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最新護衛艦回爐改造—德國製造到底怎麼了?

德國最新護衛艦回爐改造—德國製造到底怎麼了?

1月17日,有媒體報道稱,德國海軍斥資30億歐元打造的最新護衛艦「巴登·符騰堡」號驗收測試失敗,回到造船廠改造。據悉,修正因設計失誤導致的缺陷將再花費數年時間。

德國聯邦議院已經發出通牒,負責建造這型軍艦的德國製造聯合體(Arbeitsgemeinschaft,ARGE)必須儘快解決現有問題。

ARGE擁有布洛姆+沃斯船廠(Blohm + Voss)的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TKMS )和位於不萊梅的呂森集團(Lürssen)組成。這個組合已經是當前德國能想得到的最出色的軍艦製造團隊了。即便是這樣強大的團隊,歷時6年卻製造了一艘滿身缺陷無法服役的次品。

「巴登·符騰堡」號是德國F125型護衛艦首艦,其使命是取代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服役的8艘F122型,執行防空、反艦、反潛、火力支援、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支持多國聯合行動等多種任務。

德國一直對外宣稱,F125型不是之前的F122、F123和F124型的改進發展型號或後續型號,而是一種全新設計的、滿足當前及未來若干年海上威脅環境需求的多用途導彈護衛艦。

但是,這艘世界上最大型的護衛艦卻遭遇返廠改造的尷尬境地,一艘現代化的老牌強國7000噸級主力艦甚至連垂直發射系統都沒有配備。不禁要問,當年德國海軍的雄風哪裡去了?德國製造真的出問題了嗎?

時光回溯到近20年前,1999年,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首艦開工不久,其項目經理就向外界透露,參與薩克森級開發的多家廠商已經著手準備聯手研製全新概念的後續艦F-125型(也即FDZ-2020項目)。

德國海軍顯然非常支持這個項目,海軍希望在2007年之前投資3.37億歐元用於開發,在2010年之前投資20億歐元用於採購。由此可見,海軍方面對其是寄予厚望的。

從一開始,該型艦就被特別設計用於滿足廣泛的「和平支援與穩定行動」的需求,適於在遙遠戰區(「遠征作戰」)和極少有工業支援的環境下執行長期的、中強度的合成與聯合行動。

按照設想,F125型護衛艦將成為德國海軍及聯邦武裝部隊整體轉型的核心部分,作為維和作戰或人道救援行動的指揮艦、支援反恐與特種作戰、提供中/短距離的聯合對地火力支援、平時的海上治安維護/經濟海域保護/領海與交通線巡護等例行勤務,並參與中/低強度的作戰任務。

作為德國海軍未來F125級護衛艦的概念設計艦,FDZ-2020計劃是德國軍工廠商面向21世紀海上作戰需求的傾心之作,也是除美國DD(X)計劃之外,最值得關注的水面戰艦發展計劃之一。

但是,從概念設計到工廠建造,F125級護衛艦經歷了太多的改變,可以說最後改到了奇葩的程度。

F125級護衛艦2002年完成艦艇設計概要意向書,2004年開始公開招標,將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海軍系統定為該計劃的主要承包商,負責建造的企業是蒂森-克虜伯公司和魯森造船廠。魯森造船廠負責建造艦首分段,蒂森-克虜伯公司則負責建造艦尾分段,以及最後的總裝。

2011年11月2日首艦巴登·符騰堡號(F-222)在漢堡博隆-沃斯造船廠安放龍骨,2013年12月12日舉行命名儀式,2014年3月31日下水,2016年7月18日交付德國海軍威廉基地。二號艦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號(F-223)預計2018年中旬服役,三號艦薩克森-安哈爾特號(F-224)和四號艦萊茵蘭-普法爾茨號(F-225)預計2019年和2020年服役。當然,這都是原計劃的節奏。

本級艦滿載排水量約7300噸,早艦體設計上繼承了德國一貫的艦艇設計風格,外形簡潔剛毅明快,洋溢著鋼鐵的青春,運用薩克森級護衛艦成熟的艦體隱身設計技術,強化損管防護能力,全艦分為六個損管區,各個損管區之間可以相互獨立運作。

像義大利新一代護衛艦PPA計劃一樣,在艦體中部預留四個6米標準集裝箱的空餘,用來模塊化安裝例如特種作戰任務、撤僑任務模塊。

事實上,F125級護衛艦之所以缺陷過多,與其採用的新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該級艦動力系統為了滿足長時間的海外派遣和高自持力,採用複合燃氣渦輪及柴油電力推進(CODLAG),與英國23型護衛艦相同,主機由一具美製GE LM-2500+燃氣輪機和四具德制MTU 20V 4000 M53B型柴油發電機連接兩具電動機組成。

總功率4萬軸馬力,最高航速27節,18節續航力5000海里,艦艏還配備一具1341軸馬力的橫向輔助推進器。這種推進系統性能確實不錯,但可靠性實在要打個問號。

船電系統方面,F-125型主雷達採用歐洲宇航開發的TRS-4D雷達,而並沒有沿用薩克森級護衛艦上的APAR防空雷達。

因為F-125型對防空能力的要求不高,TRS-4D為有源相控陣體制,功能涵蓋三座標中距離對空監視與快速目標提示、遠距離高分辨能力的對海監視、目標分類與敵我識別、目標精確追蹤、具有落點水花檢測能力的水面火炮導控能力、直升機進場管制、電子干擾來源探測/追蹤與抑制等多種能力,最大探測距離可達250公里,最小監視距離約100米。

TRS-4D原為單面機械旋轉使用模式,與TRS-3D相同。德國海軍將四面TRS-4D固定在桅杆側面,主艦橋桅杆兩面,後艦橋桅杆兩面,與日本秋月級驅逐艦的固定方式類似。

F125級的作戰系統名為FuWES,該系統採用開放和模塊化的結構,允許靈活增加額外或改進的艦載系統。為了提高戰術數據交換和與其他作戰平台的高度互操作性,FuWES系統還集成了通信系統、Link 11、Link 16和Link 22數據鏈。這套戰鬥管理系統由專門為F125設計Atlas Elektronik OMADA控制台操作。高度自動化設計埋下了大量技術隱患,德國海軍此次退貨就是因為該艦的可靠性嚴重不足。

武備方面,與傳統的護衛艦不同,F125型護衛艦前所未有地強調對陸攻擊和火力支援能力。原本德軍計劃為艦上的MK41垂髮系統配備「戰術戰斧」巡航導彈執行對陸遠程精確打擊任務,甚至還嘗試把德國陸軍的155毫米自行火炮乃至美製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改造後搬上軍艦。

然而,這兩種陸軍武器的改裝和海上試驗效果並不理想,因此上述想法只得先後放棄。目前,F125型護衛艦主要的對陸攻擊武器,僅有一門127毫米「奧托·梅萊拉」艦炮和八枚兼具對陸攻擊能力的反艦導彈,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人哭笑不得。

防空自衛則依賴兩具MK-49拉姆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這一艦載武器水平在同級噸位艦艇相比之下非常薄弱,但增加多座自動機炮、機槍、高壓水槍點,還裝備有大型擴音器,定向聲波拒止裝置等,艦尾有一座直升機平台,雙機庫,可容納兩架NH-90級別的直升機。

值得注意的是,F125原始設計未配備任何艦載反潛武器(主要靠反潛直升機投擲魚雷),而且只配備固定式聲納而沒有拖曳陣列聲納。對付水下威脅只能依靠搭載的兩架NH90中型多用途直升機,整體反潛水平極為有限,戰時若遭遇敵方的先進潛艇,恐怕很難自保。

綜合以上,F125怎麼看也像是一艘巡邏艦,而不是一艘大國的主力戰艦。或許有人說他的雷達性能比較優秀,然而相對於F124,其雷達也是縮略版的,最大對空探測距離僅有240公里,是一部對防空作戰能力要求不高、適用於中小型水面艦艇的中近距離艦載雷達。相比美製「宙斯盾」艦上雷達400公里級別的最大探測距離,其性能頗顯寒酸。

顯然,與F124型護衛艦強有力的防空反導能力相比,F125型護衛艦出現了大幅度縮水和倒退。這種防空配置非但令區域防空無從談起,恐怕連自身頭頂的這把防空傘也難以撐牢。

當然,F125也是有比較強的領域的,一是小艇多,二是直升機多,可以攜帶兩架NH90中型多用途直升機和4艘11米剛性充氣艇。於是,這艘大型護衛艦又變身成為突擊隊專用支援艦,其一次可以投送50人的海軍特戰隊員。

雖然其船員只需要120人,聽起來自動化水平那是相當高。可是,德軍爆料其錯誤的估計了F125的自動化設備能力以及德軍的人員素質,實際上每艘F125需要增加將近一半的人力來運轉這艘戰艦。

測試中,「巴登·符騰堡」號的第一個問題是電子設備配備過多。按照設計,電子系統應成為該艦的一個主要優勢:在自動控制系統的輔助下,這艘長150米、排水量7000噸的軍艦隻需要120名船員。

但測試顯示,軟體系統不斷發生故障,導致艦載雷達出現失誤,使軍艦很容易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

即使系統完成修復,也不確定其能否抵禦反艦導彈的襲擊。此外,它將很難在波羅的海對抗俄羅斯的潛艇,因為該艦未裝備聲納系統和魚雷發射裝置。

硬體方面,據稱此艦空載狀態下超載178噸,而且這將近兩百噸的重量還不平衡,因而需要德軍在實際運行中向對側多堆積一些物資,保證船隻不會傾斜。

德軍認為其在軟硬體方面都有難以接受的不足,因而將其退回船廠,由船廠負責解決一切問題後再予接收。這也是聯邦德國海軍第一次將新船退回給船廠。

總體來看,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德國已有很長時間不建造大型軍艦,缺乏有經驗的工程師。目前,德國還有三艘同類型船艦正在建造之中,但能否如期投入使用也令人懷疑。

如果這型護衛艦能代表北約水平,俄羅斯估計要笑開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將君 的精彩文章:

鬼冢讓日本鬼子下跪謝罪千年,其後代恥之卻無可奈何!

TAG:墨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