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內政:建制派嚴厲束縛,右民粹憋屈挺進》

《美國內政:建制派嚴厲束縛,右民粹憋屈挺進》

(全文452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美國政治之爭:右翼民粹遭遇建制束縛》

在特朗普當選後,美國政治中的極化和對立反而「一浪高過一浪」。執政期間,特朗普政府沒能減弱自身的右翼民粹色彩,反而陷入了與美國立法、司法、官僚機構和媒體的更激烈對抗。

以上任之初司法部副部長耶茨拒絕簽署禁穆令為開端,特朗普在政府內一直外面臨著政治精英的強烈抵制,以至於白宮公開指責不受民選領導人掌握的「深層國家」(deep state)正在發起叛亂。

激烈的鬥爭甚至也存在於特朗普團隊的內部,其直接後果就是政府高度不穩。短短九個月內,就有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中央情報局局長科米、白宮辦公廳主任普裡布斯、白宮首席戰略師班農等多名高級官員被迫離開政府。其中,班農的辭職尤其被視為白宮內以庫什納、科恩、麥克馬斯特為代表的全球主義者和政治建制派對民粹主義陣營的重大勝利。

(一)特朗普民粹施政成果有限

特朗普的民粹政策承諾集中體現於他在2016年10月22日於葛底斯堡正式公布的《唐納德·特朗普與美國選民契約》(Donald J. Trump』s Contract With the American Voters)之中。其內容分為清理華盛頓政治、保護美國工人和重建法治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削弱代議制國會和政府官僚,提出要為議員設置任期、限制國會和政府的「旋轉門」流動以及凍結聯邦僱員;

第二部分旨在推進貿易保護主義,取消對傳統能源產業的環保規制;

第三部分則是要打擊移民,取消奧巴馬政府頒布的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一系列行政命令。

]這一競選綱領集中反映了民粹主義去中介化的政治傾向,體現了保守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民粹所強調的本土主義和自由放任。

由於美國政治的長期極化,在過去的三屆大選中各候選人都表現出了強烈的民粹色彩,前總統奧巴馬也並不例外。因此,當特朗普在勝選之後表現出與奧巴馬和《紐約時報》修好之意時,美國建制派也一度抱有其將回歸主流政治的期待。不過,特朗普在2017年1月21日發表的就職演說徹底粉碎了這一可能,他打破歷次演說要強調「團結」的傳統,公然宣稱「唯有此次權力移交是由華盛頓移交到美國人民手中」並鼓吹孤立主義。在此後的兩周內,特朗普連接頒布了22道行政命令,強力推動包括退出凍結奧巴馬醫保和聯邦僱傭、退出TPP、撤銷環保規制、建設美墨邊境防護牆、頒布限制難民和支恐地區公民進入美國的旅行禁令在內的右翼民粹政綱。至此,特朗普明確表明了拒絕回歸政治常態,致力於兌現所有民粹競選承諾的「反常」立場。

但是,儘管白宮通過行政命令以「先易後難」的方式迅速推進民粹政治綱領,但是受制於美國的立法和司法制度,其政治成果卻難言可觀。截止2017年8月30日,特朗普已執政234天,其在《選民契約》中的60項承諾中徹底兌現的有6條,推動中的11條,受阻5條,妥協1條,無暇提及的為31條,另有5條完全違背了承諾。這一數據與執政100天時相比,只是新增了3條受阻動議。兌現的六條承諾分別為:退出TPP談判、禁止白宮官員為外國政府遊說、重啟兩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任命新的最高法院法官、為新增規制設定比例削減條款、要求重新商討《北美自由貿易條約》。總體來看,特朗普只實現了其承諾中的很少一部分,同時集中於外交和行政管理領域,至今未能在立法上取得任何重大突破。

(二)美建制派嚴厲束縛白宮

特朗普政府的民粹施政之所以成果有限,主要是因為美國建制派通過三種方式有效束縛了白宮

第一是在白宮和行政部門內部影響政策制訂;

第二是在國會修正和杯葛立法動議;

第三則是通過司法審查阻止政策實施。

從大半年的政治進程來看,美國建制派絕非單純「靜待掌權後的民粹主義力量被體制同化」或者「綏靖式應對」,而是通過對大眾意見具有更強「免疫能力」的部分政治機制來削弱特朗普推進民粹政策的能力。

在行政部門中,特朗普及其核心團隊極度缺少軍事和安全經驗,迫切需要藉助美國軍方的威望,因而不得不啟用政見並不一致的馬蒂斯和凱利擔任國防和國土安全部長。在上任之前,馬蒂斯就在參議院聽證會表示不會改變北約和亞太同盟政策,不會與俄接近,全面否定了特朗普在競選中提出的孤立主義安全政策。]此後,麥克馬斯特和凱利等建制派進一步掌握了國安會和白宮辦公廳。在他們的影響下,特朗普甚至改變了在阿富汗問題上的立場,最終決定予以增兵。

在勸說或者影響無效時,美國行政部門的官員還會通過泄密來削弱白宮立場。例如,在6月卡達—沙特的斷交危機中,國務院官員就匿名披露蒂勒森不贊成特朗普對沙特的支持,國務院執行的是國務卿而非總統的政策。此外,與澳大利亞總理通話、與俄羅斯大使分享反恐情報等機密信息也屢次被媒體掌握並用於攻擊白宮。這既損害了特朗普政府的威信,又妨礙了具體政策的推進。

在立法部門中,不僅民主黨國會黨團不支持白宮,不少共和黨議員也對特朗普政府疑慮重重,他們共同為白宮施加了層層枷鎖。早在2016年11月9日,共和党參議院領袖麥康奈爾就表示特朗普為國會議員設置任期限制的想法「不在考慮之列」,並成功迫使白宮放棄相關立法動議。在特朗普最為關注的廢除「奧巴馬醫保」的議題上,不僅共和黨內部無法就替代方案達成共識,在參議院的關鍵投票中頻繁批評特朗普的共和党參議員、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還與其它兩名共和黨議員一起投了反對票,扼殺了立即撤銷的可能性。在特朗普積極推動的美俄接近上,美國參議院則以兩黨全體一致的態度升級了對俄制裁,並限制了白宮對制裁的撤銷權。至今為止,特朗普尚未在國會取得任何實質成果。

在司法部門中,由於政治政策的「行政法化」,白宮持續面臨遭遇司法審查的風險。特朗普頒布的兩版限制支恐地區公民赴美的旅行禁令先後於2017年2月3日和3月15日被華盛頓州西區和夏威夷區的聯邦地方法院以違背憲法原則為由予以凍結,其間聯邦第九巡迴法庭還駁回了司法部的上訴。直至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才決定允許其中的部分內容生效,但是其效果已經大打折扣。在此期間,雖然特朗普嚴厲攻擊美國司法系統侵犯了總統的行政權,但是不僅司法部嚴格遵循了法院判決,就連特朗普親自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戈薩奇也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含蓄地表示前者的指責並不妥當。目前來看,特朗普還無法動搖美國司法部門的權威。

(三)右翼民粹難以實質扭轉美國政治潮流

特朗普執政的200多天反映出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一個痼疾:其雖然在政治動員時聲勢浩大,但是在政策和制度塑造上卻乏善可陳。與右翼民粹相比,歷史上美國的左翼民粹運動要遠為成功,後者堅持不懈地將社會和醫療保障、女性和少數族裔權利、勞工保護、累進稅制、環境保護等進步主義訴求轉化為了美國的正式制度。以此而言,美國右翼民粹在制度塑造上長期處於下風,特朗普的執政也沒能例外。

8月中旬爆發的夏洛特維爾事件正是反映了美國右翼民粹「外熱內涼」的實質。從表面上看,白人至上主義者、新納粹和其它極端右翼團體掀起了不少波瀾,但是他們卻並未實現自身的訴求。騷亂之後,不僅夏洛茨維爾市選擇用黑布覆蓋邦聯將領李和傑克遜的雕像,馬里蘭、肯塔基、田納西、佛羅里達、德克薩斯、俄亥俄等州的許多城市也在事件刺激下立即或者考慮拆除相關的邦聯紀念碑。美國國會民主黨團甚至提出了要求軍方更改所有依據邦聯將領姓名命名的軍事基地名稱。從博弈結果來看,不僅右翼民粹「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特朗普為其辯護也是「引火燒身」,甚至遭到了其在共和黨內最堅定的盟友的批評。目前看來,特朗普上台並沒有顯示出右翼民粹開始擁有實質扭轉美國政治發展方向的能力。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執政更可謂「舉步維艱」。某種程度而言,右翼民粹力量在2016年下半年取得的勝利不啻於一記警鐘,敲醒了政治對手,也導致自身遭遇了強大的政治反作用力。

美國則似乎陷於政治僵局之中,甚至被認為正在發生「文化內戰」。美國的建制派體現出更強的「原則性」。這一方面源於美國擁有更強的移民傳統,更加適應自由主義價值觀;

應當認識到,不同族群間的文化認同和不同階層、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絕不可能僅限於世界上的少數國家。右翼民粹主義提出的主張也更不可能是解決體制「失靈」的藥方。就此而言,中國不應當對歐美應對右翼民粹主義持有「看熱鬧」的心態,而是應當細緻觀察、小心借鑒,吸取歐美社會的應對經驗和教訓

⊙觀點聲明:平台發布的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思辯材料,不代表本平台認同作者觀點。

⊙版權聲明:本平台部分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關係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關係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