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好好寫作業,孩子就活該被父母打死嗎?

不好好寫作業,孩子就活該被父母打死嗎?

前幾天有個新聞,說的是2018年1月5日,泰興黃橋一個9歲小男孩,因為丟了手機,被母親打死了。

孩子母親跟媒體微泰州承認:「孩子丟了手機,確實讓我很生氣,再加上他不好好做作業,我就動手打了,用木棍。」

於是,她用膠布把孩子的手腳、身體捆了起來,不讓他反抗,從傍晚六點打到深夜十一點,中間停歇了幾次,還給孩子餵過幾口水,共打了五次。

救護人員透露說:「孩子頭上、臉上都是傷,雙手雙臂青紫發腫,屁股以及雙腿更是慘不忍睹,連成片的青紫觸目驚心。」

媒體穀雨報道稱:「皮膚上有幾處不易察覺到的小孔,法醫推測這是由類似牙籤、繡花針等尖細物戳入造成。」

無獨有偶,最近可是期末考試衝刺關鍵期,各家父母都在陪娃備考,有位爸爸陪娃寫作業,右手骨折。

陪讀誠可貴 親子價更高

陪讀的家長們更是在群里討論

哪種拍腦袋方法最有效

最近小學生的課間聊天內容

大概就是頭盔分享會

喂!你家頭盔結實嗎?

陪讀陪得嗓子啞了

那就喘口氣

刷刷文章

還要看到這麼與眾不同的家長

對開頭那一幕

作為一個三年級孩子的小學家長,

我對陪讀家長的遭遇感同身受,也深表同情。

不用說,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上進、學好,關心孩子的出發點是不容置疑的,可有時候也確實是頭疼:孩子就是油鹽不進,好說歹說就是不聽。

於是,我們一氣之下就會吼孩子、罵孩子,可是時間一長,孩子真的變成了個「皮賊」,越罵越不聽話,甚至還學會了頂嘴。這或許是無數家長最煩心的事兒了。

小編總結了一些妙招,對孩子寫作業有很大幫助,快來看看吧~

第一招:控制寫作業時長

學校安排的上課時間,是非常科學的,每節課中間有休息時間,並且上課時間不超過45分鐘,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某件事情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分鐘左右,時間過長會讓孩子覺得疲乏。

由此看來,寫作業的時間也不能太長,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例如:先寫什麼科目的作業?語文作業用多久?數學作業用多久?還要適當提醒孩子,寫45分鐘作業,就休息一下。這樣做的學習效率明顯較高。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優點

孩子需要鼓勵和肯定。但有些父母因為「望子成龍」的心情過於急切,所以恨不得孩子毫無缺點,是非常完美的,以至於忽視了他們的優點,甚至要求孩子將缺點變成優點。

父母應當意識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多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優點上,並適當「放大」他的優點,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適當放大孩子的優點,可以幫助他們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心情舒暢了,孩子自然就願意去寫作業了。

第三招:學習不能操之過急

儘管學習非常重要,但父母不能刻意營造緊張的氣氛,這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與其匆匆忙忙地寫作業,不如先讓他的心情平靜一些再做,這樣,孩子學習才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孩子學45分鐘後,不妨讓他先休息一會兒,再去寫一會作業。短暫的休息後,孩子更容易集中精力。

此外,「操之過急」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總是處於「著急」的狀態,心思就無法沉浸在課業中,時間久了,就會厭倦寫作業。

第四招:先讓孩子玩個夠

孩子天性愛玩,如果父母過於壓制他們的情緒,就會起反作用。當玩耍超過一定時間,孩子同樣會產生厭倦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此時對學習毫無興趣,不妨先讓他玩個痛快,而不是斥責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引導孩子選擇比較安靜的娛樂方式,盡量不要參加激烈的體育活動,以免過多地消耗孩子的體力。

第五招:多用正面語言

很多父母為了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喜歡「正話」「反說」,這種方式不可取,會攪亂孩子的思緒。

例如,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主動寫作業,偏偏對他說:「我就知道你肯定把玩放在第一位,不會先寫作業的。」

我能夠理解這些父母的心情,他們太希望孩子能自覺,所以才說出這番話。但孩子不一定懂,甚至會覺得,他貪玩已經得到了你的默許,或是認為你對他不再抱有希望,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正確的做法是:盡量用正面語言表達感情,多鼓勵孩子,他們的潛力才有可能被激發。

第六招:經常改變學習環境

很多父母忽視了一點:當孩子長時間在相同的環境下學習,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心理依賴。如果他的情緒尚可,環境對他的影響還不會很大,但如果某天孩子的情緒比較低落,就需要用不同環境所帶來的新鮮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緻。

第七招:列一張計劃表

沒有列計劃表習慣的孩子,容易陷入混亂,面對繁多的課業,不知道該從哪裡入手,情緒也因此變得很糟糕。

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養成列「功課計劃表」的習慣,他們就能獨立安排好課業,知道自己先做什麼,再完成什麼,有助於消除焦慮情緒,更有效率地完成課業。

計劃表要讓孩子自己完成,父母只需給予提示,例如:告訴他先完成擅長的科目,再做需要思考的科目,或是將最難的科目放在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做。

列「功課計劃表」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主動寫作業,父母要不定期跟進孩子的完成情況,以免讓「計劃表」形同虛設。

第八招:讓孩子先做擅長的功課

很多孩子一提到寫作業就「頭疼」,實際上,真正令他們「頭疼」的是不擅長的功課,就像人們常說:「我一想起某某事情就頭疼,都沒心情做其他事情了。」兩者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建議父母,讓孩子先做他擅長的功課。

「作業」不僅能考驗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能引導他們學會安排時間和事務,想要出色地完成某件事,心理因素佔有很大比重,面對眾多科目,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先做好擅長的功課,這樣不僅節約時間,還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能夠令他們更好地完成其他功課。

第九招:讓孩子抽籤決定寫作業順序

有些孩子說:「這些功課我都不擅長。」這讓父母犯難了,該怎麼辦呢?

不妨和孩子做個小遊戲,讓他自己抽籤,從而決定如何完成作業。有一次,朋友邀請我去他家玩,發現他的孩子怎麼都不肯寫作業,於是我問道:「你最喜歡什麼老師?」孩子說:「語文老師。」我說:「那你一定很擅長寫語文作業,不如就從它開始吧。」沒想到孩子「不領情」:「不,我覺得語文作業很難。」我再問:「那其他的呢?你覺得什麼功課最簡單,就從什麼功課做起。」孩子卻說:「我覺得每一門功課都很難。」朋友正準備發火,我制止了他。

我將紙疊成小時候常玩的「四個角」,向上的一面標號數字,看不見的一面寫上不同科目名稱,和孩子玩了起來。幾分鐘後,我見孩子有了興趣,便和他約定,如果「四個角」轉到哪一邊,你就要先做哪一門功課,就這樣,孩子高高興興地去寫作業了。

第十招:正面解讀家庭作業

與很多父母接觸後發現,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話並不十分注意,甚至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有時會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傳達了錯誤信息。

孩子的世界相對簡單,在不能完全理解老師為什麼布置家庭作業的前提下,會單單因為繁重的作業而對老師產生「意見」。其實,孩子只是在表達對作業的「看法」——他不喜歡。

此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說,「我認為某某老師在某方面做得不好」,就會加重孩子對「作業」以及老師的「看法」,在他們的簡單世界裡會認為:我的父母都覺得老師不好,那麼他布置這麼多寒假作業一定是錯的。這樣一來,孩子會更加厭倦做功課,甚至對學習也產生厭惡。

我給父母的建議是:不要在孩子前面評判老師,因為小孩與大人的思維模式有差異,在他不理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誤解老師和父母的用意。

總的來說,孩子是需要鼓勵和積極引導的,如果父母能夠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多輸入一些正能量,他們就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其中就包括主動寫作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親大學 的精彩文章:

總會有個天使因你而來,並讓你明白生命全部的意義

TAG:母親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