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世凱為什麼在辛亥革命後能輕鬆擺平清廷,征服革命黨?

袁世凱為什麼在辛亥革命後能輕鬆擺平清廷,征服革命黨?

武昌起義爆發,清朝地方政府如摧枯拉朽一般倒台的時候,滿清統治者切實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受國內革命形勢和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施壓的影響,清廷不得不啟用已經被其認定具有狼子野心的袁世凱去對付革命黨。可惜,袁世凱與革命黨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奪取清廷的最高軍政大權。就這樣,在1911年和1912年的中國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詭異的爭權奪利大戲。

宣統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被迫昭告天下,宣布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令其前往湖北鎮壓革命黨。可那時的袁世凱已認定滿清內外,除了他已無人能對付革命黨,所以他以「足疾未痊」為由,不尊詔令,藉此機會要挾清廷給他出更大的價錢。九月十一日(11月1日),走投無路的載灃只得認輸,被迫宣布皇族內閣總辭職,同時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如願拿到了滿清的軍政大權後,立即開始自己布局,並很快就憑藉北洋新軍的實力,奪取了漢口。

袁世凱奪取漢口後,並未再繼續對革命黨人發起猛攻,而是擺好架勢靜待轉機。革命黨人臨時組建的起義隊伍,面對裝備精良的北洋新軍,無法取勝。袁世凱掌控了大局後,捨不得用自己的老本兒「北洋新軍」去和革命黨人拼個你死我活,從而失去掌控天下大局的資本。此時,帝國主義列強也不願意革命黨一家做大,因此,他們表面中立,實則暗中支持袁世凱,向南方革命黨施壓,於是,南北雙方和談的議題就成為雙方首選。

此時,革命黨人內部的立憲派、舊官僚和一部分革命黨人,也嚷嚷著要同袁世凱談判。就這樣,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革命黨人,在前有「北洋軍」堵截,後有帝國主義和內部反對力量圍追的情況下,只得考慮與袁世凱談判的議題。

確定和談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討價還價了。所以,革命黨人給袁世凱設定了和談的前提條件,就是袁世凱必須讓清帝退位,並贊同共和。只有這樣,革命黨才同意由袁世凱掌控大局,接替孫中山。袁世凱得知革命黨的要求後,立即向清皇室施加壓力,並讓北洋軍將領通電威逼清廷。大勢已去的清廷孤兒寡母,只得在「袁世凱同意保證清皇室基本待遇」的情況下,同意退位。擺平清廷後,袁世凱公開發表聲明,表示「贊成」共和。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並由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辭職時,為確保革命成果,向袁世凱提出定都南京和必須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要求。可惜,已經「合法」謀奪革命勝利果實的袁世凱,又豈能再聽受孫中山號令,又豈能遵守那一紙他並不認可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呢?

1912年4月1日,帶著滿懷遺憾的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2日,臨時參議院決議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宣告夭折。這就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具體經過,表面上看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當時中國的政治局勢非常詭異,很多事都超出人們的想像。

但回頭看袁世凱的成功,他也絕非一日之功。早在他操練北洋新軍時,就為日後掌控這支當世最強武裝力量,打下了基礎。這也印證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理論,再看孫中山的革命道路就充滿太多遺憾了,他幻想用先進的制度和先進的理論改造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但最終結果卻是一次次的失敗。所以,與其說袁世凱是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竊國大盜,不如說他是憑藉槍杆子搶奪國家軍政大權的梟雄,只不過這個過程不那麼劇烈,進程不那麼明顯血腥而已!(文/講史論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圖影 的精彩文章:

西太后為當時國家現代化做過的事:買新槍炮、修鐵路都不在話下!

TAG:歷史圖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