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火鍋店裡,朋友把抹布當毛肚燙了吃!
新媒體管家
最近天冷,吃火鍋的人多了起來。
這樣的事也多了起來:
笑完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那位朋友會把抹布錯認成毛肚?
答案只有一個:
它倆長得有點像。
對比一下
毛肚不是肚
在各式各樣的火鍋菜品里,毛肚的地位比較不一般,因為它和黃喉、鴨腸一起,撐起了著名的重慶火鍋的半邊天,早期重慶火鍋甚至被叫做毛肚火鍋。
很多人都喜歡吃毛肚,但說不清毛肚是什麼。
其實,毛肚是牛的「瘤胃」內壁的一層皮。
而大家同樣喜歡吃的金錢肚、百葉、牛傘肚,則來自牛的另外幾個胃。
這事說來話長,我們長話短說。
人們常說牛有四個胃,但,從解剖學角度看,牛隻有一個胃。
所謂的四個胃,可以歸類成兩個不同的部分。
前胃:牛的前三個「胃」是瘤胃、網胃(蜂巢胃)、瓣胃,其實這些是食道的變異,裡面沒有腺體,不能分泌胃液。
真胃:牛最後一個胃叫皺胃,是牛真正意義上的「胃」,可以分泌胃液消化食物。
只不過「牛有四個胃」的說法太普遍了,大家就一直這麼用了。
牛的這四個胃,不是連成一條線的,而是交錯存在。
網上的示意圖
牛吃下的食物,按照瘤胃、網胃、瓣胃、皺胃的順序流經這四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會返回口腔再次咀嚼,這就是「反芻」。
當然,牛的四個胃都能吃,也都好吃。
牛的胃部剖開長這樣
我們吃的各種「牛肚」,來自牛的哪個胃?
毛肚
牛的第一個胃稱為瘤胃,內壁表面是疙瘩狀的突起。
這個胃是最大的。
把它洗凈,去除抽脂後,撕下來的那層皮就是黑色的毛肚。
黑毛肚涮著吃,脆嫩爽口。
金錢肚
和瘤胃相接的是網胃,又叫蜂巢胃,表面有蜂巢狀或網狀的突起。
這是牛的第二個胃,口感柔韌,適合做滷水,常被加工成金錢肚。
百葉
第三個是瓣胃,它是不是看著就眼熟?
這個胃的內壁表面有許多長條形、寬窄不一的瓣葉,上面帶小突起。
它加工後就是百葉,涮著吃口感爽脆,也是老北京爆肚等小吃的原材料。
牛傘肚
第四個就是牛真正的胃,一般叫它皺胃,這個胃的內壁上布滿螺旋狀褶皺。
皺胃負責分泌消化液,把牛吃下的食物消化掉。它的實際個頭比較小,作為食材不多見。
這個部分也叫牛傘肚、牛沙瓜,口感接近豬肚,炒、熘、燉、鹽焗都好吃。
毛肚和它的「火鍋戰隊」
前面說過,毛肚和黃喉、鴨腸一起,撐起了重慶火鍋的半邊天。
已知,毛肚來自於牛的胃部,那黃喉來自哪裡?
黃喉
很多人看到「喉」這個字,都以為黃喉怎麼也該和食管、氣管沾點關係。
然而,實際上黃喉是大血管。
黃喉,是豬、牛等家畜從心臟延伸出的那根最大的血管——通常為主動脈,又稱心管。
基本上,豬黃喉的可食用長度是60-70厘米,牛黃喉則至少有1米以上可用,而且口感更好,所以這些年牛黃喉更加流行。
從營養成分上來說,黃喉是由膠原蛋白、肌球蛋白等各種蛋白質組成,涮著吃,無比爽脆。
鴨腸
鴨腸,顧名思義也知道,它是指鴨的腸子。
十幾年前,火鍋還不像現在這麼流行的時候,在加工白條鴨的地方,鴨腸污染還是個大問題。
挖坑深埋鴨腸費錢又費力,但又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當時還有人專門做「收購鴨腸、賣給魚塘」的生意,把鴨腸當做鯰魚的飼料。
如今,隨著火鍋紅遍大江南北,鴨腸的出路也多了,不必被當做廢料,價格一路看漲呢。
重慶火鍋最早起源於明清時期的江邊碼頭。
碼頭上的船工、縴夫,乾的都是力氣活,需要便宜、便捷的就餐方式和高熱量的食物,因此孕育出了火鍋的原型。
而當時,他們吃的主要就是毛肚、黃喉、鴨腸鴨血等下水。
如今火鍋菜品的隊伍壯大了何止十倍,這些當年很便宜的食材,靠著絕佳的口感,也身價倍增。
由此可見,好吃的東西,終有一天會獲得全社會的認可。


TAG:農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