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必爭之地,戰略位置影響全局,失去它後果不堪設想
文 | 趙楚
如果說西漢時代的中原國家與北方草原國家的戰爭需要有一個轉折性的標誌點,那麼,公元前127年發生的河南戰役可以說當之無愧,其戰略性的全局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就軍事作戰方面而言,中原軍隊已經完全能夠掌握和運用集團騎兵戰略與戰技,遠距離、大縱深和高機動的騎兵戰法再不是草原民族的專利。而且,在實際的戰火中,以衛青為代表的新一代騎兵將領已經成熟起來,並獲得了前線最高的指揮權,漢武帝在騎兵革命和軍事將領培養上投下的重注已經看到豐厚的收穫。雖然攻防反覆的拉鋸戰還將持續相當的時期,但中原國家已經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軍事自信與實力基礎。這在對抗雙方的心理上是一個分水嶺。
收復河南地使得中原國家在攻防戰略上的態勢獲得了根本改進。匈奴人憑藉佔據此地可以直接威脅中原腹地,已經成為歷史,而漢軍以此地為戰略攻防的支撐,則可以靈活反擊匈奴對東西北三個方向的襲擊,並從中央位置威脅大漠南北的匈奴王庭。而恢複本地區秦以及戰國時代沿河流的障塞防禦體系使漢軍平時可以節省大量常駐防禦兵力,從而使主力騎兵可以高度集中,以便以集團方式投入新的戰役方向。
此次戰役的戰略後果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其後漢廷開始恢復行政的建制,設立了朔方郡,此舉使漢匈對抗從一般的軍事反擊升級為新的國家戰略,那就是開疆拓土。移民和開發活動使北方的國防有了立足點,移民不僅將中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到這一中原先民反覆爭奪之地,而且本地的人口提供了更近距離的後勤和兵源支持。長城和障塞等防禦體系再不是單純防禦性的設施,而是屏障中原民族和國家物質成長的盾牌,這形成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國家戰略模式:軍隊的勝利是打開新領土的先鋒,而堅固的防禦體系則確保勝利所獲得的土地成為新的民族生存空間。勝利的旗幟前進愈遠,這些堅固的障塞體系也前進愈遠,後面則是中原人民生活的足跡前進愈遠。與這一進程相伴的,則是中原國家不斷擴大的地區內,各種族和原先生活與文化各不相同的人民逐漸地互相融合為一家。
隨著河南戰役的結束,中原國家牢牢佔據了主動和有利的戰略態勢,下一步,漢家鐵騎面對的是北方的陰山和西部的河西走廊了。中原與草原的200年戰爭即將迎來決戰的時刻!


TAG:國家人文歷史 |