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狙擊」中企:這個讓中資赴美夢碎的機構什麼來頭?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以及中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中國資本正在加速走向海外。然而,最近的一連串消息從大洋彼岸傳來,似乎不容樂觀。
新年伊始,螞蟻金服與速匯金就同時宣稱,美國方面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二者的合併計劃,因此雙方只好決定終止合併進程。與此同時,華為在美國的收購案也正式告吹。事件驚動了中國外交部。在1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針對美國官方拒絕華為進入其市場一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希望有關國家能夠為中國企業赴當地投資興業、開展合作提供公平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這也是互利的、雙向的。
而隨著美國國家安全報告、國防戰略報告的相繼出台,尤其是其中有關「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提法與近年來中美在貿易與投資領域的較量相互印證,更給未來的中美關係蒙上陰影。
「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守門員還是作梗者?
對於一般中國讀者而言,最「熟悉」的美國政府機構莫過於影視作品中的聯邦調查局(FBI)、中央情報局(CIA)。而最近頻頻見諸報端的美國「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FIUS),借著華為、螞蟻金服的名氣,也著實在中國大眾媒體「火」了一把。該會究竟是何方神聖?有什麼特殊的技能能夠輕而易舉地將中國王牌企業一一斬落馬下?
美國財政部,CFIUS就設立在此 來源:維基百科
長期以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雙重角色,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二是最大的外商投資目的國。這意味著,對美國政府而言,如何在開放市場、促進經貿與捍衛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方面保持平衡,是一個重大課題。為此,美國在戰後相繼出台一系列法案、成立相關機構來促成這種平衡。
CFIUS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美元貶值導致大量外資湧入,引發美國政府擔憂。國會遂通過《1974年外國投資研究法案》。在該法案的基礎上,福特總統於次年成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該委員會最初的職能只不過是統計、監控外商投資信息(包括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預判趨勢,並對相關政策做一定協調工作。
但是,正如其他任何政府部門一樣,一旦成立「便有了自己的邏輯——擴張」。國會和政府也認為該委員會由於許可權不足而工作成效有限。於是,1988年國會通過的《埃克森-佛羅里奧修正案》對其追加賦權。
紐約市的洛克菲勒中心 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日本正在「收購美國」——日元資本在美國本土所製造的恐慌既不亞於當年的珍珠港,也毫不遜色今日崛起的中國。日本人的熱錢不僅讓三菱地所以13.4億美元收購歷史地標洛克菲勒中心而在美國人民心中造成傷痛,更因富士通等計算機巨頭試圖收購美國計算機晶元製造商仙童半導體公司而引起美國科技界及國家安全部門的警覺。
對比當前中資企業在美國收購的情景,可能中國吸取了日本的教訓,盡量規避了第一種因過度張揚而刺激美國大眾的失誤;但華為、螞蟻金服等企業,由於其自身性質和所屬行業的緣故,已經不可避免地蹚上了聚焦美國科技與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和金融產業的渾水。
2017年1月9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紐約特朗普大廈與特朗普會面 來源:視覺中國
此後,隨著機構許可權的不斷擴張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幻,尤其是2001年的911事件後,美國國際安全、國土安全的重要性被提上空前高度。在這個背景下,2006年,阿聯酋國營公司迪拜港口世界收購英國航運公司的6個美國港口運營權以及中海油(CNOOC)收購美國尤利科石油兩大事件,共同促使美國加快了其外資安全審查法案的修訂工作。次年,經美國國會修訂,新的《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FINSA)正式出台,當年10月24日生效,極大地強化了美國對外國公司投資美國資產的審查與限制。
此後,《外國人合併、收購和接管條例》等相關衍生規則條例也走上前台。目前,該委員會的主席單位是美國財政部,其他成員包括國防部、國務院、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被人們戲稱為美國財經貿易界所有神仙大佬們的強勢組合。委員會與相關法案、條例共同打造了一個複雜的司法與行政監管網路,試圖在良莠不濟的外國對美投資中剔除對美國家主權、國家安全有害的成分。然而,儘管主觀意願如此,但客觀效果上也時不時扮演了作梗者的角色。
CFIUS與中資企業的恩恩怨怨
根據湯森路透提供的調查數據,截至2017年11月,中方資本在美併購規模已經達到138.8億美元,相比2016年同期的603.6億美元降幅近8成。類似地,《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也印證了上述說法:美國著名智庫「451研究所」(451 Research)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由於美國監管部門從嚴審查以美國技術企業為收購對象的交易,使得中國去年在美相關收購的規模降低了87%。
2005-2015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行業數據 來源:Rhodium Group
其實,倒在CFIUS槍口下的又何止華為、螞蟻金服?早在2012年11月29日,同樣遭遇美國CFIUS狙擊的中國企業三一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羅爾斯公司(Ralls)在美國起訴美國總統奧巴馬和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這在中資企業在美運營史上都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次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區法院做出裁決,認為三一集團關聯公司羅爾斯公司有權要求舉行聽證會,聽證會初步定於當地時間4月4日在華盛頓地區法院舉行。雖然其失敗的結果早已被料定:訴訟並未改變總統叫停其收購項目、勒令撤資的行政命令。
登台發表告別演講的奧巴馬 來源:視覺中國
最終,美國總統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而做出行政命令,使得法庭無法干預,從而導致三一集團此案的最終敗訴。然而,這次訴訟發起本身,以及被美國法院成功受理,依舊創造了「美國行政司法史上第一次」,同時也譜寫了中資企業在美依法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曲悲歌。
藍海誘惑擋不住,中企今後怎麼辦?
在特朗普上台後,CFIUS這個原本負責對跨國併購與交易對美國安全潛在風險進行審查的機構,已然被改造成鉗制中、俄等國在美(高科技)公司的有力武器。當速匯金宣布交易取消的時候,該公司CEO亞歷克斯·霍姆斯說:「自我們最初宣布這筆擬議交易以來,地緣政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今,方興未艾、初出國門的中資企業,面對美國CFIUS的棒喝,為之奈何?是趕緊收拾行裝,打道回府?還是痛定思痛,迎難而上?這既是對企業家智慧的考驗,更是對中國國力和戰略的衝擊。
大霧籠罩下的上海東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廈 來源:視覺中國
就在中資企業收購案頻頻告急的一片哀鴻中,新年的第三周,在冰天雪地的華盛頓似乎又傳來一條好消息。據《金融時報》報道,美國終於批准了一筆中資收購案——中國政府控股的半導體國企北方華創(NAURA)去年12月收購賓夕法尼亞州同行Akrion Systems 的交易終於獲得了美國監管部門的批准。
該案例在自奧巴馬總統後期以來的中美在高科技領域投資與貿易的寒冬中,顯得尤為突出。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奧巴馬政府對中國在美高科技投資和併購就已經十分警惕,甚至以「政治遺囑」的形式留給特朗普新政府一份特別報告,敦促其完成奧巴馬時代「未竟的事業」——出台一份政府部門協調一致保護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方案,以便其在面對如中國等後來居上國的挑戰時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奉行「逢奧(巴馬)必反」原則的特朗普,在否決巴黎協定、TPP、TTIP(註:美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奧巴馬醫改方案之後,毫不令人奇怪地沒有嚴格執行上述「遺囑」——但同時,他似乎又以自己的風格實現著類似的目標。
1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副總統彭斯赴五角大樓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來源:視覺中國
在2017年9月,美國政府成功地狙擊了數家投資機構合力以13億美元收購萊迪思半導體(Lattice Semiconductor)的交易——而據傳,其中就包含一家由中國政府控股的基金。在這場引人注目的半導體收購狙擊戰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也一如既往地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個月後,在國會山,兩黨議員提交一項新法案,旨在通過進一步改革CFIUS來提升它的許可權。
相比之下,北方華創要幸運很多。儘管同樣面對升級版的美國對華投資審查,儘管由於特朗普差評的政權建設——由於任命的人手不足使得包括CFIUS在內的很多重要機構效率陡降——居然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他們的案子便得到了委員會的批准。即便在老道的業內人士眼裡,這都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這個案例究竟能不能算作「成功案例」?是不是孤例?有無可資借鑒的普遍意義?現在回答這些問題或許都還為時尚早。但中國企業在國內產能相對過剩、國際市場依舊誘人的情況下,走向海外、拓展全球市場乃是大勢所趨。儘管在美國市場遭遇來自政府強力部門的持續阻擊,但並不意味著其他歐美市場都將向中國企業關其大門。同時,即便在日益保守化、經濟民族主義泛濫的美國,在規避敏感行業的情況下,中資的拓展依然有一定生存空間。
中國企業合理合法「走出去」,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開展投資併購業務,既是企業自身國際化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市場經濟規律之使然。然而,我們今天遺憾地看到,美國有關部門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實質上卻為保護主義逆流推波助瀾,動輒把正當的商務交往和交易政治化、安全化,甚至直接貼上「間諜」的標籤,這種泛麥卡錫主義的作為最終只能是損人不利己,把原本互利共贏的好事兒辦砸。面對美國政府咄咄逼人的監管攻勢,也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外事機構行動起來,以政府對政府,以組織對組織,利用一起可能的手段和資源,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世界說
王 鵬
責任編輯 | 張夢圓
運營編輯 | 梅瓊予
版面編輯 | 徐靖怡


TAG: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