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書」相關知識,收藏!

「行書」相關知識,收藏!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它是用毛筆書寫漢字並具有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書法堪稱中國的「第四宗教」,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故有五千多年來,各時期代表人物燦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顏真卿、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王鐸、柳公權、 蘇軾、於博、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關係密切。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知識

書寫特點

行筆增速

行書有別於楷書的一個特點,就是行筆加快。因為行書多數是用在起稿、寫信上,一邊構思文章一邊寫,想好了就很快地書寫下來,這樣用楷書寫就跟不上思路。古代有些流傳下來的書信、文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

行筆速度所表現出的效果,使筆畫來得流動奔放,有時出現了飛白。

附鉤增多

行書的速度快了,筆畫與筆畫相連接的地方,帶出一個小小的附鉤,使筆畫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氣勢也更為連貫。行書以附鉤映帶左右,有時也可用遊絲牽連,但不宜過多。上下兩字之間,可以筆斷意連,這是與寫草書不同的地方。

楷草相間

行書在筆勢上有附鉤和少量的牽絲,在體勢上又楷草相間,楷草的比例可以沒有一定,楷書多的稱為行楷,草書多的稱為行草。大體上有這樣三種變化:

體勢上以楷書為主的字

即基本上是楷體,在體勢上比楷體的斜側變化稍多,筆畫上增加了一些附鉤和牽絲。

結構上楷草相間的字

即大部分是楷書,局部有簡化了的行書。如「花」字用草書的草頭;「得」字用草書的偏旁,實際是來自人民群眾的俗體字,現在應該使用簡化字。

布局上楷草相間的字

部分結構平正的楷書和部分縱橫變化的草書,二者交錯在一起,看去有緊有松,有正有斜,參差錯落,形成對比。草字的部分可採用便於識別的字形,不宜使用變化太大的狂草和冷僻的草字寫法。

特別推薦

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蘭亭序》

王羲之墨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硬筆書法 的精彩文章:

TAG:天津硬筆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