藥物從核心藥物轉移到輔助藥物清單,並僅限於確診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專家EML委員會指出,世衛組織大流行病和季節性流感藥物管理準則將於2017年更新:除非提供支持在季節性和大流行病爆發中使用的新信息,下一個專家委員會可能會考慮刪除奧司他韋。

看到這段文字有沒有感到很震驚!特別注意我在截圖中標註的那兩句話:The Committee recommended the listing of oseltamivir be amended and the medicine be moved from the core to the complementary list, and its use be restricted to severe illness due to confirmed or suspected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hospitalized patients.中文意思是:委員會建議修訂奧司他韋的清單,將藥物從核心藥物轉移到輔助藥物清單,並僅限於確診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

這意味著國內在抗流感治療中廣泛應用的奧司他韋,可能屬於嚴重濫用或不當使用,而且越來越多證據不支持奧司他韋可以減少流感的併發症、住院率或病死率,若不是擔心現在抗流感無葯可用,WHO下恨不得將奧司他韋從流感基本藥物名單中踢出去。但遺憾的是,截止目前,包括美國疾控中心、美國FDA、美國兒科學會等尚未有新的更新建議。原有建議均推薦早期(起病的36~48小時內)使用奧司他韋治療流感確診或疑似病例,這一建議仍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採納,而WHO的更新意見卻被有意或無意地「雪藏」。

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奧司他韋的廣泛應用,關於服用奧司他韋出現的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多,已經發生多起因服用奧司他韋而出現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比如異常行為、妄想、知覺障礙和譫妄和類譫妄的事件。比如,最近《新聞周刊》、《世界日報》等媒體報道,美國得克薩斯州北部的一名6歲女童近日不慎患上流感,其父母決定給她服用奧司他韋的藥物進行治療。沒想到,這名女孩在服藥後竟然產生了幻覺,她從學校逃課,回到家直接走到二樓的卧室要跳樓自殺。其父親稱:「她踩著自己的桌子爬了上去,想要從窗口跳下,我和妻子趕緊跑上前抓住了她。」

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牽頭國內相關兒科專家和臨床藥學專家等,認真評估中國人群流感疫情的特點,依據大規模的循證醫學證據,重新評價奧司他韋在流感抗病毒治療中的地位,確保合理用藥,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不受過度治療的侵害。

奧司他韋,走下神壇!

來源:藥店經理人

神壇,祀神的高台。但「走下神壇」的意思卻不是走下高台。

在百度問答里搜索「走下神壇」得到的解釋是:當謂之為「神」的人、事、物,被更為客觀的報道拉向理性化、人性化的時候,我們會說,某某走下神壇!

這也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因需求產生、迅猛發展、大範圍影響(封神)、反作用、趨於理性。

在藥物界,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

風口上的奧司他韋

當今年的流感把奧司他韋推向風口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它解決的很多人的流感病痛。不然,國家衛計委不會把其列入《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版)》之中。

公眾為之瘋狂,但凡不小心也流感,基本選擇就是奧司他韋。先是備葯,再是搶葯,甚至托關係、找門路也要買這個葯。儼然一副計劃經濟的狀態。

奧司他韋「藥店斷貨」、「醫院脫銷」已成為新聞中的舊聞。

君不見,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有公司奧司他韋產品本月出貨量超出10億元,較往常增長近5倍。

2016年,達菲(奧司他韋)的全球銷售額約為53億元)。換句話說,2018年開年第一個月,一家中國公司輕鬆完成了全球五分之一的銷量。

在國內,被授權生產、中國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的唯一生產商,其內部人士日前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稱,目前該公司奧司他韋藥品處於供貨不足狀態,暫時不對藥店開放。

不曾想,因客觀的需求大、對流感有療效,卻一時間被公眾和大眾媒體封神,貼上非理性的「神葯」標籤。

在恐慌中被封神,怕會造成藥物濫用

而消費者的恐慌型購買,也是造成奧司他韋出現斷貨的另一原因。公眾的恐慌表現在,未分清感冒的癥狀時,就想著吃奧司他韋治療。

正如一位網友在評價網紅經濟時稱,公眾非理性的消費是促成網紅經濟崛起的主要因素。在流感這件事上,非理性消費則是造成搶貨、恐慌的一大原因。

「『神葯』的脫銷,實際上反映了人們的過度恐慌和藥物的濫用。」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助理教授、托馬斯傑弗遜大學副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

「瘋狂之後是思考和平靜「是一條普適的人生經驗。正如王晨光對本次流感和奧司他韋的解讀。

「奧司他韋是世界範圍內被批准的第一款抗流感病毒的藥物,此後還有兩種被批准使用,分別為扎那米韋和帕拉米韋。奧司他韋可用於重症流感患者,大多數的流感患者並不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馮斌表示,目前沒有研究成果及實驗表明,奧司他韋對於流感以外的病毒性感染有效果。因此,奧司他韋不用於普通病毒性感冒及病毒性腸炎等,也不等同於流感疫苗的預防地位。(來自每日經濟新聞)

1月17日,科技日報在採訪王晨光的文章里也提到,在2017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降級了奧司他韋的地位,由核心用藥降為輔助用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O二醫院姜天俊更是撰文稱,奧司他韋,用不好後果比流感更嚴重。

姜天俊說的「嚴重」指的是,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是治病,用不好則致病。

他指出,在日本,2001至2008年,日本衛生部門收到奧司他韋引起的不良反應約1000例。

旨在提醒,用藥需謹慎,何況奧司他韋還是處方葯,要遵循醫生的指導用藥,不可盲目。

......

所有的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奧司他韋斷貨脫銷背後的思考。沒有事物是完美無瑕的,總要有人提醒眾人,要客觀理性的對待,尤其是藥物。

1月19日,北京市衛計委就「如何正確使用抗流感藥物奧司他韋」,請專家進行了解答:「不建議奧司他韋成為家庭小藥箱的常備藥物,不建議人們自行判斷與使用。」

不同年齡、不同體重,使用奧司他韋的劑量也有所不同;

腎功能不全者,需要根據肌酐清除率調整用藥劑量;

危重症患者必要時可增加劑量或延長療程;

在預防用藥時,如果因胃腸道反應而提前終止用藥,奧司他韋使用不當,易產生耐藥性。

所以奧斯他韋的使用,應由專業醫師決定。

走下神壇,讓公眾趨於理性

而隨著近一個月,「奧司他韋」的字眼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大家的審視已經疲勞。更有人在姜天俊的文章下留言,懷疑奧司他韋炒作。卻沒有列出有效證據,被其他人說為信口雌黃。

更有醫藥人士發出聲音:不管什麼葯,千萬別「被」封神。醫藥圈的一個怪象是,所有責任都推向藥物。不管是對中藥還是對奧司他韋,好像一夜之間不唱反調,就顯得我們沒水平一樣。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水平。

並且,奧司他韋從沒說自己是神葯。

別給藥物「封神」,是擔心公眾盲目的崇拜和藥物濫用,產生負面的反作用力。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多數的明星就是最好的例子。況且,人性的弱點之一是:把你打倒後,再往身上踩上一腳。

對於一個實實在在、不會說話的藥物來說,除了它自己的名字外,貼上任何標籤都是不客觀的。

沒有人希望在下次流感侵襲時,我們想到的僅僅是「神葯」兩個字,再無其他。

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它不是神葯,它只是奧司他韋。

本平台不對轉載之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英會 的精彩文章:

TAG:萬英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