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姚崇創開元盛世,宋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洛陽伊川遊記
原標題:唐朝名相姚崇創開元盛世,宋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洛陽伊川遊記
作者:巴圖
1月14日,星期天,天氣睛朗,我們遊覽AAAA景區伊川縣程林文化園後,下午按計劃駕車到彭婆鄉范園即范仲淹墓參觀。
以前曾來過3次。2012年隨夢想之旅來時,曾聽專家詳細講解過,並且特意參觀了旁邊的姚崇墓。這次在快到范園時,發現一墓園和一塊碑"范仲淹墓",經了解是他的子孫的墓園,因大門緊閉,沒有看成。范園還是5年前的樣子,裡面守墓的據介紹是其後人,收費20元,但洛陽旅遊年票可以使用。姚崇墓也是鐵將軍把門,以前拍的也不好找了,從網路上下載幾張照片,分享給大家。
初中課本中有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並且要求背誦必考。2012年我們三口兒還特意到湖南遊覽過岳陽樓,對照課文欣賞洞庭湖和岳陽樓。因此我們對范仲淹敬仰不已,一是仰慕其政績和人品;二是欣賞其才華,僅憑一幅畫洋洋洒洒寫出368字長詩;三是學習其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是為記
范仲淹墓位於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約半公里處,距縣城17公里,離洛陽25公里,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複,氣聚風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內古柏林立,共達520餘株。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還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等數件。
范園廣場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著官服,遙望著遠方,有著無盡的威嚴。從雕像後面的碑文上來看,這個雕像是2002年是一個叫作范振國的范氏後人,花了20多萬立起來的,據旁邊的村民介紹,范振國是伊川縣很出名的商人,所以在此立了范仲淹的雕像。雕像的旁邊,立著范園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的碑。
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後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前域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1901年光緒皇帝由西安返京路過洛陽時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
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其中兩側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額為宋仁宗親書的"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范氏好友王洙書丹。
范仲淹,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鍊,使他後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
范仲淹中年做官後,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康定元年(1040),邊事緊急,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曆新政"即此結束。後於赴穎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並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
范仲淹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 《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及憂國思鄉的悲涼情懷錶達得協和統一,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有《范文正公集》 。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位於湖南嶽陽西北的巴丘山下,樓高三層,下臨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此時他身體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慶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鄧州的花洲書院里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這都是看圖寫的。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
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神道碑。墓園的七八通石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藝術珍品,其中尤以"神道碑"最為珍貴。"神道碑"位於范仲淹墓冢前面20米處的祠堂西側,全稱"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碑文記載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碑高4米有餘,寬近1.5米,比我們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許多。碑額正中是宋仁宗皇帝親撰的"褒賢之碑"四個字,據史書記載,當年宋仁宗聽說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後,非常難過,命令輟朝一日,以示哀悼,並追封范仲淹為兵部尚書,為"神道碑"題額。
"神道碑"的碑文由歐陽修撰寫,據後人評價,文章"敘事精簡,詞語精練,過渡自然,詳略得當。描寫之生動、評論之中肯、說明之詳盡、抒情之熱烈,莫不渾然天成"。碑文刻字為隸書,纖細中透著渾厚,飄逸中兼容凝重,文精字美,相得益彰。
祠堂後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純佑墓。後域前部為仲淹次子純仁墓,其後有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及孫輩墓。再後十餘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一般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後子前孫更前。范墓則為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次子、孫輩遠遠在後,故俗稱為"扯兒背孫",較為獨特。
葬伊川之謎。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生前從沒有在伊川工作過,又是死在徐州,怎麼就將家族墓地選在伊川了呢?據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後人,祖籍在今天陝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後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的父親,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其間,因為中原戰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
當地老百姓中間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裡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後來發現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范仲淹學習非常刻苦,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年范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作"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生後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安徽省廣德縣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複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鍾。
"慶曆新政"是范仲淹一生最為輝煌的一段政治生活,他憂國憂民,固本強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影。從基層小吏晉陞為朝廷大員,不管在官場上經歷過多少大起大落,受過多少次貶謫、誣陷,他都無怨無悔,始終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以天下為己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園北邊,萬安山。萬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當地人又稱南山。在洛陽東南側,位於洛陽、伊川交界處。與中嶽嵩山遙遙相對,溝壑深險,巍峨壯觀,為洛陽東南之要衝。魏文帝嘗獵於此山時有虎超乘輿,孫禮曾拔劍刺之。今山坳有魏明帝的高平陵。萬安山又名石林山。每於冬天雪晴之後,平地及其它山上的雪已化凈,而石林山頂還是一片白皚皚的積雪,映著陽光,分外奪目,為舊時洛陽八小景之一,名"石林雪霽(指雨雪後轉晴)"。
姚崇墓園。位於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三華里處,背靠萬安山,西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園約200多米,在新修的范仲淹塑像廣場可看到不遠處有醒目的古建築,那便是姚崇的祠堂。原姚崇墓地規制宏大,據史書記載和歷代出土的墓誌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員還有姚崇的母親--彭城郡夫人劉氏;妻沛國夫人劉氏、鄭國夫人鄭氏;長子光祿少卿姚彝(唐碑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異、三子尚書左丞姚弈;四代孫蘄州黃梅縣令姚侑,五代孫諫議大夫姚勖、姚棲雲等。
原姚崇陵墓高大,歷經一千二百餘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時被毀,幕磚亦被用作水利渡槽。唯墓地西北之開元五年所立長子姚彝神道碑尚在,這塊唐碑為唐秘書少監崔沔撰,唐書法家將作少匠徐嶠子所書,1962年該碑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姚氏後裔恢復姚崇墓冢,並樹立姚崇、姚崇母親劉氏、姚崇五代孫姚勖等四通碑。無疑,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姚崇墓系後人重建,
姚崇(651一721),字元之,祖籍江蘇吳興(今湖州)人,因先輩世代在陝州為官,遂定居陝州硤石(今三門峽市陝縣東南)。一生三居相位,系唐開元盛世的創建者之一,被稱為救時宰相。他為穩定國家局勢,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發展農業生產,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姚崇於開元九(721)年九月逝世,終年72歲。開元十年二月,葬於洛陽萬安山之陽,其母塋之側,大手筆張說為其撰寫神道碑文。
姚崇是唐代名相,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其執政期間,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淘汰僧尼,強令歸農,是後人公認的一個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封建官僚。
張說曾與姚崇同朝為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文。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後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預料的一樣,為他撰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
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姚崇祖籍河南陝縣,其父去世後,母親改嫁到一個姓黃的人家,後來姚崇當了宰相,曾問其母:將來百年以後是否與父親合葬一處,其母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於是後來姚崇就將母親葬在了萬安山下。范仲淹當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親的墓以後受到啟發,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這裡的。
一千多年來,歷代都對姚崇有很高的評價。唐代歷任宰相共計369人,其中最出色的不過4位,貞觀時代的房玄齡和杜如晦,開元年間的姚崇和宋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供職於兩個黃金盛世,不知是因為他們,才造就了盛世,還是因為盛世的存在,才讓他們揚了名。儘管都是名臣大家,都具有智者的風範,但比較而言,姚崇的經歷更複雜,前程忽明忽暗,仕途跌宕起伏;他文武雙通,每次任宰相都兼管兵部;他的生存環境險惡,有時困頓非常,但終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點就是變通,走的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
拜謁范仲淹墓園,學習古代仁人志士之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


TAG:洛陽攝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